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年之计在于春。京郊大地上,生机盎然的春耕画卷正在徐徐展开。北京城市副中心农业的“超级速度”令记者惊讶——冬小麦成熟期从至少220天直接缩短至65天左右;用太空育种技术培育的芦竹最高能长到6米;移动大棚实现了韭菜全年采收,成本却只有传统大棚的10%……
本报记者 陈强
一年之计在于春。京郊大地上,生机盎然的春耕画卷正在徐徐展开。北京城市副中心农业的“超级速度”令记者惊讶——冬小麦成熟期从至少220天直接缩短至65天左右;用太空育种技术培育的芦竹最高能长到6米;移动大棚实现了韭菜全年采收,成本却只有传统大棚的10%……
“人勤春来早”——现代化农业不断发展的今天,这句古老谚语,在通州区于家务国际种业园区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含义:一代代拥有勤劳干劲的农人,借助“种业科技+种植科技”双轮驱动,为整个农业产业链的发展注入了创新动力。这就是副中心农业“超级速度”的制胜密码。
航天育种技术培育的番茄品种。
太空芦竹。本报记者陈强摄
农作物育种加速器里的大豆。
自然界有的,我们仿照;自然界没有的,我们创造
于家务国际种业园区众多温室里,有这么一个,名字听起来很新鲜——农作物育种加速器。在传统认知里,种子都是在阳光雨露下,按照节气自然发苗、生长,为什么要人为地加速培育它们呢?
育种就像大海捞针,需要不断研发和迭代,最终才能得到性能优越、适合广泛繁育的种子。在农业科技水平有限的过去,农人只能选择植物适合的季节,在田间进行播种、培育、收获、研究,培育出一个新品种起码需要8年到10年。现在科技进步了,农作物生长所需的风、温、光、水、氧气,都能在育种加速器里调节,农作物每年可以实现4到7代次繁育,最快1到2年就能培育出新品种。
好种子的育种周期越短,越能快速与农业生产对接,最大化实现种质资源价值。“自然界有的,我们仿照;自然界没有的,我们创造。”育种加速器负责人王宪龙带记者走进冬小麦春化室。这里的室温始终控制在0摄氏度到4摄氏度,刚刚萌发嫩芽的小麦,在组合光线的照射下,始终处于半休眠状态,非常有利于积累生长激素,“冬小麦春化过程,在露天环境要6个月到8个月,而在加速器里,只需要15天到30天。”
自去年9月建成以来,农作物育种加速器一直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开展合作。“住”进加速器的农作物,按大类分有小麦、玉米、绿豆、生菜、西红柿、辣椒等,如果再细分的话就更多了,光玉米就有50多个品种。
加速器旁边,逆境表型鉴定平台正在建设,今年有望投入使用。未来,两者将与于家务国际种业园区高通量分子育种技术服务相结合,打造成为国内规模最大、通量最高的作物快速育种服务体系,实现目标品种快速选育和改良。
1000多个优质新品种的祖先,全都上过太空
行走在于家务国际种业园区里,还会看到很多挂着“中国航天”标识牌的温室,里面种着辣椒、西红柿、甜瓜、茄子……这些都是给航天员吃的吗?神舟绿鹏公司的技术员李燃摇摇头说:“我们公司是做航天育种的,借助这种技术,已经培育1000多个优质新品种。”
走进4号温室,出现在眼前的至少有上千株西红柿,挂满果实的藤蔓,顺着引线爬了2米多高,再靠近些才发现,这些藤蔓已经被人为整理过,如果算上这些盘起来的部分,每一株藤蔓都得10米来长。
“不愧是上过太空的。都长‘疯’了!”听到记者赞叹,李燃解释道,“它们只是太空种子的后代。我们培育的1000多个优质新品种的祖先,全都上过太空。”他告诉记者,上过太空的种子,会先在地面上进行多代选育,筛选出优秀品种,再结合其各自性状特点在不同地区推广。
神舟绿鹏研发中心一层,几组神舟飞船模型旁边立着的,是几株3米多高的芦竹。它们也是太空种子的后代,最高能长到6米。工作人员说,相比普通芦竹,太空芦竹长得更快,株型更高大,亩产也更高,耐旱抗涝、耐热抗寒的它,不仅能制作饲料、家具、纸张,还能当燃料使,可以在全国适生区域推广。
