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暗黑系是一种在服装设计和搭配上以黑色深色系以及神秘,前卫的元素为主导的时尚风格。它不仅仅局限于某种颜色的选择,更是一种情绪的表达,常常带有哥特,朋克,赛博朋克,末日废土等文化背景。
暗黑系纹样不只是一种图腾,更是一种态度:不迎合、不妥协
暗黑系是一种在服装设计和搭配上以黑色深色系以及神秘,前卫的元素为主导的时尚风格。它不仅仅局限于某种颜色的选择,更是一种情绪的表达,常常带有哥特,朋克,赛博朋克,末日废土等文化背景。
暗黑风格常常通过服装,妆容,配饰等手段展现出一种神秘,叛逆,阴郁,颓废甚至某种哲学性的美学。在不同的文化和次元文化中,暗黑风格有着不同诠释和表现形式。
哥特(Gothic)原指3-5世纪的西欧日耳曼蛮族(骂人的),他们推翻了罗马帝国。开启了长达1000年的中世纪文明(5-15世纪)。直到16世纪的文艺复兴,艺术家们为了复兴古典罗马文化,去刻意否定中世纪的艺术成果,把中世纪时期的艺术风格统称为“哥特”艺术(蛮族艺术)。不过站在客观的角度来讲,应该叫做“国际哥特风格”。 现在我们看到的“哥特风格”应该叫“哥特复兴风格”,是19世纪英国维多利亚时期形成的,也叫做“暗黑版维多利亚风格”,在文艺复兴拥护古典罗马文化的那群人,被打倒后需要重新确立文化正统。一直标榜自己是罗马正统的英国把已经成为“非主流”文化的哥特又被推上热搜,成为主流艺术形式。
为什么我们看到的哥特风格是黑暗压抑的?
视觉上的黑暗 :视觉基调是由19世纪的哥特文学最先提出,故事背景一般是荒原、极端天气、黑夜、残破古堡、超自然力量。英勇男主角(王子、骑士、警员、侦探)在诡异危险环境中打败妖怪或反派,救出美丽女主。大家熟知的莎士比亚,算是哥特小说的鼻祖,哥特文学很多元素都出自他的戏剧。
心理上的黑暗:中世纪是“神”大于“人”的时代,教会及战争、瘟疫、死亡对人的压迫,造成心理上的感官黑暗。
认知上的黑暗:中世纪宗教控制着文化传播,现代科学还未启蒙。普通人普遍愚昧、迷信崇拜巫术,再加上后来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们为了复兴古典罗马文化,通过作品刻意渲染。造成了认知上的黑暗。
对比出的黑暗:有曾经辉煌的罗马文化和当时东方灿烂的中国文明作为参照物,对比出了相对的黑暗。
哥特风格和哥特式艺术的分别
"哥特风格"起源于欧洲中世纪(5-15世纪),而哥特式艺术是一种源自欧洲法国的艺术风格,起源于12世纪,并在13世纪至14世纪末期盛行,其风格逐渐大众化和自然化,流行于西欧诸国,后被称为国际哥特风格。 直至15世纪,由于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到来,哥特式风格迅速没落。不过,在北欧地区,这种风格仍延续了相当长的时间。在19世纪,哥特风格在维多利亚时代重新被肯定,并在“哥特式复兴”运动中被推崇,中世纪的阴暗情调再次受到重视,这也是当下所说的“哥特风格”。
哥特式建筑是哥特式艺术中最为显著的表现形式,以其卓越的建筑技艺表现了神秘、哀婉、崇高的强烈情感。哥特式建筑的基本构件是尖拱(ogival,或称尖拱券、尖券)和肋架拱顶(ribbed vault)。这种建筑的魅力来自于比例、光与色彩的美学体验,通过对光的形而上的沉思,通过对数与色的象征性理解,使灵魂摆脱俗世物质的羁绊,迎着神恩之光向着天国飞升。
尖塔&尖形拱门:哥特式建筑的门窗向上突出,形成高耸的尖塔和尖形拱门,营造出轻盈修长的飞天感。 尖肋拱顶:从罗曼式建筑的圆筒拱顶普遍改为尖肋拱顶,是哥特式建筑最大的特点,使得拱顶的高度和跨度不再受限制。飞扶壁:用来分担主墙压力的辅助设施,哥特式建筑把原本实心的、被屋顶遮盖起来的扶壁,都露在外面,且往往有繁复的装饰雕刻。 花窗玻璃:哥特式教堂有着大片的彩色玻璃花窗,阳光穿过描绘着各种图景或各式几何花纹的彩色玻璃,投影在高耸的教堂内部,营造出圣洁又神秘的氛围。
哥特风格发源地:西欧日耳曼部族 主要特征:高耸、阴森、诡异、神秘、恐怖 应用范围:全艺术领域,包括但不限于(建筑、雕塑、绘画、文学、音乐、服装) 主要元素:纵向线条、黑色、玫瑰、古堡、乌鸦、十字架、鲜血、猫等 。
整体风格:以恐怖、超自然、颓废、古堡、深渊、黑夜、吸血鬼 等为标志性元素,偏爱黑暗凄凉的场景。
来源:愙斋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