百年风华 播芳秦商:渭南焦家大院百年回眸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6 12:28 1

摘要:青砖黛瓦的九进院落里,时光似乎总在檐角的铜铃上打转。光绪年间的车马声还未散尽,焦家商号“恒丰荣”的镖旗已在川陕商道上飘了百年——这方院落,藏着秦商“以信为脉、以商济民”的密码。

青砖黛瓦的九进院落里,时光似乎总在檐角的铜铃上打转。光绪年间的车马声还未散尽,焦家商号“恒丰荣”的镖旗已在川陕商道上飘了百年——这方院落,藏着秦商“以信为脉、以商济民”的密码。

回溯到清道光二十八年,焦家大院奠基仪式隆重举行,成都“聚丰号”东家王启元、汉中“恒顺号”掌柜李万春、渭南“裕和钱庄”东家赵世昌三位身着绸缎长衫的商人不远千里赶来。王启元带来4匹精美的蜀锦,那是成都织锦匠人耗时三月的心血,锦面上绣着“松鹤延年”,饱含对焦家大院的美好祝福。他对焦荣栋感慨道:“当年我‘聚丰号’初创,多亏焦家‘裕丰号’借我三千两银子周转,不然哪有今日。”谈及乡绅提议设义塾,王启元当即表态愿捐百两银子,此后每年还会从成都捎来笔墨纸砚,焦家子弟去成都学徒,“聚丰号”也一路绿灯。光绪初年闹灾荒,焦家“裕丰号”粮铺缺粮,王启元火速从成都调运十万斤大米,以成本价相助,尽显商帮间的患难与共。

李万春带来的两匹汉中特产“汉绸”同样引人注目。他不仅为焦家大院提供冬衣面料,还在席间与焦荣栋商议合开骡马队,降低茶叶运输成本。骡马队运营后,李万春侄子李青山用心管理,一次运货途中遭土匪抢劫,他拼死护货身负重伤。焦荣栋得知后,送去五十两银子并探望,称其为“自家人”。后来“恒顺号”在西安开分号,焦荣栋主动让出钟楼附近铺面,仅收象征性租金,两家情谊愈发深厚 。

赵世昌则带来绣着“裕和”的绸缎和可支取五千两银子的钱庄票,解焦家资金周转的燃眉之急。焦家商号日常资金往来多通过“裕和钱庄”,赵世昌从未出过差错。焦家打算在川东开商号,赵世昌帮忙联系重庆、成都的合作钱庄,节省汇兑手续费。焦家大院营建资金紧张时,赵世昌二话不说支银五千两,助力工程顺利推进 。

龙背镇的生姜田还记得,当年焦家开渠引水时,夯土的号子与租户的笑语混在一起。“焦家渠”的水淌过南焦村,不仅浇出了旱涝保收的良田,更浇活了“三分利”当铺里的人情味:农户用祖传的农具典当,伙计总会多算两成当银,只说“秋收了,带着新粮来赎”。那些刻着“恒丰”字样的水烟罐、蜀锦匹,从故市分号的柜台出发,沿着黄河船运的波痕、镖师马蹄的印辙,把渭南的名字嵌进了四川的茶馆、甘肃的集市。

信义镇“文兴堂”书院的琅琅书声里,藏着另一种传承。焦家子弟与张家学子同窗共读时,案头的墨香早把“商”与“儒”揉成了一处。当铺给张家的“二分利”,不是生意,是“你护文脉,我济急难”的相惜。后来焦家后人整理旧物,在老账本的夹层里发现一张字条:“商路万里,不及民心一寸”,墨迹虽淡,却比门楣上的砖雕更显分量。

再看光绪元年,焦家大院西侧角门,杜氏开设的“兑银处”热闹非凡。起初,焦家票号主营大额汇兑,瞧不上乡邻小额周转。可杜氏眼见乡邻因资金难题而陷入困境,便坚持开设“兑银处”。农户用小米抵利息,寡妇以银簪抵押,她都一一接纳。光绪三年甘肃大旱,焦家捐粮三千石,杜氏的账簿上没有一笔逼债记录,她的善举为焦家赢得了百姓的敬重,连慈禧太后的“乐善好施”旌表都送到了焦家 。

而在成都分号账房,常二娃发现蜀锦商与茶叶商运输时的蹊跷,提出联运想法,用竹篾箱装蜀锦,垫茶叶防潮,上下摞放。这一创新之举让盈利比去年翻了三倍,他带着蜀绣烟袋、川茶、糖糕回到渭南,账本最后一页写着:“蜀地商路,非独货通,心亦通之” 。

从渭南到兰州的商道上,王福顺的扁担比镖旗还管用。光绪八年雪夜,商队遇劫匪,王福顺抡起扁担冲在前面,粗布褂子被划破也毫不退缩,直至打跑劫匪。后来他担任运输队队长,用柴火棍在地上画记号安排行程,伙计家中有难,他慷慨相助。他带领的运输队走了十年商路,从未丢过一件货 。

如今九进院的门依旧开着,天井里的老槐树新枝缠旧藤。那些关于镖师护镖、掌柜对账、农户送粮的往事,早已不是泛黄的故纸堆——它们是砖缝里倔强的草籽,是展柜里水烟罐的温润包浆,是每个驻足者触到的、属于秦商的那股“守道而商”的底气。百年风华流转,焦家大院播下的“信”与“义”,仍在渭南的风里,透着绵长的香。

来源:龍丘文化艺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