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山>:值得品味的经典之作》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3-31 05:38 1

摘要:《沁园春·山》是一首气势磅礴、文化底蕴深厚的词作,诗人陶永德以豪迈的笔触描绘了群山的壮丽景色,并通过历史人物的足迹,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传承。词中不仅描绘了昆仑、太行等名山的雄伟,还融入了秦皇、唐宗、苏轼、王维等历史人物的豪情壮志,以及红军长征的英勇事迹,最终

《沁园春·山》是一首气势磅礴、文化底蕴深厚的词作,诗人陶永德以豪迈的笔触描绘了群山的壮丽景色,并通过历史人物的足迹,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传承。词中不仅描绘了昆仑、太行等名山的雄伟,还融入了秦皇、唐宗、苏轼、王维等历史人物的豪情壮志,以及红军长征的英勇事迹,最终指向当代的“雄才伟略”,表达了对民族未来的坚定信心。李卫东的赏析深入浅出,揭示了词作的艺术特色与文化内涵,值得细细品味。推荐给所有热爱古典文学与中华文化的读者。

李卫东鉴赏陶永德词《沁园春山》

原玉:

沁园春

作者:陶永德

莽莽群山,千峰断雨,万岭齐霄。有昆仑横世,巍巍挺秀;太行擎宇,脊脊争骄。绝壁凌虚,危崖耸汉,秦岭乌蒙岂论高。潜龙脉,傲苍天立野,更显妖娆。

钟灵毓秀多娇,引千古英贤竞折腰。忆秦皇揽胜,豪情建业;唐宗登望,壮志兴朝。苏轼挥毫,王维弄墨,更有红军踏作涛,再今看,信雄才伟略,独领风骚。

诗人陶永德

赏析:

《沁园春·山》是一首气势恢宏、饱含历史文化底蕴的词作。词人陶永德以独特的视角和豪迈的笔触,描绘了群山的壮丽景色,并通过回顾历史上诸多与山相关的人物事迹和文化创作,展现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传承和伟大的精神风貌。

李卫东

上阕:绘群山雄伟之姿

开篇“莽莽群山,千峰断雨,万岭齐霄”,词人以宏大的视野描绘出群山连绵不绝、气势磅礴的景象。“千峰断雨”形象地写出山峰高耸入云,似乎能够截断云雨,“万岭齐霄”则强调了众多山岭仿佛与云霄平齐,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展现出群山的雄伟壮阔。

“有昆仑横世,巍巍挺秀;太行擎宇,脊脊争骄”,词人选取了昆仑和太行两座具有代表性的山脉进行细致描写。昆仑山横亘于世,巍峨耸立,尽显挺拔秀丽之态;太行山高耸入云,仿佛支撑着天空,每一道山脊都透露着一种豪迈的气势,它们相互媲美,争奇斗艳。

“绝壁凌虚,危崖耸汉,秦岭乌蒙岂论高”,进一步刻画了群山中绝壁、危崖的险峻。悬崖峭壁凌空而起,高耸入云,就连秦岭和乌蒙山这样的著名山脉,在这壮观的群山之中,也无需特意去比较高低。

“潜龙脉,傲苍天立野,更显妖娆”,将群山比作潜藏的龙脉,它们支撑着苍天,屹立于广袤的大地之上,这种独特的比喻赋予了群山一种神秘而又神圣的气质,使其显得更加婀娜多姿、雄伟壮丽。“傲”字赋予群山一种桀骜不驯、超凡脱俗的气质。群山以“傲”的姿态面对苍天,有一种不向任何力量屈服,独立自主的傲然之感。“潜龙脉,傲苍天立野”描绘出群山宛如潜藏的龙脉,带着与生俱来的骄傲,昂首挺立在旷野之中。这个“傲”字将群山拟人化,它们仿佛有着自己的灵魂和性格,不畏惧苍天的高远,不迎合外界的目光,以一种孤高、冷峻的态度展现着自身的存在。在广袤的天地间,群山凭借自身的雄伟和独特,傲然屹立,彰显着属于自己的风流。“傲”字尽显洒脱与不羁,让群山的形象更具个性色彩,仿佛在诉说着自己的不凡与独特,使得群山在自然的怀抱中尽显风流倜傥,更有一种遗世独立的美感,令人遐想万千

下阕:品历史文化遗风

“钟灵毓秀多娇,引千古英贤竞折腰”,承上启下,指出群山因其钟灵毓秀的特质,引得古往今来无数英雄豪杰为之倾倒。

“忆秦皇揽胜,豪情建业”,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多次巡游天下,登上名山大川。他的巡游之举不仅是为了彰显帝国的威严,更是对大好河山的一种征服与欣赏。在登山的过程中,秦始皇豪情满怀,其建立不世之功业的雄心壮志,与壮丽的山川相互辉映。虽然没有明确流传下来专门针对登山的具体诗句,但他统一中国的伟大功绩和巡游天下的壮举本身就是对这片山河的一种深刻印记,为后世留下了无尽的传说和豪迈的历史篇章。

“唐宗登望,壮志兴朝”,唐太宗李世民同样有着远大的抱负和宏伟的志向。他登上高山,极目远眺,心中所想的是如何开创一个繁荣昌盛的朝代。李世民在位期间开创了贞观之治,使唐朝走向了繁荣富强。尽管也没有确切的登山诗句流传,但他的治国理政理念和文治武功,如同群山一般稳固而伟大,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座丰碑,激励着后世子孙。

