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 年 9 月 3 日这天,北京上空飞过去的可不光是普通的飞机编队,那是中国军事实力的一次集体亮相。九三阅兵,作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的大活动,一下子把全世界的目光都拉到了天安门广场。说实话,那天不少西方外交官估计都坐
2025 年 9 月 3 日这天,北京上空飞过去的可不光是普通的飞机编队,那是中国军事实力的一次集体亮相。九三阅兵,作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的大活动,一下子把全世界的目光都拉到了天安门广场。说实话,那天不少西方外交官估计都坐不住了。尤其是欧盟外长莫盖里尼,媒体报道说她在现场 “表情凝重”,有人甚至用 “破防” 来形容她当时的心情,看来一场阅兵真能让不少人重新打量中国。
其实呢,西方对中国军力的 “担忧” 早就不是新鲜事了。只不过这一回,全都摆在了明面上,被中国大大方方地秀给了全世界看。阅兵当天,欧盟、俄罗斯、东盟、非洲等几十个国家的政要都来了。跟以前的 “冷眼旁观” 不一样,这次很多外媒的报道调子明显变了,说话也客气了不少。中国展示的可不光是军队,更是一种坚定的态度和自信的宣言。
一份美国防务周刊甚至专门分析东风-26的射程和打击能力,称其具备打击关岛的能力。英国《金融时报》干脆用了“令人心生敬畏”来形容那天的场景。其实,西方对中国的军事现代化一直“既羡慕又害怕”。过去,欧美喜欢用“落后”、“仿制”等词汇描述中国武器。这次阅兵让他们不得不改口。法国《世界报》在报道中罕见地强调,“中国军工已具备自主创新能力,部分装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德国《明镜》周刊甚至提到,中国装备在技术细节和外观设计上,已经很难用“山寨”二字来形容。有趣的是,阅兵过后,外媒的态度出现了明显的转弯。以往一提中国阅兵,西方媒体总要“老调重弹”——什么“威胁论”、“地区紧张”,甚至拉上一大串冷战旧词。可这一次,BBC、CNN、路透社等主流媒体的报道明显“客气”了许多。
比如CNN报道里,虽然还是绕不开“军力扩张”,但更多篇幅放在了“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题、以及中国推动和平的官方表态。这种变化耐人寻味,说明中国在国际舆论场的形象,正被一点点重塑。其实,西方对中国阅兵的复杂态度,很大程度上是出于自身战略焦虑。冷战时期,美苏阅兵是“秀肌肉”的代名词。中国过去几十年的阅兵,大多被西方媒体当作“内部动员”和“政治作秀”。
可九三阅兵不一样。首先,规模空前,装备全新,全球直播,气势比肩当年苏联红场大阅兵。其次,邀请了众多外国领导人到场,公开透明,毫无遮掩。这种自信,让西方不得不正视和尊重中国的军事实力。当然,阅兵不只是“摆家底”。背后是战略信号的释放。中国通过这场阅兵,表达了两层意思:一是纪念历史、尊重和平;二是宣示实力、威慑潜在对手。
这种“硬币两面”的表达方式,其实很东方。西方媒体起初总是用“威胁论”解读,但九三阅兵后,更多报道开始正面承认中国的“和平崛起”说法。你很难想象,十年前西方媒体还在嘲讽中国军队“老旧、落后”,如今却不得不承认“中国已是全球军事强国”。未来的中国,不会因为一次阅兵而止步,也不会因为外界的议论而自满。
真正的自信,是用行动和实力说话,是让对手在“破防”中学会尊重。九三阅兵,不只是一次简单的军事展示,更是中国给世界上的一次“公开课”:什么叫做实力,什么叫做自信,什么叫做和平的力量。世界正在变,西方也在变。中国用一场阅兵,让对手学会了“客气”,让世界看见了新时代大国的底色。这,或许才是九三阅兵给国际军事格局带来的最大冲击。
来源:潇湘暮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