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叛逆已成共识,这代人正在改写“成功学”的定义。“垮掉一代”的刻板印象,并非拒绝奋斗,而是已经做好准备,用更加锋利的姿态,在时代夹缝中努力雕刻自己的人生剧本。
当叛逆已成共识,这代人正在改写“成功学”的定义。“垮掉一代”的刻板印象,并非拒绝奋斗,而是已经做好准备,用更加锋利的姿态,在时代夹缝中努力雕刻自己的人生剧本。
夜幕降临,或许他们还守在电脑前忙着当“数字游民”。那些本该是供人欣赏的灯火阑珊,却成了他们回家路上懒得搭理的夜晚点缀。有数据显示:在当前的就业环境和工作压力之下,已有超过40%的年轻人,选择了自由职业、远程办公,甚至自己注册一家一人公司。
麦肯锡《2022全球劳动力报告》中提到:“全球范围内有近32%的25-34岁劳动者,在从事兼职或自由职业,这一数据包括了发展中国家数字平台劳动者(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等)。”
人社部在2023年披露的信息中:“包括非自愿灵活就业人员(建筑零工等),我国灵活就业人员已超过2.1亿,这其中16-40岁人群占比约58%。”
《2023未来职场报告》的调查结果称:“美国有39%的90后全职工作者选择了混合办公模式。”智联招聘同期数据显示:“有近28%的互联网从业者,每周3天以上通过远程方式办公。”
天眼查《2023年轻人创业趋势》分析:“我国30岁以下法人‘一人公司’注册量激增47%,占新注册企业总量的19%。”
老一套的工作方式在一点点改变。白天可能还是敲代码的程序员,晚上就成了剧本杀编剧,到了周末可能又是汉服妆造师。职业身份似乎形成了一种“套娃模式”,多层身份的背后,或许都是热爱赋予的生活切片。
智联招聘《2022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指出:“在‘求职者最看重因素’的排名中,对于‘工作生活平衡’的期待(76.1%),要超过对于‘薪酬福利’的期待(71.9%)。弹性工作时间作为衡量这种平衡的重要指标,在细分项目中的获选率达到了58.3%。”
反996宣言正在悄然出现。这一观点在猎聘《2023年轻人职场洞察报告》中有所验证:“90后受访者中,有63%的人认为‘弹性工作制’比‘薪资增加10%’更具吸引力。”脉脉《职场人倦怠感调查2023》结果显示:“51%的90后表示‘愿意用降薪换取不打卡’,但该比例在80后中仅为29%。”
在2022年《人物》杂志《互联网大厂祛魅》专题采访中:蚂蚁集团P8级员工刘冉(化名)接受采访时称:“可以接受战略性加班,但非常厌恶表演性的工作内卷。”
北大光华管理学院《代际职场价值观变迁研究(2023)》指出:“90后群体呈现‘高项目忠诚度,低组织依附性’特征,且有64.7%的受访者认为:为了实质成果付出的时间才有价值,为了形式主义消耗时间则需要抵制。”
从来不买奢侈品,但却愿意为了体验一掷千金。蝉妈妈电商数据显示:“2022年花西子的苗族印象苗银套盒,上线1分钟就卖出了超过千万的销售额”;李宁2023年推出的三星堆联名卫衣,3秒钟限量版全部卖光,同年推出的敦煌系列,销售额也突破亿元;故宫博物院2023年推出的《千里江山图》立体书签,30秒内就卖出了5万件;河南卫视的《唐宫夜宴》同款乐舞俑摆件,在淘宝众筹上达到了1832%的达成率。年轻人开始用订单来表达观点:“文化IP加上潮流设计,这才是真正的‘物有所值’。”
情绪经济开始崛起,年轻人搞出了一套特别的“焦虑对冲消费模式”。拆盲盒时的那种心跳加速;敲电子木鱼时得到的片刻宁静;甚至给虚拟偶像打赏。试图通过情绪消费来缓解内心的焦虑。
天猫《2023解压消费趋势》显示:“5-35岁购买解压玩具占比达67%,捏捏乐、无限魔方等单品年增速超400%”;2023年淘宝虚拟恋人服务交易额增长340%,晚安叫醒、树洞倾听成最热品类;百度“希壤”元宇宙中,30分钟南极极光体验券被炒至2999元,用户画像显示88%为焦虑症高发人群;华为Watch D检测压力值功能,促成35%用户购买平台推荐的灵芝孢子粉;得到App《10分钟哲学课》订阅用户超90万,评论区高频出现的关键词为“对抗虚无”。
反向消费主义萌生,理性消费开始对抗资本叙事。临期食品在保质期内抢夺价值洼地;二手经济让商品逃离生命周期的诅咒;平替消费破解了品牌溢价密码;反营销策略开始以算法对抗算法;极端理性主义下的需求重构,重新定义了购买的必需与非必需。
拼多多2023年报显示:临期食品专区的90后买家占比67%,客单价35元却贡献了平台12%的日活增量;艾媒咨询调研中:62%的95后消费者认为“买临期食品是理财行为”。
闲鱼《2023年度报告》:“90后人均发布闲置商品23件,‘电子产品焕新计划’让旧手机零件再利用率提升至37%”;转转平台iPhone机型交易中,83%的90后选择折价40%的“无面容识别”版本,他们还自嘲“面容可以丢,但钱包不能瘪”。
