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女人是老虎看认知的牢笼与破局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6 07:58 1

摘要:“小和尚下山去化斋,老和尚有交待,山下的女人是老虎,见了要躲开。”这首传唱几十年的儿歌,宛如一颗石子,投入岁月的长河,在街角巷尾孩童的嬉闹声中泛起层层涟漪。成年人听了,起初多半付之一笑,谁都清楚女人不是老虎,老和尚的叮嘱不过是戏言罢了。然而,笑着笑着,心里却难

从女人是老虎看

认知的牢笼与破局

马庆洲/文

“小和尚下山去化斋,老和尚有交待,山下的女人是老虎,见了要躲开。”这首传唱几十年的儿歌,宛如一颗石子,投入岁月的长河,在街角巷尾孩童的嬉闹声中泛起层层涟漪。成年人听了,起初多半付之一笑,谁都清楚女人不是老虎,老和尚的叮嘱不过是戏言罢了。然而,笑着笑着,心里却难免泛起一丝沉郁,因为这看似荒诞的比喻背后,藏着的何尝不是人类认知史上无数“老虎式谎言”的缩影。当我们把儿歌里的“小和尚”换成现实中的你我,把“山下女人”换成那些被奉为圭臬的“真理”,才惊觉自己常常在未加审视的“叮嘱”里,活成了被蒙蔽却不自知的信徒。

老和尚的“交待”,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存在。它宛如一道无形的枷锁,是一种以“保护”为名的认知封锁,一种用“经验”包装的思想禁锢。在小和尚下山之前,他的世界犹如一口幽深的古井,只有青灯古佛、晨钟暮鼓。老和尚是他认知体系里的“绝对权威”,在小和尚单纯的心灵中,老和尚的话就是金科玉律。老和尚说水是凉的,他便不会怀疑火的温热;老和尚说山下有老虎,他便不会想象人间有温情。这种“权威依赖”,恰是人类认知的天然软肋。古往今来,多少“老和尚”站在权力、知识或传统的制高点上,将自己的偏见包装成“真理”,将他人的认知圈定在自己画的牢笼里。

中世纪的欧洲,宛如一片被黑暗笼罩的森林,教会就是这片森林中的“老和尚”。教会告诉人们“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托勒密的“地心说”被写进宗教典籍,质疑者便是“异端”。那时的欧洲人,生活在教会权威编织的巨大茧房里,从未见过宇宙的全貌,却坚信权威口中的“真理”。布鲁诺,这位勇敢的先驱,因为坚持“日心说”,被绑在罗马鲜花广场的火刑柱上焚烧。他的身体在火焰中化为灰烬,但他对真理的追求却如同一颗耀眼的流星,划过黑暗的夜空。伽利略,这位科学巨匠,即便在晚年被迫忏悔,心里也从未放弃对真理的信仰。他就像一位孤独的行者,在黑暗中摸索前行,即便遭受磨难,也未曾停下脚步。那时的欧洲人,何尝不是一群“小和尚”?“地心说”就是他们的“老虎论”,他们将敢于突破认知的人视为“洪水猛兽”。直到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在他去世后出版,直到开普勒用数学证明了行星运动定律,人们才慢慢从“地球中心”的迷梦中醒来,发现曾经的“真理”不过是权威编织的谎言。这一过程,就像一场漫长而艰难的破晓,黑暗逐渐退去,真理的曙光终于照亮了欧洲大地。

再看中国古代,封建礼教这个“老和尚”,如同一座沉重的大山,压在人们的心头。“女子无才便是德”,这一荒谬的观念,何尝不是另一版“山下女人是老虎”?封建礼教告诉世代中国人“女人只能相夫教子”,将女性的智慧与才华视为“祸水”。班昭写《女诫》,将“三从四德”奉为女性的行为准则,她在封建礼教的影响下,不自觉地成为了这一观念的传播者。李清照,这位才华横溢的女词人,即便以诗词名动天下,也因“改嫁”之事饱受非议。那时的男性与女性,都在“礼教权威”的驯化下,将这种性别歧视视为天经地义。男性觉得女性就该“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女性也觉得自己的价值只能依附于丈夫与子女。直到近代以来,秋瑾、何香凝等女性冲破礼教枷锁,如同勇敢的飞鸟,挣脱了牢笼的束缚。鲁迅在《祝福》里控诉封建礼教对祥林嫂的摧残,他的文字如同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剖析着封建礼教的丑恶本质。人们才逐渐意识到,“女子无才便是德”从来不是真理,而是禁锢人性的牢笼。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上,创造出千万个“神”一一“老虎”,来恐惧自己,而后对神加以跪舔,以求自己的平安与富贵。其实,所谓的神如能保护自己,那还要自己干嘛呢?

