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古城墙榷论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3-28 19:47 1

摘要:南襟荆楚,北屏中原的信阳城,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南有大别山、桐柏山天然屏障和义阳三关镇守,北有千里淮河天险和长台关、平昌关等关隘固疆。千百年来,信阳城墙,作为御敌固城的最后一道防线,为信阳城数万民众安居乐业居功至伟。伴随着信阳古城的兴盛衰落,信阳城墙见证了信

南襟荆楚,北屏中原的信阳城,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南有大别山、桐柏山天然屏障和义阳三关镇守,北有千里淮河天险和长台关、平昌关等关隘固疆。千百年来,信阳城墙,作为御敌固城的最后一道防线,为信阳城数万民众安居乐业居功至伟。伴随着信阳古城的兴盛衰落,信阳城墙见证了信阳历史发展的经纬脉络。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生产力的解放,旧时的城墙作为防御手段和空间限定的功能已经丧失。建国后,出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考量,各地不同程度出现“拆城运动”,对城墙全部或局部进行拆除,即使是著名古都和文化名城的北京,亦无可避免。

☆1938年日军轰炸信阳城航拍图(杨峰供稿)

信阳城墙以高大坚固而雄毅豫南,旧时豫南地区就有“信阳城墙、息县牌坊、罗山婆娘”的民间俗语,把高大巍峨的信阳城墙和精巧考究的“中华第一县”息县牌坊以及勤劳贤惠的罗山媳妇比作“豫南三宝”,足见信阳城墙在豫南民众心目中的地位。但历经千百年风雨沧桑的信阳古城墙,围绕城墙建造年代、修建规制、小南门确切位置、今西关城墙是否信阳古城墙等方面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者通过查阅大量历史资料,走访申城历史文化名家,力求找寻历史真相,还原信阳城墙的本来面目,以抛砖引玉,供热心信阳古城墙文化研究者商榷。

一、信阳建城的几种说法

信阳历史悠久,考古发掘证明,信阳历史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早在一万年前,先民们就在浉水之汭南山嘴繁衍生息,开启了信阳的文明之程。新石器时代,浉河南岸三里店一带已是一个古人类聚落。秦灭六国统一中国之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信阳隶属南阳郡,为义阳乡。自此随着历史的演进,信阳在曹魏时期确定仁顺城为信阳政治中心,后随朝代更迭,名称不一而足:义阳县、义阳郡、司州、郢州、义州、申州、义阳军、信阳军、信阳府、信阳州、信阳县、信阳镇、信阳市。其中义阳和申州被反复使用过。

城墙是古代农耕民族为防范野兽的侵袭和应对战争,使用土木、砖石等材料,在都邑四周建起的用作防御的障碍性建筑。无论中国还是外国,古代的城邦都是有城墙的,更何况处于江淮河汉之间战略要地的信阳呢。中国筑城史最早可以追溯到黄帝。《史记•轩辕本纪》载“黄帝筑城邑,造五城。”那么,信阳古城墙始建于哪个朝代呢,这是困扰信阳史学界多年的一个学术问题。

纵观信阳建城史,信阳城墙建造经历三个重要历史阶段。我们从年代由远而近道来:

一是“曹魏说”。

认为信阳城最早的城墙始筑于魏文帝时期的仁顺城。

首先,曹魏时期的仁顺城起初是一座屯兵城,晋初,义阳王司马望因梁希侵逼由石城迁到义阳县,发展成为州郡县治所,由单纯的屯兵到初步具备政治和行政功能,直至隋朝。晋惠帝元康九年(299),义阳郡析出新野郡(安昌县属新野郡),治新野,而将义阳郡治移徙仁顺城。义阳县属义阳郡。也就是说,到晋惠帝时,仁顺城在信阳历史上第一次成为区域政治中心。

其次,据北魏《水经注》记载:“文帝八年,封淮南厉王子刘勃为侯国……淮水又东,得浉口水源……迳仁顺城南。”这段话表明,汉文帝刘恒(前203-前157)时期的屯兵之城仁顺城已经随着再度封国,已经完成了单纯的屯兵作用,演化出有据可靠的城邦,其地理描述就在现在的信阳城旧址。

