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起伊拉克这几十年来的沉浮,真不是一句两句能交代清楚的。如果你问我萨达姆当年是怎么把自己的名字刻进了国土的每一寸,每个人的心里,我能拍着胸口说,不只是新闻里那几句“独裁者”“战乱”,背后还有太多人心里的复杂滋味。你或许见过照片里沙漠上的巨大雕像,刻画着一个男人
说起伊拉克这几十年来的沉浮,真不是一句两句能交代清楚的。如果你问我萨达姆当年是怎么把自己的名字刻进了国土的每一寸,每个人的心里,我能拍着胸口说,不只是新闻里那几句“独裁者”“战乱”,背后还有太多人心里的复杂滋味。你或许见过照片里沙漠上的巨大雕像,刻画着一个男人严厉的脸,那就是萨达姆——不是明星,却比明星出名;不是神,却被当成神一样供在了家里客厅,孩子们课本上,甚至清真寺外的墙壁。那些年整个伊拉克好像只剩下他的影子,连唱歌的人都要插一句赞美他,不然怕明天就没了工作。
没人能准确告诉你,他到底有多害怕丧权失势,当年的总统—这个名字,在伊拉克甚至等同于“父亲”或者“主宰者”。1979年,他坐上总统那个位置,一口气干了快一辈子。大家都知道他治国有一套,可那一套,多少让人喘不过气来。每一次政府开会,谁敢提出异议,连皱个眉头都要被盯上。老百姓家里挂画像不是出于喜欢,更多是为了安全。外面有人说了句闲话,邻居马上提心吊胆:要不要去报告?晚上睡觉都担心隔天查水表把自己拎走。
有次我在巴格达市里的一个小茶馆里听老人唠嗑,说当年小学生写作文,开头必定是“感谢我们的伟大领导人,萨达姆总统让我们生活幸福美满……”写得不够顺溜,不但分数低,还有可能请家长。但你问这些孩子到底幸不幸福?没人敢真说。连教导主任都宁愿管多两句,只要大家的“思想姿态”不掉队。官媒也好,民间也罢,“萨达姆好”简直成了口头禅,但背地里,谁家还敢私下谈论点外头新鲜事?街上的小报摊,卖的全是他的事迹汇编,连小说都被修订,把历史名人都说成是他的前身,到这种地步,崇拜就变了味儿。
其实伊拉克以前不是这个样子。八十年代头几年,国家确实有点盼头,石油卖得好,城市生活也算过得去。可后来风云突变,尤其战争一波接一波,老百姓日子一年不如一年。最苦的是那些普通家庭,油价跌了、粮票缩了,父母每天只担心怎么填饱肚子。你要是走进巴士拉或摩苏尔的大市场,随便问问摊主,谁还记得萨达姆的“繁荣承诺”?多数人只认账:自己的生意越来越难做,家里小孩干脆辍学帮忙。即使在首都那帮公务员圈子,也就剩下“苟且”能形容日子。
说到社会撕裂,外人可能觉得只是媒体上的一句分析,其实那是真刀真枪的日常。不少什叶教派、库尔德族人过得提心吊胆,很多年轻人明明受过教育,却因出身被架在边缘。最惨的那些库尔德农村,上世纪末“大扫荡”连地皮都快收割光了,人家一家子半夜被赶出来,能带的只有衣服和老照片。人权问题跑得不比经济差,大街上三三两两的士兵、秘密警察,谁家闹点事,很快就没影儿了。不得不说,那几年说话都要绕着圈子走,谁都明白心里的苦,却没人敢多言。
外患一来,整个国家像纸牌屋一样晃荡。到2003年,想挡住美国人,谁心里都没底。你看看那场伊拉克战争,许多老百姓其实恨战争,却又盼着这场风暴能把旧日老屋推倒重新盖。有个巴格达的中学老师后来偷偷写过回忆录,说那一阵街头巷尾都在流传“小道消息”:“萨达姆还能挺住多久?”“美国人会不会把城市炸成废墟?”反正那种惶恐,不分贵贱。但萨达姆还是选择硬扛,外面传他躲在地窖里,实际上连他的亲信都各自为战。最让人唏嘘的,莫过于他那两个儿子——据说从小家里就宠得什么都顺着来,战争一开始也打算带队反抗,结果被美国人一逮就结束了,还没来得及多说几句,枪声响了,所有美梦都碎了。
萨达姆被抓那会,伊拉克人里一大半是震惊,也有人暗地里庆幸。毕竟这二十多年,谁家没有亲人遭过殃?可“政权垮台”不是一声枪响那么简单。家族势力一天崩塌,老部下、老好友瞬间各奔东西。有人说这是命运的终结,也有人只管自己的小日子。至于后来审判,国际上都在盯着现场直播,伊拉克人却更关心“何时能恢复正常”:市场什么时候能进货,水电能不能稳定,街头安全有没有保障。这种“家毁人亡”的悲剧,不只是新闻里的数字,而是活生生的家庭,房子倒了,照片烧了,孩子流落街头。
有意思的是,不少流亡到国外的伊拉克人,聊起萨达姆,语气里常有点复杂:有痛恨,有怀念。这不是为暴君洗白,而是一种“惯性”,对权力的情感混杂。比如在约旦安曼的小餐馆,你能碰到前伊拉克国防部的小官员,说起老东家,表情里透露出一点无奈、一点骄傲,“那时候全国听我的话,现在人心散了。”其实他们很明白,极权崇拜说到底还是一场大冒险,赚到的是短暂安全,赔上的却是 generations 之间的信任和希望。
我偶尔会想,如果有哪个时代真的能够拒绝个人崇拜,是不是就能过得安生日子?可现实不是教科书,每一个独裁体制的瓦解,背后都牵着无数人的命运。有人勇敢反对,有人被当成对手清理,有人只想安稳过日子而已。现在的伊拉克,虽然逐渐尝试民主和法治,问题却像地毯下的沙子,扫一遍又浮出来。
说到这里,我其实不敢轻易下什么结论。萨达姆的故事留下太多问号,政权也好、个人悲剧也罢,终归是一条让人不忍回头的路。历史的车轮滚过每个家庭、每条街道,有的东西能重建,有的失去便是永远。或许以后再讲这些故事,我们应该少些判词,多些家常话:要是那个屋檐下的画像没那么刺眼,要是那个茶馆里的老人们有机会说真话,这个国家又会怎样?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