当我们生活在“为你平安”“为你幸福”“为你教育”“为你健康”等等的豪言壮语中,假如我们还没有感觉到幸福,那是不是对这些“豪言壮语”的一种背叛!

这些“老虎式谎言”之所以能横行,本质上是利用了人类对“确定性”的渴求与对“未知”的恐惧。老和尚知道,小和尚初入尘世,面对陌生的“女人”必然心生惶恐,而“老虎”是他熟悉的“危险符号”。用已知的恐惧替代未知的迷茫,小和尚便会轻易接受这份“叮嘱”。现实中的“权威”们深谙此道:当人们面对复杂的自然现象、社会问题时,总希望有一个“标准答案”来消除困惑,而权威给出的“谎言”,恰好扮演了“标准答案”的角色。

在科学的领域中,这种现象也屡见不鲜。就像有人说“永动机永远造不出来”,便有人反驳“宇宙中的星球就是永动机”。前者是基于热力学定律的科学结论,而后者却陷入了对“永动机”概念的感性认识。至于谁是谁非?这并不是小和尚下山见了女人这么好理解的!

更可怕的是,当“谎言”被重复千遍,当“权威”的声音盖过所有质疑,谎言便会披上“真理”的外衣,成为大众共识。就像“真理在大炮射程之内”这句话,本是对强,权政治的赤裸诠释,却被一些人奉为“生存智慧”。在这种错误观念的影响下,人们看不到大炮射程之外的人性光辉,看不到真理本身的道义力量,只将“强,权即真理”当成圭臬。这种认知的扭曲,并非源于个体的愚蠢,而是源于“集体无意识”的驯化。当周围的人都在说“大炮就是真理”,当质疑者被贴上“天真”“幼稚”的标签,人们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放弃思考,盲目跟从。

“无脑人”横行霸道,并不是无脑人的错,而是挖制、制造无脑人的“神”还在散发着他的毒汁在毒害着人类!

那么,我们该如何打破这认知的牢笼,追寻那真理的真光呢?首先,我们要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会接收到海量的信息,其中不乏虚假和误导性的内容。我们不能盲目相信权威,不能人云亦云,而要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分析、去判断。就像笛卡尔所说:“我思故我在。”只有通过思考,我们才能分辨出真理与谎言,才能不被外界的干扰所左右。

其次,我们要有勇于质疑的精神。质疑是创新的源泉,是打破认知牢笼的钥匙。当我们面对权威观点时,不要轻易接受,要敢于提出疑问。哥白尼如果没有对“地心说”的质疑,就不会有“日心说”的诞生;伽利略如果没有对亚里士多德落体理论的质疑,就不会有自由落体定律的发现。质疑不是为了反对而反对,而是为了追求真理,为了推动社会的进步。

再者,我们要保持开放的心态。世界是多元的,真理也是多元的。我们不能局限于自己的认知范围,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接纳新观点。就像牛顿所说:“我之所以看得更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要善于吸收他人的智慧,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认知的道路上不断前进,接近真理的彼岸。

最后,我们要付诸行动。认知的改变不仅仅停留在思想层面,更要体现在行动上。当我们发现了认知的错误,就要勇敢地去改变它。就像那些打破封建礼教枷锁的女性一样,她们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女性的价值和力量。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成为真理的践行者,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他人,推动社会的变革。

在这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是“小和尚”,都可能陷入认知的牢笼。但我们也都有机会成为真理的追求者,打破牢笼,迎接真光。让我们以独立思考为舟,以勇于质疑为桨,以开放心态为帆,在知识的海洋中乘风破浪,驶向真理的彼岸。

马庆洲说过:追求真理并不难,难的是如何剥开伪真理的外衣!

因为,只有真理,才能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让我们的生命绽放出璀璨的光芒。

当然,很多时候真理并不是空气阳光和雨水,人离开就不可能活着,现实生活中,极多的人并不需要真理,真理对这极多数人而言,没什么实际作用,只能是一种玄幻的存在!

真理不能带给人们看得见的益处,但却能给人们带来实实在在的危害。在几乎人人都指鹿为马时,你说出真话,后果就尤其严重!删贴、禁言都是小菜一碟,跨省追捕都是稀松平常的事儿!

而要改变这样的事情继续发生,把埋在污泥中的“真理”拯救出来,才显得尤为重要!

真理的真相就在小和尚下山的路上,如你不愿“下山”,真理永远也不会出现!

来源:悟已往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