再次,《重修信阳县志•建设志一•城池》一章起首就说:“今信阳县城,即汉平氏县之义阳乡旧址,古申国地。魏名仁顺城。旋置义阳县治之……后司马望(义阳王)移义阳郡治义阳县(郡县同城),旧惟土城。”这段话也证明仁顺城是信阳有史以来最早的城池,是从屯兵之城发展成为郡治之城。不过既是封国城邦,自然地域宽广,而且那时生产力低下,四周是土筑城墙也合乎情理。

二是“贞观说”。

官方称有据可考的材料以及修复后的西关一段残存城墙宣传栏赫然写明:“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开始平地筑围,开东西南北四个大门”。持该说的理由是,唐代之前无论城北四十余里西周末年(前774)的太子城,还是东周(前688)的谢邑(谢城,今平桥区平昌古城),抑或开建于公元前678年的负函(城阳城、楚王城)、蔡阳城(莽母城,前521)、平春城(平阳城,79)、钟山邑(今中山铺)还是最初的仁顺城、石城或是楚国临时行宫,这些军事重镇或屯兵之城,或不在信阳城;或无论规模、建制都很小,不足以和唐贞观年代的信阳城相提并论。唐贞观三年(629),信阳城(申州)方筑土为城,建筑子城(城内小城,官署集中区)、罗城(城外大城,居民区和坊市区)双重城墙。虽为土城,却具规模,为后世宋、元、明、清成形的信阳城墙奠定了基础。

三是“明代说”。

理由是明朝以前信阳城墙皆为土城,有墙却是“打垒”,不能算真正意义的古城墙。从明洪武十三年(1380),千户张用在宋元古城的旧址上,扩建城垣为“外砖内土,高三丈,厚一丈,周长九里三十步”,信阳才算真正有了城池。到明正德年间从八年至十年(1513—1515),“兵宪何继筑城垣”未完部分,建成后的信阳州“城形如船”,形成四关五门格局。

二、信阳城建的沿袭轨迹

纵观信阳建城史,信阳城墙建造经历三个重要历史阶段。

第一阶段(雏形期):曹魏时期的仁顺城

仁顺城作为信阳历史上第一个有郡治的政治中心,又处于江淮重要军事重镇,虽城区尚小,但筑土而建的城墙形成了信阳城墙的最初雏形,为后世的信阳城墙建造提供了方位和形制基础。

第二阶段(发展期):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的义阳城

这一时期尤其是唐中后期“安史之乱”和农民军起义兴起,各地筑城活动增多。贞观三年(629),在义阳郡城墙基础上重筑,规模有所扩大,形成七里八十步,每里设一墩台的申州子城格局,唐中期在仁顺城基础上向东南方向加筑申州罗城。

第三阶段(成熟期):宋元明清民国的信阳城

北宋时期为避免出现唐代藩镇现象而采取“强干弱枝”政策,采取消极筑城策略,仍沿用唐代旧城墙,没有扩建展筑。接下来北方辽、金、元政权庚续,信阳渐渐沦为南北分野的边境地带。从南宋对峙北朝的治所,沦为金元攻击南宋的前沿。这里尤其是南宋端平元年(1234)以后,因长期兵荒马乱,城池荒废了四十多年。直到元朝至元八年(1271),岳飞已经去世近百年,信阳沦陷后元将昂吉儿率1300将士修复信阳城墙,万户所守城。在此之前,一百多年战乱,厮杀之地自然谈不上城邦建设,因此信阳城皆为土城墙。

明洪武十年,改信阳直隶守御千户所为信阳卫。洪武十三年(1380),在宋元古城的旧址上,扩建为外砖内土,周长九里三十步,四关五门格局的信阳州城墙。信阳城池由土城墙变为砖墙。

