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1岁的王姜氏,虽名“妲己”,一生勤劳质朴,将生命融入山水田园,虽历经寡居,仍以乐观心态种植花果,见证了朱集镇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89岁的田桂娥,一生与土地为伴,从拾粪积肥到倾心耕作,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她对土地的深情不渝,体现了中国农民与土地间不可分割的羁绊
101岁的王姜氏,虽名“妲己”,一生勤劳质朴,将生命融入山水田园,虽历经寡居,仍以乐观心态种植花果,见证了朱集镇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89岁的田桂娥,一生与土地为伴,从拾粪积肥到倾心耕作,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她对土地的深情不渝,体现了中国农民与土地间不可分割的羁绊。
「救命!这本摄影集让我看懂了奶奶的苦难」
文学纪实摄影|最后的金莲|
——奶奶的小脚
孙 杰 著
王姜氏:朱集有女称“妲己”
拍摄时间:2012年4月1日。
王姜氏,山东省单县朱集镇姜新庄人,1911年出生,属猪,时年101岁,7岁裹脚,17岁出嫁,育有1子1女,6个孙子,3个重孙,2个玄孙,丈夫1970年去世,寡居42年。
王姜氏老人出生的朱集镇历史悠久,名人辈出,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培育了当地淳朴善良、勤劳质朴的民风。
王姜氏小时候,因为水灵可爱,家人就以美女“妲己”之名给她取名,并不理会“妲己”狐精恶名。
后来老人快出嫁时,婆家觉得“妲己”这个名字不吉利,就按照习俗直接叫她王门姜氏了,但许多人已经叫惯了“妲己”,常常以此名称呼,老人也不在意,有呼必应。
老人一生十分勤劳,播种耕作样样在行,直至70岁后,才很少躬耕田亩。闲不住的老人喜欢在屋子周围种上果树花草,浇水施肥,精心侍弄。儿子曾经长期和她一起生活,但后来体弱多病,加之年事已高,村里人才把他们分开照顾。
今天满村庄的果树,有许多是老人种植的,我们去采访时,正值人间四月,天高云淡,那些果树枝繁叶茂、含苞待放,十分喜人。
作者感言
后查史料得知,朱集镇所处单县历史悠久,名人辈出,孔子弟子宓子贱曾在此主政,李白在此访友赋诗,杜甫、高适多次登临吟咏。以朱集悠久之历史,丰厚之文化,竟有人为王姜氏取名妲已,是妲已之恶于斯地无涉,或是以斯地之智以为妲已本无恶行?
田桂娥:不辞羸痛卧残阳
拍摄时间:2008年11月。
田桂娥,甘肃省张掖临泽县人,1919年出生,时年89岁,属羊,8岁裹脚,16岁出嫁,育有3子1女,5个孙子,3个重孙,丈夫1988年去世,寡居20年。
田桂娥的父亲是一个“庄稼把式”,撒种扶犁、收割碾场样样在行。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她从小就养成了热爱土地、热爱劳动的好品质。11岁那年,父亲用大半生的积蓄,买了三亩薄地,田桂娥为此十分兴奋,常常天不亮就起床,肩扛破筐,手执小铲,漫山遍野去捡拾牲畜粪便,给地里积肥。村里人都夸她是个过日子的好孩子。
16岁出嫁之后,婆家地无一垄,她又颠着小脚和丈夫去给人家扛长工,一分一分地攒钱,打算将来买一份自己的地。后来成了新中国的社员,村里许多人干集体活都磨洋工,老人却舍不得让地糟蹋着,照例像伺候家里的土地一样伺候生产队的土地。因为勤劳,她得的“工分”很高,每年分的粮食基本能维持全家温饱。
包产到户后,土地承包给了农民,老人激动得彻夜难眠,每天都要带着子女早早起床,不是积肥,就是松土,忙得不亦乐乎。
后来农村的日子越来越好,机械化耕作解放了大批劳动力,家里的儿孙都去了城里打工,十多亩地就靠老人一手经营。
作者感言
民间有“土吃人哭天喊地,人吃土欢天喜地”的说法,简单阐明了人和土地的关系。农耕文明培育了人与土地不可分割的深厚情感,田桂娥老人一生依恋土地,即使年届九旬,依然不辞赢痛,要照顾她的十多亩土地,这正是中国农民依恋土地的一个缩影。然而当前社会,据说大片农田因为无人耕种而荒芜,因为工业污染而废弃。然而不知是否想过,没有了土地,满天的星斗,不会再明亮闪烁;成吨的黄金,终不过是一堆沉重的负担。
【待续】
@云山悳大立人向你提问:
在当今社会,当个体名字的含义可能被时代赋予新的解读,当与土地的联系日益疏离,我们应如何理解和传承那些根植于土地、饱含生命智慧的传统价值?
(评论留言|我们推送)
更多阅读点点「这里」去看看
邮 购 告 知
来源:汇镜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