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生物医学材料领域,聚(2-乙基-2-恶唑啉)(PEtOx)因其优异的化学稳定性、亲水性和生物相容性,被视为聚乙二醇(PEG)的有力替代品。然而,传统的阳离子开环聚合(CROP)方法依赖于强酸或高亲电性引发剂,这些引发剂功能基团兼容性差,难以在聚合物链末端引入
在生物医学材料领域,聚(2-乙基-2-恶唑啉)(PEtOx)因其优异的化学稳定性、亲水性和生物相容性,被视为聚乙二醇(PEG)的有力替代品。然而,传统的阳离子开环聚合(CROP)方法依赖于强酸或高亲电性引发剂,这些引发剂功能基团兼容性差,难以在聚合物链末端引入多样化的官能团,严重限制了PEtOx在功能化高分子材料中的应用。尽管羧酸具有丰富的官能团兼容性,但由于其酸性较弱,一直无法直接作为引发剂用于CROP反应,长期以来这一瓶颈问题未能得到有效解决。
近日,华南理工大学赵俊鹏教授研究通过引入双三氟甲磺酰亚胺锂(LiTFSI)作为催化剂,首次实现了羧酸引发的2-乙基-2-恶唑啉(EtOx)的阳离子开环聚合。该研究利用LiTFSI与羧酸根之间的动态离子交换作用,显著提高了恶唑啉鎓活性种的亲电性,从而在温和条件下实现了对聚合反应的精确控制。该方法可使用商品化羧酸(包括苯甲酸衍生物、多环芳香酸等)作为引发剂,一步合成末端功能化的PEtOx,其分子量分布窄、端基保真度高,并展现出优异的表面吸附性和聚集诱导发光等特性,为高分子功能化提供了新策略。相关论文以“Ion-Exchange Catalyst Marries Cationic Ring-Opening Polymerization with Functional Carboxylic Acid Initiators”为题,发表在JACS上,论文第一作者为Chen Tingwei。
研究团队首先通过示意图1展示了传统“功能终止剂策略”与本研究提出的“功能引发剂策略”的对比,突显了一步法合成路径的高效性与官能团兼容性优势。表1系统比较了多种羧酸在LiTFSI催化下的聚合效果,其中4-氰基苯甲酸(CBA)因吸电子效应表现出最高的聚合速率,而4-二甲氨基苯甲酸(DMABA)则因给电子效应导致聚合速率显著下降,体现了引发剂结构对反应活性的显著影响。
示意图1: 合成末端功能化PEtOx的路径示意图。(上图:传统终止剂策略;下图:本研究提出的催化引发剂策略)
图1通过1H NMR谱图展示了多种羧酸引发的PEtOx末端官能团特征信号,证实了酯键的形成与稳定性,表明羧酸确实作为引发剂参与反应,且官能团在聚合过程中得以保留。图2的MALDI-TOF质谱进一步验证了PEtOx链末端结构与预期一致,仅存在单一分子量分布峰,佐证了聚合的高度可控性与端基完整性。
图1: (a–n)通过LiTFSI催化、不同羧酸引发的PEtOx的 1 H 1 H NMR谱图,显示末端官能团特征信号。
图2: (a–f)所选PEtOx样品的MALDI-TOF质谱图(对应Table 1中条目1、4、6、8、12、15)。
图3通过DFT计算揭示了LiTFSI的催化机制:羧酸与EtOx首先形成质子转移中间体,随后通过LiTFSI与羧酸根的离子交换生成高活性的TFSI⁻-恶唑啉鎓离子对,显著降低了链引发与增长能垒。此外,溶剂γ-戊内酯(GVL)通过促进离子对分离进一步加速了反应,其浓度对聚合速率具有显著影响(Figure 3c)。
图3: (a)BA引发、LiTFSI催化下EtOx CROP的反应路径与能量分布(DFT计算);(b)溶剂化效应对链端电离与离子交换过程的示意图;(c)单体浓度对聚合转化率的影响。
图4通过石英晶体微天平(QCM-D)和荧光光谱分别验证了PEtOx末端官能团的表面吸附行为与AIE特性。MTBA引发的PEtOx在金表面表现出更强的吸附性与蛋白质抵抗能力,而TPEA引发的PEtOx则在水中形成聚集体后发出强烈荧光,充分体现了末端官能团对材料性能的调控能力。
图4: (a)BA与MTBA引发的PEtOx在金表面的吸附与蛋白质吸附行为(QCM-D);(b)TPEA-PEtOx在不同水/THF比例下的荧光照片;(c–d)TPEA-PEtOx的荧光激发与发射光谱。
该研究成功开发了一种基于离子交换催化机制的羧酸引发CROP新方法,突破了弱酸无法直接引发CROP的传统认知,为高分子末端功能化提供了高效、绿色且官能团兼容性强的合成平台。未来,研究团队将进一步优化催化体系,提高低温下的聚合效率,拓展至更多官能团和单体类型,推动该技术在生物医用材料、智能高分子等领域的应用。
声明: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作者水平有限,如有不科学之处,请在下方留言指正!
来源:科学小狂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