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加诺夫: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是检验每个共产党员政治成熟的试金石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6 09:59 1

摘要:要说我们这一代人,谁没听父母辈念叨过“苏联”这两个字?可今天的孩子们大概很难理解,当年这块土地发生的事,对整个世界有多大的影响。100年前,在莫斯科,一场声势浩大的全联盟苏维埃代表大会宣布了一个足以震撼地球的决定:苏联,这个汇聚了千千万万普通劳动者心愿的新国家

要说我们这一代人,谁没听父母辈念叨过“苏联”这两个字?可今天的孩子们大概很难理解,当年这块土地发生的事,对整个世界有多大的影响。100年前,在莫斯科,一场声势浩大的全联盟苏维埃代表大会宣布了一个足以震撼地球的决定:苏联,这个汇聚了千千万万普通劳动者心愿的新国家,在那里诞生。当时有多少农民工匠、年轻姑娘、赤手空拳的士兵,靠着一股子拼劲,站成了历史的主角。他们的声音,第一次盖过了那些大地主、贵族和资本大佬,那场大会啊,像捏紧了全体劳动人民的拳头。

老祖宗留下来的路,总有人质疑。自打有人类,就没人停下过琢磨“该怎样活,怎样往前走”这桩事。到后来,马恩二位,一边翻看阅兵式里的步伐,一边钻研工厂烟囱里冒出的黑气,把人类发展的道理说得头头是道——说到底,推动世界往前走的不是天赐的国王,也不是一批有钱人,而是普通人手臂上的老茧。工厂越建越大,生产力像拉面一样拉长,可社会那套规矩却滞后不前,这股劲儿迟早得找到出路。资本主义,这辆车跑得太快,轮胎已磨平,可前方终有更辽阔的路在等着呢。这话听着抽象,其实翻翻近百年各国的折腾,不就是在验证这一点?

但别光看理论,多数人记住苏联,是因为它干了几件“想都不敢想”的大事。人类第一次按下“从此翻篇”的开关,不再是哪个家族、哪个王朝坐镇江山,而是让出席代表的农民、工人、退伍军人、刚识字的妇女一同商量着办事。你看,有人怀疑靠“议会”玩不出花样,怕一群泥腿子吃不了细活,可历史偏偏让人服气。你把目光从莫斯科移到千里之外,冬天夜里还得劈柴的村庄,工人点着煤油灯熬夜加班的时候,刚刚出炉的国家政策就能捎去希望。

可建家立业哪有那么容易?头一桩难题就是一战留下的烂摊子——工厂大半瘫了,土地上遍布弹坑,民众和军队都穷得丁当响。工人队伍因战争缩水,国家根基也跟着虚了。但有时候,最难的时刻才最显山露水。有谁记得,伦敦那会倒也有人在议会里高谈阔论命运,可彼得格勒的列宁却默默攥紧了拳,开始筹划“干实事”的关键三招。

电气化,在今天听着也许稀松平常,但100年前,谁信得过各个乡村有朝一日能抬头见亮光?列宁偏就认定,一根根电线,就是给国家打通筋骨的“银针”,是能死灰复燃的机会。老百姓后来回忆起那段日子,最感慨的是“晚上不再怕黑,母亲能给孩子缝衣服到深夜”。

再看第二招,打破了“铁板一块”的教条,把市场那点儿灵活劲硬是在社会主义底色下借来用。那是谁也没料到的路数——一边紧抓工农,一边允许小买卖喘口气。不人人喜欢,但在大风大浪中,有时就是要些变通,换来喘息。

深一层,最大胆的,是把几十个民族、各色语言的老百姓拧成一股绳,建成多民族一体的新联盟。你很难想象,过去彼此争地盘的民族,居然坐在一张桌前,商量怎样把食盐、铁轨、粮食、老师、医生都分配到每个人头上。不是写在纸上的“宣言”,真正让西伯利亚草原上的少女、南高加索的老人都获得了投票发言的机会。单靠枪杆子,是拉不出这等队伍的。

这三步走下来,只要不是眼瞎,谁都得承认苏联确实“有点东西”。这家伙的出现,不但让世界上的其他大国一时看懵了,也让苦熬的村民、黑煤矿里挖煤的汉子看到,权力终于“轮到我们说话”。别忘了,这时候连大英帝国、法国佬那些老牌资本主义,都在军械和煤油之间挣扎,自己的底层百姓照样饿得哆嗦,何况那些拿着牛皮鞭子的老资本家。

