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摆在那儿:上半年人均衣着消费增速只有 2.1%,服装鞋帽针纺零售额同比也就 3.1%。
2025 年的服饰行业,关键词是“冷”。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摆在那儿:上半年人均衣着消费增速只有 2.1%,服装鞋帽针纺零售额同比也就 3.1%。
换句话说,大多数品牌都在低速行进,能保住个位数增长就算幸运。
可比音勒芬,却在这片寒意里跑出了 22.33% 的季度高增长,半年营收 21.03 亿元,同比增长 8.63%,稳稳跑赢大盘。
更炸眼的是,线上渠道半年收入同比暴涨 71.82%,电商占比首度突破一成。
一个原本被视作“小众”的高尔夫服饰品牌,怎么就成了这场逆境里的亮点?
要理解比音勒芬的成绩,就得先看清行业的难题。
运动品牌在卷价格,耐克、阿迪在中国市场收缩,国产运动品牌打得最狠的就是折扣战,一件衣服从千元砍到三四百,还得靠直播间吆喝。
消费者记住了低价,却忘了品牌溢价。
快时尚在失速,ZARA、H&M 一度疯狂扩店,如今却在关店潮里疲于奔命。审美疲劳、库存压力,让它们成了“过去式”。
奢侈品热度被分流。
中产买力下降,高净值人群转向境外消费,本土市场的增速明显放缓。
行业被撕裂成“两头”:要么便宜,要么顶奢。
夹在中间的国产高端,几乎没人能站稳。
在这种格局下,比音勒芬的增长,不只是漂亮,更像一种逆行。
比音勒芬的突围,看似突然,其实埋了二十多年。
2003 年,创始人谢秉政盯上了当时还很冷门的高尔夫服饰。
那时,高尔夫在国内还只是小圈子运动,远不如篮球、足球热闹。但正因为“小”,它有两个特质:
客群精准:高净值人群,消费能力强,注重品质与身份。
赛道稀缺:没有国际巨头的全面碾压,可以占据独特心智。
这就是比音勒芬的“慢生意”。不拼规模,不追风口,而是死磕一个细分领域。谢秉政的那句话,被频频引用:“没有疲软的市场,只有疲软的产品。”
二十多年里,比音勒芬没有去追逐风口,也没有被资本裹挟着一路狂奔,而是把注意力始终放在一件事上。
研发上,他们常年保持 3% 左右的投入比例,在服饰行业属于舍得花钱的那类,坚持把面料、版型做到极致;
定位上,他们从不随便打折,哪怕市场环境艰难,也要守住高端的溢价空间;
赛道上,他们选择了一条最窄的路,高尔夫服饰,并且二十年如一日地深耕,慢慢延展到高端运动休闲领域。
放在今天回头看,这种“慢”,恰恰成了最大的稀缺。
在快时尚起落、资本故事破灭的年代,比音勒芬用耐心和定力,走出了一条截然不同的增长曲线。
02
如果说十年前的比音勒芬,是成功男士的标配,那今天,它正被年轻人重新书写标签。
新 VIP 中,七成是 80 后、90 后,这批人既有消费力,也有圈层认同。
小红书和抖音成了新的主阵地。
模拟球场挥杆、穿搭笔记,让品牌在年轻人心里有了“社交货币”的意味。
从故宫宫廷文化的国潮基因,到哈佛大学的学府气质,再到英国艺术家 Hattie Stewart 的插画风格,每一次跨界都在年轻人心里点燃了共鸣。
与此同时,品牌代言人也悄然换了面孔。
胡一天、李兰迪、丁禹兮的组合,不是霸道总裁那一挂,而是更贴近生活的邻家偶像。
他们的出现,让比音勒芬淡去了过去的中年专属,于是,一个中年标签正在被改写成“新中产符号”。
更惊喜的是线上。
2025 年上半年,比音勒芬电商收入 2.14 亿元,同比暴涨 71.82%,营收占比突破 10%。在“高端品牌电商难做”的行业定律面前,它交出了一份颠覆答案。
秘诀有三:
首先,它很会讲场景。在抖音、视频号上,比音勒芬卖的不是单件衣服,而是果岭上的体验感。一支模拟挥杆的视频,比一条硬广更能打动人。
其次,它把电商和会员体系真正打通了。顾客在线上下单、在线下体验,再通过社群和私域维系,形成了高达 43% 的复购率。
这意味着,电商不再是一次性交易,而是长期关系的入口。
最后,线上渠道并没有变成低价甩货的出口。
相反,毛利率接近 78%,几乎和直营店持平,远高于加盟店。对比音勒芬来说,线上不是“冲量”,而是第二增长曲线。
当然,线下仍是根基。
截至 2025 年中期,比音勒芬共有 1328 家门店,直营 672 家,加盟 656 家。直营店会员复购率高,正说明线下仍是培养忠诚度的关键场景。
更典型的案例,是深圳太子湾旗舰店:三层独栋建筑,集高尔夫体验、新品展示、咖啡休闲于一体。对顾客来说,这不只是购物,而是一种身份场景的体验。
当线上带来增量,线下承载调性,二者形成互补。
要谈品牌力,就不能绕过国家队背书。
自 2013 年起,比音勒芬已连续 12 年成为中国国家高尔夫球队战略合作伙伴。
从里约到东京,再到巴黎奥运,它们提供的“五星战袍”,不仅有防风、防水、防紫外线的功能性,更融入了中国红、陶瓷白等文化符号。
这种合作,不只是装备供应,更是价值认同。
国家队的选择,相当于对品牌实力的最高认证。也正是这种背书,让比音勒芬在消费者心中完成了从“小众”到“权威”的跃迁。
比音勒芬没有停留在国内。
2023 年,它先后收购法国百年品牌 CERRUTI 1881 和英国 KENT&CURWEN,补足高端商务和年轻设计短板。还拿下了美国运动恢复鞋品牌 OOFOS 的中国代理权,预计 2026 年上线。
这套打法,很容易让人想起安踏和 FILA 的故事:耐心孵化,长期投入,最终转化为新的现金牛。
比音勒芬的目标,也不仅是中国高端,而是借全球资源,走向国际市场。
有人质疑:上半年净利润下滑 13.56%,是不是隐患?
但翻开财报细节,会发现另一面。合同负债已经冲到 3.85 亿元,创下新高,这说明客户愿意提前下单、抢货,市场对品牌的信心并没有动摇;
经营现金流也保持在 3.36 亿元的水平,账上资金充裕,完全有能力支撑扩张和研发;
再加上 75%+ 的毛利率,在整个服饰行业几乎是顶格存在,比音勒芬依旧握着最硬的底牌。
这说明,比音勒芬有足够的财务弹性,去支撑它的长期主义。
比音勒芬的故事,不只是一个品牌的逆袭,更是中国高端服饰寻找国际话语权的一种路径。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作家赵林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