经过唐宋元明历代增修,信阳城墙已颇具气势。这座城池在历史的发展中,因居于大别山与桐柏山分野处,自然地理条件决定了其战略地位:一个时期拒北,一个时期防南;一个时期属北,一个时期属南。一会儿防外族夷狄,一会儿防匪患流贼,这为信阳成为南北交界之地做了最好的铺垫,也为信阳城亦南亦北涂抹上浓墨重彩。

作为军事要塞的义阳古城,北宋时期抵抗金元侵犯,到了明清更是凭借坚固的信阳城墙抵御过太平军和捻军的多次进攻。

☆英文:信阳城墙护城河(程思明提供)

☆信阳城北门(1940)王宇梁收藏

☆英文:解放战争时期信阳北关瓮城(程思明提供)

清代顺治年间,城垣再次被修复,并在四个城门上筑了四座崇峻的城楼。直到上世纪二十年代第二次直奉战争中,陕军蒋世杰部凭借坚固的信阳城墙,抵御吴佩孚部疯狂进攻,信阳城创造出围城48天而不破的神话。

七、八年的日据时期,城内为日伪占据,城外则是国共游击抗战区,信阳城墙又修成堡垒。1948年,罗山县籍河南省主席张轸,将“省府”迁至信阳。一面在信阳修城筑堡,摆出架势欲与解放军“决一死战”,一面与共产党秘密联系,准备率部起义。由于白崇禧将其部队调到武汉以南而使计划落空,最终于1949年5月15日,在武汉金口宣布起义。

四、信阳城的格外规制

(一)战略地位

信阳地处南北交界的大别山西麓末端,西接桐柏山之东麓。作为信阳城所在位置处于义阳三关之地,冷兵器时代当属战略要塞,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且因南北交界,扼南控北,领江淮之间,北出南进均为便宜。

(二)郡治地望

北宋改义阳为信阳后,夷狄南侵军事地位更是凸显,两宋期间自是边关由“州”改“军”。特别是元之后蒙古人确立行省制后,改蔡州为“府”,府比州行政高一层。但因为“蔡”以春秋战国的地望见长,系由隋得名,隋唐间在“汝南”(汝河之南)“豫州”“蔡州”间改来改去。到唐才最后定下蔡州,治所先在蔡阳(今湖北枣阳西南),至元建立“汝宁府”其地皆县,信阳就成了府治之地(其时河南属“河南江北行省”,有八府七州)。

此后,明清两代除了河南不再领江北,但淮河上游仍属河南,544年间,信阳一直是州县一级基层地方政权,属河南布政司(或称省)的汝宁府领辖。于明宪宗成化十一年(1475),随着豫南一方政治经济形势发展的急迫需要,上升了半格,改县为州,仍属“散州”性质,与县平级或略高于县。但与汝宁府上下主从关系照旧,信阳作为汝宁府的治所一直没变。清末民初信阳作为“南汝光淅道”和“豫南道”的道署所在地,也一直奠定着它的地望。

(三)型制规格

历史上的信阳城池,位于浉河和青龙河之间。由于受到河流之间陆地形状的束缚,整座城池的修建并不循古代城池取“天圆地方”的方形或者矩形旧制,则一如南京的建城模式,不拘一格,依山傍水,一改中国古代城池建设以南门为正门的规制。

关于信阳城建制规格,明代大学士李东阳在其《信阳州修造记》中记载:“洪武初,仍元制为州。越二年降为县。成化乙末,朝廷用议者谓其地险要,且兵民错处难制。复升为州,以罗山、确山二县属焉。”这说明信阳州即使仅以散州而论也不同于一般城池。

中国古代的城墙,尤其是明清两代的城墙,里面有很多讲究。明清城墙是中国传统农耕文明的核心物质要素,展现了多民族统一国家不同级别城市差序格局的逻辑体系;反映了中国传统宇宙观、风水堪舆、人地和谐及天人合一理念的实践成就。代表了中国明清时期国都京师和地方州府的城墙遵循尊卑有序的原则,以及都城、王城、府城或州城和卫所规格大小的严格的规定。就连明太祖朱元璋的老家安徽凤阳明中都皇故城也是以“中都规制”兴建的都城建筑。

