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8月1日至8月8日,北京市健宫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王宇主任团队完成一例肺炎合并肿瘤标志物异常病例诊疗。该病例72岁,咳嗽、咳黄痰伴乏力身痛3天。通过支气管镜检查,NGS病原检测精准锁定感染源,48小时内启动多学科肿瘤排查,在有效控制肺炎的同时,明确
2025年8月1日至8月8日,北京市健宫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王宇主任团队完成一例肺炎合并肿瘤标志物异常病例诊疗。该病例72岁,咳嗽、咳黄痰伴乏力身痛3天。通过支气管镜检查,NGS病原检测精准锁定感染源,48小时内启动多学科肿瘤排查,在有效控制肺炎的同时,明确肺结节肿瘤转移风险及胰腺占位性病变。
七旬老人肺炎入院,肿瘤标志物异常引关注
该病例信息如下:
性别:男性
年龄:72岁
症状:
咳嗽、咳黄痰伴乏力身痛3天,低热(最高37.2℃)。
实验室及影像学:
白细胞11.65×10⁹/L;
中性粒细胞比率 80.7% ;
C-反应蛋白 99.77mg/L;
胸部CT:
左肺下叶肺炎、双肺多发结节(部分边缘模糊);
肿瘤标志物结果:
*糖类抗原CA19-9 1041.39U/mL,
*细胞角蛋白19片段 3.52ng/ml,
糖类抗原CA242 36.46IU/ml,
糖类抗原CA50>500.00IU/ml。
腹部增强MR:
胰尾与脾门间病变(恶性可能)、腹腔淋巴结肿大。
诊疗过程:
◾ 8月1日(入院当日): 完成CT及血常规,确诊社区获得性肺炎,启动广谱抗感染治疗。
◾ 8月4日:发现肿瘤标志物异常,当日申请肿瘤科会诊,制定NGS病原检测+腹部增强MR同步排查方案。
◾ 8月6日:NGS检出人冠状病毒229E及肺炎链球菌,抗感染方案精准化。腹部MR明确胰尾恶性病变,肺结节考虑转移瘤
◾ 8月8日(入院第8日):肺炎控制稳定,转肿瘤科进一步诊疗。
病原体快速锁定,肿瘤排查无缝衔接
诊疗方案:
1. 抗感染治疗:
基于NGS检测结果(人冠状病毒229E、肺炎链球菌),积极对症抗病毒治疗,继续延续原治疗方案,联合参麦注射液支持治疗。
2. 肿瘤风险评估:
针对CA19-9显著升高(>1000U/mL),48小时内完成腹部增强MR。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联合肿瘤科、外科会诊:结合腹部增强核磁,胰尾恶性病变可能伴转移。
3.技术应用特点:
◾ NGS病原检测:较传统培养快速提速,精准指导抗感染用药。
◾ 多学科会诊机制:从肿瘤标志物异常到完成腹部MR筛查,多学科会诊快速锁定病灶。
本例为科室2025年运用“感染控制-肿瘤排查"双轨制诊疗模式”的又一例成功案例。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针对肺炎合并肿瘤标志物异常患者,实现7日内完成感染控制+肿瘤初步评估;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肺结节病因确诊效率依托多学科协作,诊断时间大大缩短。
科普——肺炎患者的肿瘤预警信号
肺炎是呼吸系统的常见疾病,但临床上部分肺炎表现可能隐藏着更复杂的病情,尤其是肺癌等恶性肿瘤的早期信号。当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出现以下特征时,应高度警惕是否存在隐匿的肿瘤风险:
一是抗感染治疗后肺部结节持续存在或甚至增大。通常肺炎在有效抗感染治疗后可逐渐吸收好转,若随访影像学发现肺部结节未见缩小、反而增大或密度增高,需考虑恶性肿瘤可能,建议进一步强化CT扫描甚至PET-CT评估。
二是肿瘤标志物短期内显著升高。例如糖类抗原CA19-9>100U/mL,或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片段19(CYFRA21-1)、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等出现异常增高,尤其是动态监测中持续上升,往往提示肿瘤存在的可能性。
三是多系统、多部位出现异常病灶。如肺部与腹腔、肾上腺、脑部等同时发现占位性病变,或出现多处淋巴结肿大,应系统性排查是否为肿瘤转移所致。
对于高龄、长期吸烟、有肿瘤家族史或慢性肺病史的高危人群,如肺炎反复发作或治疗效果不佳,建议尽早进行多部位影像学检查(如胸部CT、全腹超声或增强MRI)及血清肿瘤标志物筛查。必要时可进行支气管镜、穿刺活检等以明确诊断。
多学科协作(MDT)模式也有助于及早甄别这类潜在肿瘤患者,实现早诊早治,改善预后。临床医生须保持对肺炎合并肿瘤预警信号的高度敏感性,避免漏诊误诊。
来源:北京市健宫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