为什么到太空走一圈,小小种子就能有这么大变化?神舟绿鹏公司市场部总监刘春平说,种子被带到太空后,在射线、真空、磁场等因素的影响下,产生有益变异的概率很高,加速育种过程,进而帮助科研人员创制出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
作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成员企业,深耕太空育种多年的神舟绿鹏公司已经在于家务建设了研发中心、全智能温室、植物组培工场、育苗工场和各类设施。这些年来,利用航天搭载技术,科研人员研发的不少果蔬品种已进入北京超市,端上百姓餐桌。
绿色农业,就是要用更少的成本,创造更大的价值
国家蔬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西侧,通农绿色农场一片繁忙的春耕场景。这里是北京市农业科技示范基地、蔬菜病虫全程绿色防控技术示范基地,更是北京最大的韭菜生产基地,年产韭菜超40万吨。
几位工人正合力把大棚上的棉被掀起、打捆,“开春了,头茬韭菜上市喽!”走进大棚里,韭菜的清香直往鼻腔里钻,再往里走几步、低下头仔细看看,韭菜地里还能找到蚯蚓粪便、蚂蚁巢穴……这些正是绿色农场的鲜明特色,“俺们绝没在土里埋农药!”一位操着河南口音的工人师傅说,即便没用农药,但韭菜健康生长的速度仍然相当快,可以实现全年采收。
韭菜是常见美食,但围绕韭菜的农残问题一直颇受争议。记者了解到,传统的土壤栽培韭菜,长期连作导致韭蛆、霉腐病等病虫害严重且防治困难。为了达到有效的防治效果,生产上常使用大量农药,这致使韭菜农药残留严重。
面对韭蛆、霉腐病等病虫害,通农绿色农场如何兼顾速度与品质呢?工作人员杨振说,秘密就藏在这韭菜地上的温室大棚里,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过去,30多个大棚其貌不扬,位置也不是整齐的一排,有的在东、有的在西,不知道的以为是哪个村头小菜园呢。
这是通农绿色农场新研发的可移动大棚,已经申请了专利。杨振带记者来看大棚的细节,地上装着一条轨道,通过滑轮,大棚就能在田野里移动起来,哪块地的韭菜需要快速补充温度、湿度,就把大棚挪过去,等收割完毕,大棚还能及时挪走。2位工人,1天时间就能挪走8个大棚。
“传统温室大棚里高温高湿的环境,确实容易滋生韭蛆、霉腐病等病虫害,但我们这种大棚,相当于用绿色的方法‘对症下药’。”杨振说,可移动大棚的成本只有传统温室大棚的10%,“绿色农业,就是要用更少的成本,创造更大的价值。”此外,农场选用的都是抗病害能力比较强的韭菜品种,对大幅减少病虫害也有很大帮助,采收下来的韭菜样品,在于家务就能进行农残检测。
记者手记
科技赋能农业的深层逻辑
采访农业,和“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打交道,有什么乐趣吗?当记者多年,写过很多涉农新闻,很多人问过我相似的问题。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于农业的乐趣都不同,农人钟爱金秋丰收的场景,科研人员热爱培育新品种的过程,对我而言,在农业采访中找到那令人眼前一亮的新闻瞬间,就是乐趣所在。
在于家务国际种业园区,这份乐趣又多了一丝哲学味道。科技赋能农业,不仅是为了提高效率、增加产量、培育更多新品种、丰富百姓餐桌,其背后还有能引发我们思考的深层逻辑——通过创新重新定义自然规律与人类生产的关系。
曾经“靠天吃饭”的农业,在科技赋能后迎来深刻转变——育种加速器的诞生,标志着农业从“靠天吃饭”向“精准编程”的跨越;航天育种技术的应用,拉近了国之重器与市民餐桌的距离;可移动大棚的专利技术,展现了科技对农业空间概念的创新……
从“春种秋收”到“四季常青”,从“面朝黄土”到“智控云端”,科技正将农业推向新的历史维度。这场革命提醒我们:在粮食安全与生态保护的双重挑战下,唯有持续创新,才能让我们脚下这片古老的土地永葆生机。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