当然,人有时高兴一阵儿,和回头一看才发现,那顺风顺水的日子总有头。苏联一路高歌猛进,从电站到钢厂,从文学到科学,让沙皇时期望尘莫及。但富有、强大,也让敌人越来越多。打败纳粹抢回尊严,发展核能护住国土,红军的突进和孩子们跑进学校、捧起新教科书,是一根绳上的不同结。但层层矛盾也逐渐积累,上到党内,下到寻常人家,终究有人慢慢走散。

要说苏联的伟大,不能不提它如何成了“其他被压迫民族”的榜样。你随便找个埃及退休的老师,问起当年自家的“独立热”,大概率会说“少不了苏联人在头一排支书”。那时候美洲、非洲到南亚的进步青年信誓旦旦地说:“我们也要像北方大国一样,让农民有地,工人有饭。”有时我们的长辈也会轻声说一句:“谁帮过咱苦人,咱心里明白。”

说起来有点唏嘘,1991年苏联一夜崩塌,程序一走完,整个地图都换了颜色。结果呢?不少原先生活马马虎虎的小国一夜之间全乱了套,大老板买下村口工厂,普通人过得一天比一天惨。说什么“民主自由”的漂亮话,底层群众却被打回了贫困线。有人自嘲,“终于有了进口香蕉,钱包却空了,明天吃啥还不如昨天清楚”。变化真的如造反派宣传的那么美好吗?问问格鲁吉亚街头、问问摩尔多瓦农村的老人,日子好过了没有。

可苏联的记忆,没那么容易抹掉。它是张旧唱片被人翻来覆去播着,提醒你:世界上真有过一群为公平奋斗到底的普通人。哪怕后来全线崩溃,这段故事,不可能只沦为纸面上的“教材案例”。反正,谁都得承认,不是“国家强大”就代表人人富裕,但起码有人干过“让老百姓成为国家主人”的实验。

历史很会捉弄人。当苏联的制度摇摇欲坠时,中国的红色道路反倒悄悄在东方走出了新花样。你记得吗?上世纪50年代的中国,城里人要凭票买肉,农村孩子盼着能有书读。可短短几十年,那个常年饥荒的国度,变成了世界工厂,成了你我手机上的“制造地标”。当别的社会主义国家犹豫搞“市场改革”时,中国偏是想明白了:什么才叫“既要保持初心,又要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不是死方子,需要根据道理灵活调剂。每个人都有机会成材,每家贫穷的孩子也可扬眉吐气。这可是苏联没来得及走完的路,中国姐妹们继续向前了。

讲到这,不能不提这些年的乌克兰。从前那是苏联最富的边疆,柏油马路通进每个乡下小学。可独立后风雨交加,原有的工厂早不冒烟了,新寡头群狼环伺,普通百姓肩头却更重。这些年那边局势乱得堪比热锅蚂蚁。外部博弈、内部撕裂,平民百姓的利益说到底还是最容易被损耗的筹码。这和解体时的美好承诺,哪个不是天花乱坠到头来化为水月镜花?

可更远的大背景下,有些事就像老话说的,再难也“只争朝夕”,不能指望天掉馅饼。无论是俄共、还是普通民众,鼻子底下的现实都不得不面对:要想过得好,不靠别人的援手,不能空喊口号。得拉起袖子自己干。

回头看去,最动人心魄的并不是谁成谁败,而是那些在雪地里坚持缝补鞋底的手、工厂深夜作业后的灯、讲台上第一次用普通话讲课的女教师,还有为了孩子能读书而打扫车站厕所的大妈。他们的努力,才真正说明了什么叫做历史的主人。所谓制度好坏,其实也就见于这些看似不起眼,却最能温暖普通人生活的细节上。

现在,谁来讲苏联故事?又有谁真明白它留给我们的思考?也许一百年很快会过去,村头的老人也终究会老去,但他们眼里看到的太阳,比历史书里明白多了。是啊,谁规定人只能当炮灰?谁又有权说咱老百姓不配过上体面日子?春天来过一次,等起来虽慢,总归比永远冬天强。

有时候,世界变化快得让人跟不上。可不管你信不信,追求公平、团结和有盼头的生活,这些精神会静静地刻在一代代人的心里。我也搞不清明天会怎样,但每次路过百年前老工厂的红砖墙角,还是会停下来琢磨:我们是不是也都在等待新一轮的春风,等那个属于劳动者的新的百年约定,再响一次。

来源:山谷中聆听蝉鸣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