小红书平台的“成分党”开始逐渐推翻大牌霸权:售价350元的30ml欧莱雅小黑瓶,被扒与售价89元的同等容量卡尼尔成分相似度达82%。
清华大学学生团队开发的“全网比价Algae系统”,可自动抓取1688、拼多多、淘宝历史价格曲线,2023年用户突破200万;Chrome插件“价格刺客”能识别直播间“降价套路”,提示“该商品30天内最低价为当前标价的63%”。
豆瓣51万人的“如果我不买”小组的2023年TOP3共识,成为逆向消费清单:“不为logo多付溢价(支持无印商品)、停止购买“伪需求”小家电(如酸奶机、空气炸锅)、租用代替购买季节性物品(滑雪装备租用率提升至89%)。”
B站UP主“硬核抠门”通过大数据测算的极端理性消费:计入穿搭重复焦虑成本后,购买优衣库基础款T恤的长期成本是定制纯棉胚衣的2.3倍;自建蔬菜盆栽系统后,每月食品支出降低至城市平均值的41%。
年轻人并非消费降级,而是通过“成本解构能力和信息平权工具”,将消费决策转化为:对品牌洗脑式营销的祛魅、对供应链冗余环节的剔除以及对自我真实需求的重新思考。
在面对放假、育儿、职场这三重危机的暴击下,他们发明了独特的生存智慧:
秉持“四分之三人生”理论。通过模块化时间的切割,来对抗系统性压力,把工作日划分为“生存-进化-修复”三个阶段,将“允许自己摆烂”的时段,设定为战略性恢复时间。
深圳某单位试行6-2-4工作制,即:“6小时核心工作(10:00-17:00含午休)、2小时技能交换(员工跨部门授课)以及4小时自主支配(含健身房/睡眠舱/游戏室)”,最终结果是:离职率同比下降41%,专利产出增加2.3倍。
坚持新型“啃老”观念。北京链家2023年发布的《新北京人安居报告》显示:“通过父母资助首付的购房者中,72%的90后坚持独立还贷。”
知乎“#拿父母钱买房丢人吗?#”话题下最高点赞的回答是:“接受首付是借父母的创业启动资金,但连月供都要啃老等于宣告自己不具备城市生存能力。”——匿名用户(IP属地北京,职业认证为算法工程师)。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院《代际财富转移中的尊严建构(2023)》指出:“90后在接受父母资助买房时,普遍通过‘债务契约化(如签订借款协议)’或‘责任替代(如承担父母其他开支)’来维系心理平衡。”调研样本中,有58%的受访者将“独立还贷”视为成年礼的终极认证。
持续进行“社交降级”。QuestMobile《2023社交网络适老化报告》显示:“90后人均退出11.2个微信群,但95后人均退出量达到了17.4个,这其中包括工作群、砍价群或校友群。”
《第一财经》2023年4月《逃离微信大作战》专题中,杭州95后设计师林某(化名)自述:“退掉32个群后,我在骑行俱乐部找到了能半夜帮忙修车的朋友,这才是真正的‘人脉’。”
《社会心理学杂志》2023年刊文指出:“年轻人正从‘通讯录人脉’转向‘场景化信任’,兴趣社群成员间的借贷意愿是微信好友的3.2倍。”
社科院《过度社交降级研究》发现:“14%的极端退群者出现‘数字社恐’,抗拒所有线上沟通;9%的线下兴趣社交演变为新型攀比(如装备竞赛、活动打卡焦虑)。”
焦虑中寻找自洽,本质是对于自我认知存在意义的探索。真正的自洽并不是消灭焦虑,而是学会与焦虑共舞。就像加缪笔下的西西弗斯:因为触怒众神被罚将巨石推上山顶,虽然他直到生命耗尽还在重复这一无效劳动,但也在过程中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展现了生命的坚韧与意义。
父辈对于“西式民主”的争论,是20世纪意识形态对抗延续至今的产物。年轻人已经逐渐进入应用层开发阶段,开始用行动重构价值坐标系。这种代际认知的断层,本质是农业文明思维与数字文明思维的碰撞。年轻人并非不关心制度,而是发明了更颗粒化的变革工具。
重新定义话语权:B站UP主用《原神》角色解读全过程人民民主;知乎“政治制度”话题阅读量下降37%,“职场权益”、“宠物人权”等议题暴涨210%。
科技平权运动:90后的航天工程师宋令东,计划在太空中做科普视频,还要带红薯尝试“太空种菜”实验,希望能够通过自身经历传递航天精神与科学魅力。
传统婚恋中的“物质保障”被重构:当代女性越来越看重房产的资产属性(抗风险)和空间主权(独立生活能力),有调查显示:“58%女性愿与伴侣共同承担首付,但77%坚持房产证需双方署名,体现‘合作但不依附’的新型关系模式。”社会学家李银河认为:“女性购房潮标志着从‘家庭本位’向‘个体本位’的转型,房产开始逐渐成为打破性别依附关系的物质符号。”
结语:
他们不相信“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但却笃定“活得真中真,才是人中人”。当80后开始带00后徒弟,当90后站上科技攻坚的C位,他们其实是在用行动证明:“成功不是爬上金字塔,而是将人生过成万花筒。”
本期话题:#什么样的人生追求才有价值#
来源:文化智慧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