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话说得好:“清明不断线,晦气绕宅转。”春分刚过,江南的柳条刚抽芽,巷子口的老王头就忙活开了——他正往燕子风筝翅膀上写“关节炎”仨字。这可不是行为艺术,而是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古老仪式:把病痛写在风筝上,等它飞入云端时剪断丝线,晦气便随风而逝。
老话说得好:“清明不断线,晦气绕宅转。”春分刚过,江南的柳条刚抽芽,巷子口的老王头就忙活开了——他正往燕子风筝翅膀上写“关节炎”仨字。这可不是行为艺术,而是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古老仪式:把病痛写在风筝上,等它飞入云端时剪断丝线,晦气便随风而逝。
风筝最早的影子可追溯到东周时期。鲁班用竹子削成鹊鸟,能在天上盘旋三日不下,这“木鸢”本是用来侦察敌情的军事利器。
到了南北朝,被困台城的梁武帝灵机一动,将求救信系在风筝上飞出重围,纸鸢从此成了传递希望的使者。
真正让风筝与清明结缘的,是唐朝宫廷的秘闻。宫女们每逢寒食节就悄悄扎制纸鸢,待夜半无人时放飞。月光下,系着彩灯的纸鸢如同游荡的星子,她们相信这些闪烁的光点能带走深宫积攒的晦气。
白居易曾写诗调侃:“童子争窥红纸鹞,宫娥暗放紫罗囊。”说的就是这档子事。
在苏州平江路,至今保留着“放断鹞”的习俗。老辈人会把全家人的生辰八字写在鹞鹰风筝上,待其飞至云端,用特制的铜剪“咔嚓”一声断线。去年清明,我亲眼见着八十岁的绣娘阿婆,把治了三年都没好的咳疾也写上去,那风筝飘过虎丘塔时,她笑得比云霞还灿烂。
北方人则玩得更“狠”。山东潍坊的汉子们专挑狂风天放“鬼脸风筝”,青面獠牙的造型能把小孩吓哭。当地非遗传承人老张告诉我:“越是狰狞的面孔,越能镇住邪祟。去年给肺癌晚期的李大爷扎了个钟馗风筝,放飞那天他愣是多吃了一碗饭。”
《红楼梦》第七十回藏着段精妙隐喻:黛玉放走美人风筝后,探春的凤凰风筝突然与外来风筝绞在一起,最后线断飘零。这场景暗合她远嫁海疆的命运——凤凰本该栖梧,却被迫漂泊如断线纸鸢。曹雪芹在书里埋的伏笔,正应了民间“风筝断线,命运难牵”的老话。
更绝的是宝玉认出的嫣红风筝。那个被贾赦八百两银子买来的姑娘,蝴蝶风筝挂在竹梢的模样,恰似她被困深宅的写照。古人相信挂在树梢的断线风筝会招晦气,可谁又说得清,究竟是风筝带走了晦气,还是晦气困住了放风筝的人?
现代人虽不再笃信放风筝能驱邪,却发明了新玩法。去年杭州亚运村,年轻人把核酸检测报告复印件贴在风筝上放飞;上海白领圈流行“放焦虑风筝”,有人在龙形风筝上写满KPI指标。心理学教授王琳告诉我:“这本质上和古人写病痛一样,都是通过仪式感获得心理慰藉。”
苏州非遗馆还复原了唐代“夜光风筝”。用蚕丝纸扎制的宫灯风筝,内置LED灯串,清明夜放飞时宛如银河落九天。看着漫天星雨,忽然懂了李商隐那句“西楼一向风筝急”——千年过去,我们仰望的仍是同一片载满祈愿的天空。
今人不见古时鸢,今鸢曾载古时愁。当您这个清明握着滚烫的奶茶,看孩子们追逐彩虹色的卡通风筝时,可还记得祖辈们写在纸鸢上的夙愿?您家乡是否还保留着独特的“放晦气”习俗?欢迎在评论区晒出您的风筝故事。
来源:户外罗老师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