南京明城墙在设计时,一改以往都城墙取方形或矩形的旧制,根据南京山脉、水系的走向筑城,得山川之利,运山水之间,空江湖之势,形成由内向外形成“南斗北斗”聚合的环套格局。

洪武元年(1368)早年在信阳讨饭的朱元璋深知信阳军事位置重要性,便选定此地设立信阳卫,以重兵把守信阳城。“信阳卫”属中军都督府河南都司统辖,其掌印的领衔官员或指挥使,或佥事、同知,一般为九品十八级的三品或四品武官,他们的权力和品级与地方行政上的四品知府五品知州(指任职直隶州的知州)略同或稍高。

在等级森严的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代表着一定威严与权力的省、府(州)、县三级地方政权等官署衙门和城墙,它的筹划与修建,是有着严格限定的,任何负责主持监修的地方官员,绝不敢有半点马虎,不敢随便超格突破。不然,就犯大忌,被扣上颠倒上下主从关系,心怀图谋不轨的帽子。轻者,丢掉乌沙帽;重者,招惹灭顶之灾。

由于掌管豫南一方数十州县重兵权力的信阳卫官署衙门设置于信阳州城内,大规模修筑信阳卫城墙时,自然而然在规格上就名正言顺地超越豫南其它各府、州。至于附近四邻一些县城的城墙,就更无法与信阳城相比了。

那么,信阳明城墙是什么样的规格呢?

洪武十三年(1380),因应信阳卫的设立,千户(正五品武官,从属信阳卫佥事)张用一改唐时信阳城墙的建筑规格和模式,将原周长七里十八步的垒土城墙,拓展为里土外砖、周长九里三十步,高三丈,宽一丈五尺的“现代城墙”。城南直接面对浉水,西、北、东三面掘护城河深一丈三尺,宽六丈五尺。五个城门楼,四十三个警铺。

成化十四年(1478),守备李槿在四门外增设护城吊桥。正德八年至十年(1513—1515),按察司副使宁河首议扩建城墙、佥事阎钦继之。建成后的信阳州“城形如船”(《重修信阳县志卷五建设志一•城池》),东门名“望京”(意为遥望明都南京,后改为“震门”);南门名“镇远”(后改为“郢门”,因信阳南向有楚国都城郢而得名);西门名“望坚”(因信阳西有坚山而得名,后改为“浉门”);北门名“望淮”(眺望淮水)。因“浉门”距“郢门”颇远,增开一小南门,成“四关五门”格局,充分利用浉河走向建造的这座船型的城池,随河就湾,高墙深濠。并以城中的申塔为船篙,寓意划动信阳古城迎风破浪,扬帆前行。

历时两年的修筑工程竣工后,明“前七子”、一代文豪何景明专作《修城记》赞曰:“登而观之隍崚浚,楼堞溃蔽,表带山河,囊括万家之室,相顾叹曰:壮哉丽乎!斯地万年之固也。”

☆ 信阳城墙东南角巍峨的奎楼

依据清嘉庆《汝宁府志》、清乾隆《光州志》和民国《重修信阳县志》记载:汝宁府城墙即汉汝南郡旧城,明洪武六年重建。周围五里三十步,高二丈五尺,广如之,池深一丈二尺,阔二丈。设东西南三门。八年改建汝宁卫,又拓为九里三十步,益以北门建警铺(城墙挑出来的部位,用于城墙盲区作战)三十六,水门二。成化间重修,撤旧楼,而大之扁门,东曰“东作”,西曰“西成”,南曰“汝南”,北曰“拱北”。增角楼四,警铺四十八。从以上汝南城墙规格可以看出,即便同为旧郡县(州),汝阳城墙周长仅为五里三十步,而义阳城墙周长却为七里十八步。洪武年初同两地为卫制,汝宁卫虽说和信阳卫城墙周长都是九里三十步,但城高、警铺数量、护城河深阔等规格都无法和信阳卫比肩。

☆ 抗日战争时期信阳城墙(孙明军提供)

