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以勇猛善战著称,在清末内忧外患的局势下,凭借战功不断升迁,在抗击外敌和镇压内乱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民间将他与唐朝名将薛仁贵,明朝名将戚继光并称为“中国三杰”,他不是别人,正是清末著名将领马玉昆。
大家在阅读前,先点击上面的“关注”,感谢各位的支持,希望能给大家带来良好的阅读体验,并与您分享阅读的快乐!笔者后续将会为大家带来更多的精彩故事!
他以勇猛善战著称,在清末内忧外患的局势下,凭借战功不断升迁,在抗击外敌和镇压内乱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民间将他与唐朝名将薛仁贵,明朝名将戚继光并称为“中国三杰”,他不是别人,正是清末著名将领马玉昆。
马玉昆一生战功赫赫,曾参与镇压过捻军和陕甘回民起义,在维护祖国统一、开发边疆、抗击外侮方面做出过巨大贡献,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爱国名将”的称号。
马玉昆出生在安徽亳州市蒙城马集一个贫寒的务农之家,自幼学武,练就一身硬功夫,长大之后为了生计,曾来到亳州大户人家做了一段时间的家丁,后续前往河南汝宁,投入淮军所属的毅军营当兵。
不久,马玉昆所在的毅军奉命在汝宁、南阳、邓州一带围剿捻军,在围剿捻军的战事中,马玉昆表现出色,作战英勇,频繁立下战功,这就使得他得到了毅军统帅宋庆的赏识和信赖,将其调到身边,担任亲军马队营官。
1867年,马玉昆跟着毅军统帅宋庆转战山东东平州,与张宗禹所率的西捻军作战,在与西捻军的交战中,马玉昆作战勇敢,曾多次率军,冲入敌阵中厮杀,成为了毅军与西捻军交战的急先锋。
西捻军被平定后,清廷论功行赏,将马玉昆擢升为副将,并赐他“振勇巴图鲁”称号。
同治年间,西北回民起义爆发,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左宗棠奉命率军前往平叛,毅军统帅宋庆则带领马玉昆等部将率毅军前往陕北榆林一带配合左宗棠的平叛之战。
在随后的平叛之战中,马玉昆身先士卒,率麾下毅军精锐,一举攻破金鸡堡,毙杀回军首领相文治壮,战后,马玉昆因公,获授提督衔,被清廷赏赐“博奇巴图”称号。
陕甘回民起义被平定后,左宗棠奉命督办新疆军务,领兵收复新疆,围剿以阿古柏为首的叛军,左宗棠在领兵前往之际,令马玉昆一同前往,担任前锋副主将,而在随后收复新疆的战事中,马玉昆没有辜负左宗棠的信任和器重,配合各路清军将领,一举收复乌鲁木齐、昌吉、玛纳斯等城,威名传遍天山南北。
平定新疆以后,马玉昆又奉清廷之令,驻守新疆长达10年之久,在这长达10年里,他垦田地,修水利,为保卫和发展新疆做出了个人贡献。
1890年,马玉昆结束了自己在新疆的任职,在北洋军任职,并在1891年,在李鸿章的保举下,出任山西太原镇总兵。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廷在朝鲜王室的请求之下,派遣马玉昆等清军将领率领本部人马前赴朝鲜进行驰援,抵抗日军的进攻。
当时,与马玉昆同时入朝的清军将领大多畏敌怯战,不敢与日军正面交战,唯独只有马玉昆将生死抛之度外,与日军展开正面厮杀。
在平壤保卫战争,马玉昆率军坚守壁垒,多次打退日军的进攻,但无奈清军主帅叶志超怯战,避战,毫无战意,在双方激战的关键节点,率部撤退,导致平壤城被日军攻陷。
马玉昆对此既愤怒,又无奈,他能够做的就是在随后继续领兵阻击日军,在随后的太平山之战中,马玉昆战意十足,督队力战,奋力抵抗,带领亲兵百人经两次冲杀,斩杀日军300余人,有利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令日军十分畏惧。
虽然说,这场太平山之战,以清军失败作为告终,但是在此战中,马玉昆的勇敢善战,令却日军将领印象深刻,日方的战史曾这样评价这场战役:“此日之中国兵颇为顽强”,“忠勇力战”,“决无退却之色”,给予了马玉昆这位清军将领高度评价。
中日甲午战争结束后,马玉昆先后高升为浙江提督,以及直隶提督,不久,八国联军入侵京津,马玉昆领兵守卫天津,抗击八国联军。
在北仓一带中,马玉昆发动民众构筑工事,配合义和团英勇抗击八国联军,曾一度令八国联军的攻势受挫,但无奈后继无援,无法维持,最终只能够退守南苑。
1900年8月15日,八国联军强势攻陷北京东华门,慈禧太后十分惶恐,当即带着光绪皇帝仓皇西逃,向西北方向逃去,在西逃开始之前,慈禧太后特意钦点马玉昆前来护驾。
慈禧太后之所以钦点马玉昆前来护驾,主要是因为马玉昆治军严谨,任人唯贤,是一位良将,而马玉昆也没有令慈禧太后失望,在慈禧太后的西逃的路途上,亲自带兵护卫她的安全,十多个昼夜不敢睡觉。
抵达太原城后,马玉昆则留下山西境内,领兵继续抵御追击而来的八国联军,使得八国联军无法威胁到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的安全。
到了第二年,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返回京师,慈禧太后对护驾有功的马玉昆进行了封赏,封其为太子少保,并赏紫禁城骑马。
后续,马玉昆又奉清廷之令在古北口至朝阳一线驻守,确保了边境的安全和稳定,晚年时期的马玉昆心系家乡,他捐钱捐物,为家乡做了许多善事,令他深受家乡百姓的赞誉和好评。
1908年,马玉昆在住所病逝,终年71岁,走完了他传奇的一生,马玉昆病逝后,清廷念及他生前的忠勇,追赠其太子少保,赏加二等轻骑都尉世职,他的灵柩则被运回家乡安葬,安葬于涡阳城外的新卜宅。
来源:在下侯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