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膏没选好,有致癌风险?这种牙膏不建议购买,可能含有毒性成分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6 13:02 1

摘要:你每天刷牙,图的是干净、清新、口气好,可你有没有想过,那一管小小的牙膏,如果选错了,不但护不了牙,反而可能在你不知不觉中,把有毒的东西送进了身体。说得严重点,有些牙膏里的成分,可能和癌症、内分泌紊乱、肾损伤有关——不是危言耸听,是实打实的研究结果。

你每天刷牙,图的是干净、清新、口气好,可你有没有想过,那一管小小的牙膏,如果选错了,不但护不了牙,反而可能在你不知不觉中,把有毒的东西送进了身体。说得严重点,有些牙膏里的成分,可能和癌症、内分泌紊乱、肾损伤有关——不是危言耸听,是实打实的研究结果。

今天我们就把这事儿掰开了说——牙膏到底能不能致癌?哪些成分值得警惕?又该怎么选,才算安全?

咱们先从一个关键成分说起:三氯生。这个名字你可能没听过,但它曾经是无数牙膏的“主角”。它是个广谱抗菌剂——也就是说,它可以杀死很多种细菌,用在牙膏里是为了防牙龈炎、减少牙菌斑。但问题来了,研究发现,三氯生不仅杀菌,还可能“杀”掉好细胞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在一项长期评估中指出:三氯生在动物体内可能干扰甲状腺激素,影响生殖系统,甚至在某些条件下诱发肿瘤。2016年,美国正式禁止在抗菌洗手液等产品中使用三氯生。可在牙膏里,它依然“苟活”。

我们曾在门诊遇到一位30多岁的年轻女性,长期使用某款“抗菌牙膏”。她总觉得自己口腔异味重,牙龈反复发炎,后来干脆每天刷三次牙,牙膏也用得特别快。结果半年后,查出甲状腺功能异常,虽然不能完全归咎于牙膏,但我们发现她用的牙膏成分里,三氯生赫然在列。

第二个值得警惕的,是“二甘醇”。这是一种在某些低价牙膏中可能违规添加的溶剂,用来调和香味或延长保存期。它的毒性不小,摄入后可能损伤肾脏、引起代谢紊乱。2007年,巴拿马曾因牙膏中含“二甘醇”导致数十人中毒事件,震惊全球。

很多人以为,“我又不吞牙膏,刷完就吐了,怎么会中毒?”但事实是,口腔黏膜的吸收能力很强,很多成分可以在几分钟内进入血液。尤其是孩子、孕妇、老年人这些群体,身体屏障能力较弱,更容易“中招”。

再来说一个经常被忽视的成分:钛白粉(二氧化钛)。它是牙膏中常用的增白剂,用来让牙膏看起来“更白”。

但2021年,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发出警告:纳米级二氧化钛可能具有遗传毒性,也就是说,它可能损伤DNA,不排除致癌风险。法国已经全面禁止在食品中添加二氧化钛,而牙膏中是否安全,目前仍在争议中。

我们没法说“钛白粉一定会让你得癌症”,但在医学上,有一种原则叫“可疑即避”。意思是,如果一个成分可能有毒,就不应该在日常频繁接触的产品中使用,尤其是入口的东西。

除了成分问题,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误区——“泡沫越多越干净”。很多人迷恋那种“刷两下就满口泡”的感觉,感觉特爽。但过多的泡沫通常来自月桂醇硫酸钠(SLS),这个表面活性剂虽说能清洁,但也容易引起口腔黏膜刺激、脱皮、溃疡

有位60岁的糖尿病老爷子,找我们看了半年口腔溃疡,吃啥疼啥,连水果都不敢碰。一查牙膏,SLS含量高得吓人,换了低泡无刺激配方后,溃疡居然慢慢好了。这不是个例,很多慢性口腔问题,背后都有牙膏成分在“添乱”

讲了这么多“危险分子”,你可能想问:那市面上那么多牙膏,我到底该怎么选?

第一,孩子和孕妇,尽量选“无氟、无泡、无香精”型。氟化物虽说能防蛀牙,但过量摄入会引起氟斑牙、骨质疏松甚至神经毒性。儿童吞咽能力差,容易把牙膏吞进去,尤其要避免含氟产品。

第二,别迷信“抗菌”“美白”“去口臭”这类噱头。真正安全有效的牙膏,往往包装朴素、成分简单。那些主打迅速见效的,反而往往在成分上“动了手脚”。

第三,看成分表时,避开以下关键词:三氯生、二甘醇、月桂醇硫酸钠、氯己定、钛白粉、尼泊金酯类防腐剂。有些产品会用“化学别名”来掩盖,比如“对羟基苯甲酸甲酯”,其实就是一种潜在的内分泌干扰物

第四,不建议长期使用“药物牙膏”或“特殊功效牙膏”。这类产品中往往含有抑菌剂、消炎药或激素类物质,短期使用可能缓解症状,但长期使用易导致口腔菌群紊乱,甚至耐药问题。

你不知道的事还有很多。比方说,有些牙膏含有“玻璃体微粒”——听上去高大上,其实是硬质磨砂颗粒,刷得猛了,牙釉质都被你自己“打磨”掉了。时间久了,牙敏感、牙黄,反而更严重。

还有一些“进口牙膏”,打着天然、有机的旗号,其实根本不符合我国药监标准。我们曾遇到一个留学生,从国外带回一堆牙膏,结果用了一段时间,牙龈出血、口腔溃疡接连不断,一查成分,连防腐剂都没加,早就变质。

有时候,不是牙膏不安全,而是你用错了方式。刷牙时间太短、方法不对、牙刷太硬,都会让再好的牙膏也白搭。但如果连牙膏本身就含“毒”,那就不是白搭,而是慢性伤害了。

说到底,牙膏不是神药,它只是个辅助工具。真正决定口腔健康的,是你每天的刷牙习惯、饮食结构,以及你对健康的那份敏感度。别等到牙出事了,才突然想起牙膏有问题。你每天用的东西,才最值得谨慎。

我们这个时代,吃的、喝的、用的东西越来越多,化学成分也越来越复杂。消费者的信任,不该被复杂的名称和华丽的广告消费掉。你没必要记住每一个化学名词,但你有权知道,什么能进你嘴,什么不能。

如果你还在用一支来路不明、成分复杂的牙膏,建议现在就翻出来看看。你可能不会立刻生病,但你用它的每一天,都是在和风险“对赌”。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张丽娟.三氯生的毒理作用及研究进展[J].中国公共卫生,2022,38(4):567-570.
[2]李志强.牙膏中常见添加剂的毒性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21,31(6):892-895.
[3]周婧.二氧化钛纳米颗粒的毒性与安全性研究进展[J].环境与职业医学,2023,40(3):211-215.

来源:何医生健康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