同为州城的光州成型于宋宁宗庆元元年(1195),城墙周长九里三十步,高一丈,城壕深七尺,均为土筑。明正德七年(1512),知州李镗以砖石重筑,比信阳还晚一百多年。光州南北两城环十四里许,北城周长一千零七十六丈八尺(约7.2华里)高二丈,厚四丈,城壕深一丈;南城城墙周长八百五十四丈五尺(5.7华里),高厚各二丈,城壕深一丈。光州虽为直隶州,比“散州”信阳州略高,但由于信阳卫的级别高,信阳城墙规格高于光州也并不奇怪。

四、信阳城光环褪尽

千百年来,信阳城墙既有灿烂辉煌的高光岁月,也有兵燹灾变的至暗时刻。

明崇祯十四年(1641),张献忠挥师信阳,夜袭城堡,官署民舍付之一炬,拆毁城垣,幸存城墙高不及肩。到清代顺治年间,城垣被修复,并在四个城门上筑了四座崇峻的城楼。1925年陕军蒋世杰守城抵御吴佩孚48天,信阳城墙“毁拆雉堞”“残破不堪”。

☆1931年《大公报》对信阳水灾报道

1931年7月,信阳州发生一场巨大洪灾,导致浉河上游水位暴涨,不仅淹没河岸大量民房,而且使得信阳城墙多处坍塌共计数十丈。《重修信阳县志》记载:当年天降暴雨,山洪暴发,浉河泛滥,平地水深二丈以致丈余不等。由于浉河两岸岸高无堤防,沙土疏松,民房淹没千余间,人畜伤亡无数,南北城垣坍塌数十丈,西关堤岸崩欹。

1938年,武汉保卫战作为北部战场的信阳,惨遭日寇狂轰滥炸。随着战线的推移,信阳沦陷于铁蹄之下,信阳城墙再遭炮火重创。

☆ 从东门北门强攻入城的日军(1938年10月12日)

1949年4月1日信阳解放,全国性拆毁城墙的运动连北京都不能例外。于是,信阳市发动党政军民共同组成的“拆城建修委员会”,在自拆、自用、自平原则下,于1949年7月1日启动拆城工程,原计划两个月完成的任务,直到1953年才陆续完成,可想拆迁难度之大。《豫南人民报》载,此次拆城工程共计划拆掉城砖655250000块,其中可利用好砖仅12050000块。不足1/50的好砖率,足见自然灾害和战争对信阳城墙的破坏程度。

☆ 解放初信阳万人拆城盛况(1949年)及《豫南人民报》拆城公告 (王宇梁收藏)

☆ 周公台附近单位用城墙砖砌就院墙(朱德顺摄于2022年)

五、小南门确切位置

在信阳提起“小南门”位置,相信不少人会不假思索断言在南关清真寺和基督教堂附近胜利路和建设西路交叉口。其实这是错把信阳古城大南门(也称镇远门、郢门、南门、南关、南门口、正南门)误作小南门了。

根据史料记载和考古发现,真正的小南门应该在申桥西北端的清代南汝光道道台衙门处,即今中山街南段清洁胡同西侧。正因为这个原因,小南门东的申城大道至少在乾隆年间到民国就叫小南门街,后改称博爱路、民生路。文革时又改称红旗路。大概是1953年,信阳拆城运动时小南门被拆除,信阳就只剩下“小南门”的空号,人们从此就忘了它的正确方位。而渐渐长大的信阳城,已经不受城郭的束缚,人们便把后起的浉河大桥误以为是“南关”,而小南门街因为不复存在了,就误以为浉河南门为“小南门”了。

☆信阳县城关图(转自《信阳市地名志》)

其实信阳古城在明代以前,也和其它古城一样有东南西北四个城门,由于当时人们出行没有车马,全靠双脚,信阳城南门距离西门颇远。明正德十年(1515)为方便起见增开一小南门,怕违反规制用土封住。万历二十二年(1594)开启小南门,以便居民砍柴取水,并将“群山拱秀”匾额悬于门楼上。由此可以看出登临小南门门楼,应该是眺望西南群山美景的最佳位置。

六、关于西关残存的城墙

信阳人对信阳古城墙有天然的认同感。由于近代信阳战争频仍,加之文革“破四旧”摧枯拉朽,古建筑遗存极少。对地域文化有极强优越感的信阳人,根本无法接受无实物印证历史的文化失落感,对西关城墙是信阳最后一段古城墙说法深信不疑。那么西关城墙到底是不是遗存的城墙呢?

