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后期还有哪些比较有能力的将领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3-30 22:49 1

摘要:一句“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暴露了蜀汉将领的缺乏,在蜀汉的建立和早期,尚有五虎大将,他们个个都是以一当百的猛将,但是随着五虎上将的凋零,蜀汉缺乏将领的弊端就马上暴露出来了。等到诸葛亮去世后,蜀汉基本上没有能力出众的将领了,也就姜维算是蜀汉最后的一抹荣光了。那

一句“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暴露了蜀汉将领的缺乏,在蜀汉的建立和早期,尚有五虎大将,他们个个都是以一当百的猛将,但是随着五虎上将的凋零,蜀汉缺乏将领的弊端就马上暴露出来了。等到诸葛亮去世后,蜀汉基本上没有能力出众的将领了,也就姜维算是蜀汉最后的一抹荣光了。那么蜀汉后期到底还有哪些比较有能力的将领呢?本文就跟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

姜维是蜀汉后期重要军事统帅。原为曹魏天水郡参军,228年诸葛亮首次北伐时归降蜀汉,因才华出众被诸葛亮视为衣钵传人,授以兵法韬略。此后二十年间,姜维九次北伐曹魏,虽未能实现战略突破,但有效牵制了魏国西线兵力,延续了诸葛亮"以攻代守"的战略构想。他主导调整汉中防御体系,将"据险固守"改为"诱敌深入",虽在263年魏军伐蜀时引发争议,但客观上延续了蜀汉国祚。

姜维

姜维继承诸葛亮遗志,在刘禅昏聩、宦官专权的困境中独撑危局,始终维系北伐旗帜。蜀汉灭亡后,他假意降魏策动钟会叛乱,意图复国失败后慷慨就义。作为三国末期最具悲壮色彩的将领,姜维以"继丞相之志,讨汉室之贼"为毕生信念,其孤忠与执着成为蜀汉最后的精神丰碑,虽未能逆转历史大势,却以生命诠释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忠贞气节。

2、廖化

廖化是蜀汉政权中历经兴衰的宿将。原为关羽主簿,219年荆州失陷后,他诈降东吴后携母千里西归,辗转投奔刘备,成为蜀汉开国见证者。作为跨越蜀汉全过程的元老,廖化始终活跃在军政前线:诸葛亮北伐期间任广武都督,多次参与后勤调度;姜维时代以七十高龄仍任先锋,在侯和之战中献策击退邓艾,留下"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历史注脚。

廖化

廖化历任宜都太守、右车骑将军等职,兼具地方治理与军事指挥经验,在蜀汉后期人才凋零时成为重要支柱。263年魏灭蜀之战,廖化率军驰援剑阁,与姜维共同构筑最后防线。蜀亡后被押往洛阳途中忧愤而终。廖化以近六十载效忠蜀汉的特殊资历,串联起从桃园结义到国祚倾覆的完整历史脉络,其"老成持国"的坚守与"丹心不渝"的忠诚,在蜀汉末期形成独特的传承意义,既维系着政权延续性,也为蜀汉精神写下坚韧的终章。

诸葛瞻是蜀汉丞相诸葛亮之子,自幼受父名荫庇,17岁迎娶公主,官至卫将军、尚书仆射。作为蜀汉后期核心人物,他虽未继承父亲的政治才能与军事韬略,却在维系政权稳定中发挥特殊作用。主政期间与董厥共掌尚书台政务,平衡宦官黄皓势力,努力维持朝堂运转。

诸葛瞻

263年魏将邓艾奇袭阴平,诸葛瞻临危受命率军阻击,在绵竹关与魏军激战,因战术失误兵败身亡,其子诸葛尚亦壮烈殉国。这场战役虽未能挽救蜀汉,却以三代忠烈血染沙场的方式,延续了诸葛亮家族对蜀汉的忠诚信仰。历史评价其"内不能除黄皓,外不能制姜维",但作为丞相血脉的精神图腾,他在蜀汉末期凝聚了士族人心,其慷慨赴死的行为更成为忠孝双全的典范。诸葛瞻的存在既凸显蜀汉人才断层的困境,也以悲剧性的终章为诸葛亮传奇增添了家族传承的注脚。