“苏轼挥毫,王维弄墨”,苏轼和王维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苏轼一生宦游四方,足迹遍布名山大川,他的诗词作品常常借山水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人生感悟。例如《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通过描写庐山的景色,蕴含了深刻的哲理。王维则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他的画作也以描绘自然山水见长,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清新自然的山间画卷。他们用笔墨为群山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将自己对山川的热爱和独特理解融入到作品中,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艺术遗产。

“更有红军踏作涛”,这里提到红军长征途中翻山越岭的伟大壮举。红军在艰苦的长征过程中,跨越了无数崇山峻岭,如五岭、乌蒙山等。“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毛泽东《七律·长征》),生动地展现了红军战士面对艰难险阻时的豪迈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红军的长征不仅是一次军事战略转移,更是一次伟大的精神征程,他们用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征服了群山,为群山注入了革命的精神力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璀璨的明珠。

“再今看,信雄才伟略,独领风骚”是全词的有力收束,极具深意与豪情。前文历数秦皇、唐宗、苏轼、王维以及红军等不同时代人物与山的关联,展现了历史的厚重与传承。此句笔锋一转指向当下,“再今看”点明时间转换,将视野拉回现实。“信”字饱含坚定信念,传达出对当代拥有卓越才能之人的深信不疑。

结合背景,一句雄才伟略,伟人形象跃然出镜。毛泽东一生登山无数,在山峦间思索革命道路,其笔下咏山之作众多,如《十六字令·山》《沁园春·雪》《清平乐·六盘山》等,不仅展现出宏伟气魄,更蕴含深邃哲理与伟大精神。他以雄才伟略带领中国人民走出困境,缔造新中国,这种非凡成就与精神力量独树一帜,真正做到了“独领风骚”,引领时代前行,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取之不尽的精神宝藏,此句升华了全词主题,洋溢着对伟人及伟大时代精神的礼赞

艺术特色

1. 精妙的布局谋篇:词作采用了上阕写景、下阕抒情议论相结合的经典结构。上阕浓墨重彩地描绘群山的磅礴气势,从整体的“莽莽群山”全景式勾勒,到昆仑、太行等名山的特写,再到绝壁、危崖等细节刻画,由面及点,层次分明地展现了群山的雄伟壮丽。下阕则围绕群山所引发的感慨展开,通过列举不同历史时期的人物事迹,层层递进地阐述群山在历史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其所承载的精神内涵,最后落笔于当代,使词作既有对自然景观的生动呈现,又有对历史文化的深度挖掘和对未来的展望,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2. 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

夸张与拟人:“千峰断雨,万岭齐霄”运用夸张手法,极度夸大了山峰的高度,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凸显群山的雄伟。“太行擎宇,脊脊争骄”则将太行山拟人化,赋予其“争骄”的人的情感和姿态,生动形象地展现出山脉的豪迈气势。

比喻:“潜龙脉”把群山比作潜藏的龙脉,这种独特新颖的比喻不仅赋予群山神秘的色彩,还暗示了群山如同龙脉一般是中华民族的根基所在,寓意深刻。

3. 巧妙的用典与化用:下阕多处运用历史典故,如秦皇、唐宗的登山揽胜,苏轼、王维的文学创作以及红军长征翻山等事迹,这些典故的运用丰富了词作的内涵,使读者能够穿越时空,感受到不同历史时期人们与群山之间的紧密联系。同时,化用毛泽东《七律·长征》中“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的意境,以“更有红军踏作涛”一句,生动地再现了红军长征时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增强了词作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艺术风格

1.豪迈奔放:整首词充满了豪迈的气息,无论是对群山雄伟景色的描写,还是对历史人物豪迈事迹的叙述,都展现出一种大气磅礴、雄浑壮阔的风格。词人以宏大的视角、激昂的语言,描绘出群山的壮丽画卷和历史的波澜壮阔,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扑面而来的豪迈气势,仿佛置身于广袤无垠的天地之间,领略着大自然的雄浑与人类历史的沧桑巨变。

2. 富有文化底蕴:词作融入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元素,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人物与群山相关事迹和文化创作的引用,展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从古代帝王的登山揽胜到文人墨客的诗词书画,再到革命先辈的英勇壮举,这些元素相互交织,使词作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观的赞美,更是一部浓缩的中华民族精神文化史,散发着浓厚的文化气息,体现出词人深厚的文化素养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

3.古今交融:该词巧妙地将古代、近代和现代的元素融合在一起。上阕描绘群山的自然风貌,是对大自然永恒魅力的展现;下阕则穿梭于历史长河,从秦皇汉武到唐宋文人,再到红军长征,最后着眼于当代的“雄才伟略”,将不同时代的人与事与群山紧密相连,使古老的群山在不同历史时期都焕发出独特的魅力,同时也体现了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精神传承和与时俱进的发展态势,形成了一种古今交融、贯通历史与现实的独特风格

纵观全篇:整首词通过对群山的描写以及对历史人物与山相关事迹和文化创作的回顾,将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紧密结合,展现了群山的雄伟壮丽和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民族未来的坚定信心。(李卫东2025.3.30

来源:一品姑苏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