长期研究信阳历史文化的李泰甫先生,主持过的电视历史文化专栏《老李说信阳》在信阳广为传播。他通过大量走访,将把这段“城墙”遗存归结为三个说法,即“根基说”、“外移说”和“内移说”。

“根基说”认为现存的西关城墙就是古城墙,是河岸陡峭根基的部分。他说其代表人物是83岁的信阳市四中退休教师冯延慧先生;“外移说”认为,不是古城墙而是为保护古城,在原城墙靠南外移添砌的条石。其代表人物是84岁的原信阳市公安局马保成副局长;而“内移说”代表人物是已故原信阳市文物馆馆长、著名文史专家蔡静远先生,在2009年9月7日《信阳日报》蔡撰文:“信阳西关城墙垮塌次数最多,河堤与河堤上面的城墙一再加固重修。为考虑城墙高且大的承载能力,在重修过程中(城墙)多有内移……”

我们知道,信阳曹魏时期的“仁顺城”位于今信阳城的西北,原不在这里。义阳王司马望考虑到浉河中游转弯凸岸处的下场冲积平原偏北的义阳山和白坡之间地势较高,既可俯控全城,亦可防患洪水,第一次将仁顺城向东南延展至郡县同治的义阳县(今天的位置),而浉河既是防御的天然屏障,又是季节性洪水泛滥的猛兽。

1931年那场浉河泛滥,《大公报》记者在信阳调查水灾原因时得出如下结论:浉河在西南两面成“弓”字形,因其半圆运动多,堤防薄弱,不抵远心力(离心力)外展,而求心力(向心力)又无支配远心力之权能,每致暴决,其暴决焦点有二:一在西门外之北岸外湾,一在南门外南岸之外湾,如西门外湾东溃,可吞没全城……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浉河改道,西门外及南门外崩溃十余丈至数十丈,街道房屋滚入者与崩溃丈数成正比例,至今居民寥落,而续崩不已,每年崩溃之建筑与基址价在十万以上。

上文核心要义是说,由于1848年浉河加宽,导致西关段河水离心力、向心力失衡,致使原修建在浉河北岸高处的城墙不断受到侵袭,以至于无法抵御大规模洪水。

☆清乾隆《信阳州志》绘制的信阳城墙图

鉴于“三说”的解释,笔者查阅了大量有关信阳城墙的历史资料,走访了一些信阳文化名人和老城高龄居民。我认为“内移说”似乎更为符合事实。

一是据生活在三里店的百岁文化大儒戴南园,和居住在周公台的85岁老人卢连忠证实,真正的西关古城墙在其内侧30步左右。现在保护修缮好的西关城墙实是古城墙的挡水堤。二是清乾隆《信阳州志》绘制的信阳城墙图明显标注了西关古城墙外有石条砌就的挡水堤。三是从《信阳城墙位置还原图》看,西关残存古城墙距离今天的西关新城墙位置还有一定距离。四是据负责2021年信阳老城墙修缮保护项目的浉河区文物局张秋菊局长介绍,在拆除部分西关城墙老条石过程中,发现条石覆盖的墙体都是夯实的土,并没有传说中的大面积城墙砖。

☆ 信阳城墙位置还原图(蔡树志绘制)

☆ 西关城墙修缮后(朱德顺摄于2022年)

☆ 西关城墙修缮前(2020年)

围绕西关城墙无论怎么争辩,无论是城墙本身,还是挡水墙,有一点是信阳人的共识——那就是西关城墙曾是信阳古城墙浩大工程的一部分。这唯一残存的真迹,是信阳的城市记忆和文化根脉,是信阳人绵绵的情愫和乡愁……

来源:古申故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