4、霍弋

霍弋是蜀汉后期镇守南疆的重要将领。出身将门,其父霍峻为刘备麾下名将。自幼随刘备入蜀,历任太子舍人、永昌太守,后继承父亲遗志镇守南中。他深耕西南边陲十余年,以"恩威并施"策略平定夷汉叛乱,开辟盐铁官营,发展屯田经济,使南中成为蜀汉稳定的后方基地。263年魏国伐蜀时,霍弋主动请缨驰援成都,未获刘禅准许后仍整军备战,成为蜀汉灭亡后唯一保持建制完整的边防军。

霍弋

在得知成都失守后,霍弋坚持为蜀汉服丧百日,直至确认刘禅安全方降魏,被司马昭继续委任治理南中。霍弋的边疆治理不仅保障了蜀汉西南疆域数十年安定,其创建的军民融合体系更为诸葛亮"南抚夷越"政策注入持久生命力。作为末代蜀汉将领中兼具忠诚与务实的代表,他在政权更迭时既恪守臣节又保全民生的选择,折射出乱世中道义与现实的双重价值。

5、罗宪

罗宪是蜀汉末期镇守东疆的将领。早年师从大儒谯周,历任太子舍人、宣信校尉,因刚直谏言触怒宦官黄皓,被贬为巴东太守。蜀汉灭亡之际,他展现出非凡的忠诚与军事才能:263年魏国伐蜀时,罗宪奉命镇守永安要塞,在成都失守、刘禅投降后,面对东吴三万大军趁火打劫,他率两千守军血战六个月,击退陆抗多次进攻,保全蜀地东部疆域。

罗宪

这场惨烈保卫战不仅阻断了东吴西进企图,更以"孤城绝境守汉节"的壮举震撼三国。后因粮尽援绝降魏,仍被司马昭留任原职,成为西晋巴东都督。罗宪在蜀汉政权崩溃后的坚守,客观上为蜀地平稳过渡提供缓冲,其忠勇兼具的选择既延续了蜀汉军人的气节,又以务实态度维系了地方安定。作为三国鼎立尾声的特殊见证者,他的人生轨迹折射出乱世士人在忠义与现实间的复杂抉择。

6、傅佥

傅佥是蜀汉末期以忠烈著称的守关将领。其父傅肜为刘备麾下将领,夷陵之战中为掩护刘备撤退战死。傅佥继承父志,少年从军,凭借勇略被姜维赏识,历任左中郎将、关中都督,成为蜀汉后期北疆防御体系的重要支柱。他长期镇守阳安关(今陕西阳平关),参与姜维北伐的后勤保障,尤擅运用连弩战术构筑防线。

傅佥

263年魏国三路伐蜀时,面对钟会主力大军压境,傅佥在部将蒋舒叛降的绝境中,率残部死守关城,身被数创仍持短兵巷战,最终力竭殉国。其镇守的阳安关失陷,直接导致汉中防线崩溃,加速蜀汉灭亡。傅佥父子两代皆以战死报国的壮举,成为蜀汉"一门忠烈"的典型象征。

7、张翼

张翼是蜀汉中后期兼具军政才能的将领。出身益州士族,历任江阳太守、庲降都督,以刚正严明著称。治理南中期间延续诸葛亮"和抚"政策,平定刘胄叛乱时首创"屯田戍边"体系,将军事镇抚与农业发展结合,巩固西南边疆稳定。北伐战场上历任前军都督、左车骑将军,虽多次反对姜维频繁用兵的战略,仍恪尽职守承担粮草调度与侧翼掩护,曾在狄道之战中阻击魏将徐质追兵。

