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3月28日,《中国正在说》播出了一期主题是《社会主义的大学之道》的节目,引起了广泛关注。主讲嘉宾是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暨哲学系教授、中山大学博物馆、校史馆)馆长徐俊忠教授。他的演讲徐教授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政治哲学研究领域的知名学
编者按:2025年3月28日,《中国正在说》播出了一期主题是《社会主义的大学之道》的节目,引起了广泛关注。主讲嘉宾是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暨哲学系教授、中山大学博物馆、校史馆)馆长徐俊忠教授。他的演讲徐教授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政治哲学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还曾曾挂职广东东源县委副书记,参与基层治理实践,因此,他特别看重“要将论文写作在祖国的大地上”。他从事教育工作几十年,对教育改革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在此次节目中他就讲到,高等教育应服务国家战略,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把小我融入大我”的人才,学科建设需呼应国家战略需求,从“学科性学术”转向“问题性学术”等理念,强调学术研究应扎根中国实践,直面重大现实问题。在回顾百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时,他用翔实的数据论述的民国教育的落后是全面的、系统的,所谓的辉煌是假象而已。民国的高等教育被美化了,所谓民国大师频出,真相是由于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全面开启,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用武之地,从而成就了他们的事业。本文为节选徐俊忠教授在《中国正在说》节目演讲的部分内容,经授权,特此发布,以飨读者。
从真实数据看民国的高等教育
我想,从开始办大学一直走到新中国、一直走到今天,这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个巨大的飞跃。大家知道,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在中国来说实际上是个外来的东西。它开始于什么时候?应该说是在我们中华民族面临着危机,因此需要图存图强这个过程当中发生的。
那么在这个发展的过程当中,我们不断地取得进展,我们也在不断地积累经验。但是在什么时候高等教育发展的成绩最为辉煌?有人说民国,我说错了,不对。我跟大家来回忆一下,我们大学发展所走过的路。在1932年,全国所有的大学就是59所,总共的学生有多少?也就是3万多人。规模很小,不足以支撑整个中国现代化事业的发展。而这些大学当中,存在着两个严重的不平衡:区域发展严重不平衡,集中在北京、上海、天津。专业的严重不平衡,就是重文轻实。本来当时产业发展不足,按理来说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你的教育应该是实科发展更为突出一些,但是不是,当时大量的是文科学,这实际上是人才培养跟社会需求严重错位的结果。
另外一个问题,当时的中国大学教育过分西化。教材大部分来自于西洋,老师讲课举的例子,大部分来自于西洋,那就教育跟国情,跟中国的实际严重脱离。在今天,这个问题有没有借鉴意义?我以为是有的。
大家也知道,近代中国国难不断,因此我们的高等教育的发展确实不容易。一直到1947年,当时在校的大学生154612人,而这个总数当中,工科的学生有多少?27555人。理科生多少?9929人。医科学生有多少?11849人。实科学生,也就是理工农医类的加起来总共也就59480人,靠这样的一个规模、这样的一个学生结构,何以能够支撑起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腾飞?基本不可能。
所以我想我今天在这里,我可以理直气壮地说,谁说民国的教育那么辉煌,请他看看历史的基本的事实。
中国高等教育的腾飞得益于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大潮
进入新中国以后,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有几个变化。
第一,努力地探索办好人民教育。新中国当时很多的大学,包括我所在的中山大学非常旗帜鲜明地打出口号,我们就是要办一个人民新中大,叫作人民中大。那么这个人民中大这样的一个说法就是一个重要的价值取向。人民教育怎么来实施?那么当时国家非常重要的举措是什么?就是公立大学免学费,而且发人民助学金。而这个人民助学金制度的实施,就使得许多家庭贫寒的年轻人和许多原来参加革命工作的一部分人,有机会进入大学学习。由此,大学当中的工农子弟的比例大幅提升,这是第一。
第二,因应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尤其是工业化发展的要求,不断地扩大大学的招生规模。大家知道1952年,全国高校第一次统一考试,高考,建立统一的高考制度,这一年我们全国的高中毕业生有多少人?满打满算就是三万七千多人。但是那年为了国家的现代化事业发展,我们必须培养更多的高层次人才,因此怎么办?我们从部队、从机关,抽调大量的干部进行补习。我们还选中了一批优秀的小学教师,进入高等师范院校学习,所以那年实际上大学的招生招到七万九千多人。
人民教育的实施、招生规模的扩大,迅速地给新中国的建设提供了大量人才。1953年,教育事业正式纳入了第一个五年国民经济计划,教育与国家的发展同频共振。根据工业化的实际需要,全国高等院校启动院系大调整,改变了中国大学长期以来重文轻实的状况,到1965年,理工农林医学生占比已达到74.6%。此阶段累计培养出的500多万专业技术人才,有力支撑了工业化建设和“两弹一星”等重大科技突破,其间形成的“教学与生产结合”理念、思想政治育人传统,“半工半读”“开门办学”等制度创新,至今仍有借鉴价值。我认为,前后“两个30年”的教育探索不能互相否定,高等教育,应该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服务国家战略发展大局。唯有如此,才能获得发展的强大动力。
前30年教育发展的过程当中,有些人可能看到的是过多的折腾,看不到里面所包含的探索的性质。所以产生了一些片面的,不一定很准确的一种理解,因此“洗脚水跟婴儿一块倒掉了”。
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高考制度恢复,高校毛入学率、办学规模都有显著提升。“双一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若干高校和学科已逐步进入世界一流前列,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方阵加速形成,整体提升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话语权。但发展不均衡、创新力不足、评价体系功利化等问题依然突出。
当前,我国已经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完成了从精英化到普及化的历史性跨越,80%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由高校承担,一批大学和一大批学科跻身世界先进水平,取得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高等教育整体水平进入世界第一方阵。从1949年到2023年,中国高校数量增长14倍多,在校生数量增长406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0.26%增长到60.2%。这些数据,就是铁一般的事实,说明中国高等教育是在新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腾飞的。
不是民国善于培养大师,是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成就了他们
网络上又有一种声音,说一百年前是一个大师频出、人才辈出的时代,有所谓的“黄金十年”,而现在很少有能够震惊学界的大师。
民国的教育被美化了,民国的高等教育真的被美化了!民国时期的高等教育制度里面,对老师里面非常不友好的一个做法,基本上是一年一聘,还有两年一聘的。少数所谓的大师,或者少数所谓的部聘的教授之外,那就是四十几个,部聘教授就四十几个,广大的知识分子,基本上工资没办法按月足月发放的。这个学校不给我发薪,我一家穷得揭不开锅了,我怎么办呢?为此很多老师不得不到处兼课、到处兼职,这样一来就影响了老师的专业进修,专业水准的提高。所以我说民国的教育是被美化了。
再回过头看我们当时的所谓的大师,我们不否定这些大师的伟大的贡献,但是,大家看,多数的都是文史大师。为什么当时难以产出科技大师?不是那时候人笨,实际是社会发展没有达到高度和要求。有人说西南联大培养了一大批院士,我说,话可能应该转过来这么说:由于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全面的开启,为我们的一帮学者提供了一个用武之地,从而成就了他们的事业。
所以我觉得很多的历史,可能我们需要有一个正确的历史观去理解它。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记住,什么东西是高等教育发展最强大的推动力?唯有实践,唯有千百万人的实践,唯有像我们国家正在全面展开的,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的事业,这种伟大事业的需求,就是我们最大的推动。
来源: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