张翼

蜀汉后期张翼镇守阳安关,主张加强汉中防御工事,其"深沟高垒"建议未被姜维采纳,间接导致263年钟会大军突破防线。蜀亡后随姜维假意降魏,参与策动钟会叛乱,事败后与姜维一同被杀。张翼以"刚而能克"的执政风格在边疆治理中卓有成效,其军事上稳健持重的主张虽与姜维形成战略分歧,却始终以国事为先。作为蜀汉政权中少有的益州本土势力代表,他连接了诸葛亮时代与姜维时代的治国理念,最终以悲壮结局为蜀汉忠臣谱系增添了复杂而真实的注脚。

8、王平

王平是蜀汉中后期防御名将。巴西宕渠人,出身賨人部族,原为曹魏低级军官,228年街亭之战随徐晃部归降诸葛亮。凭借军事天赋受重用,历任牙门将、讨寇将军,成为蜀汉北疆防御体系核心构建者。他深谙山地作战,街亭之战中劝谏马谡未果后,独自率部列阵坚守,为蜀军保留撤退通道。诸葛亮去世后接替吴懿镇守汉中,首创"实兵诸围"防御体系,依托秦岭天险构筑立体防线,244年以三万兵力在兴势之战击退曹爽十万大军,创造三国著名以少胜多战例。

王平

在担任镇北大将军期间,王平"敛兵聚谷"的战术被姜维沿用数十年,成为蜀汉抵御曹魏的经典战略。虽出身少数民族且识字有限,但善用地形图指挥作战,以"法度精严"著称,所部号称"无当飞军"劲旅。王平以扎实的防御艺术弥补蜀汉国力弱势,其构建的汉中防务体系为蜀汉续命近三十年,作为"南人北将"的特殊存在,既彰显诸葛亮用人智慧,也为三国军事地理学留下宝贵实践遗产。

9、张嶷

张嶷是蜀汉南中地区治理名将。出身寒微,早年任县功曹,因营救太守夫人孤身闯叛军营寨闻名,被诸葛亮赏识提拔。历任牙门将、越巂太守,镇守西南边陲十五年,平定张慕、李求承等多次夷汉叛乱,重建被毁四十年的越巂郡城。他推行"汉夷分治",设立学堂传播农耕技术,恢复盐铁贸易,使南中从动荡之地转为蜀汉稳固后方。任内招抚汶山羌族,开辟牦牛道恢复成都与南中交通要道,为诸葛亮北伐提供物资支持。

张嶷

张嶷晚年患风湿仍请战北伐,254年率无当飞军与魏将徐质激战,身负重伤仍持戟奋战,最终全军覆没壮烈殉国。张嶷以"抚边有方,临阵忘身"著称,其治理使越巂郡在他死后百姓立庙祭祀,所著《谱牒》详录西南夷族世系,为边疆治理留下珍贵文献。作为蜀汉"南抚夷越"政策的卓越执行者,他既延续诸葛亮战略,又以独创性举措实现边疆长治久安,其文武兼备的才能与忠勇精神,成为蜀汉中期地方治理的典范。

小结:

蜀汉后期虽面临人才凋零的困境,但是仍涌现出一批忠诚坚韧的将领支撑危局。军事统帅姜维继承诸葛亮遗志,九伐中原牵制魏军,假降复国失败后慷慨殉节;老将廖化以七旬高龄冲锋陷阵,串联起蜀汉兴衰的完整脉络;诸葛瞻父子绵竹关殉国,以三代忠烈延续丞相家族的忠诚信仰。边疆守将各展所长:霍弋深耕南中十余年构建稳固后方,罗宪死守永安六个月击退东吴突袭,张嶷恢复越雟郡推动边疆开发。防御名将王平首创汉中立体防线,张翼在战略分歧中坚守国事,傅佥父子两代忠烈血染阳安关。这些将领或在朝堂平衡宦官势力,或在边关发展军民融合,或以悲壮牺牲谱写忠义绝唱,共同构成蜀汉末期"困局中的脊梁"。他们虽未能逆转国运,却以不同维度的坚守诠释了"汉节不灭"的精神传承,在三国终章留下了令人唏嘘的忠诚群像。

来源:历史影视小迷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