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男子肠息肉手术成功,2年后复发成肠癌,医生说明4点原因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6 09:37 1

摘要:做完手术,本以为一切尘埃落定,结果两年后又被查出肠癌,不是复发,而是“进化”。36岁,正值壮年,却被这样一场病推入深渊,让人唏嘘,也让人警醒

做完手术,本以为一切尘埃落定,结果两年后又被查出肠癌,不是复发,而是“进化”。36岁,正值壮年,却被这样一场病推入深渊,让人唏嘘,也让人警醒

谁能想到,一个小小息肉,竟成了“癌”的前奏?很多人听到“肠息肉”,觉得是小病,不痛不痒,切掉就好了,哪知道它有可能是“披着羊皮的狼”。

肠息肉不是肿瘤,但有些类型,确实是癌变的温床。这不是吓人,而是现实。肠息肉,是指肠道黏膜上突出来的小肉瘤,常见于直肠、乙状结肠部位。

它可能是增生性的,也可能是腺瘤性的。前者一般“性格温和”,后者就比较“野”,尤其是绒毛状腺瘤,被称为“最容易癌变的息肉”。

36岁得肠癌,并不罕见。根据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数据,中国结直肠癌的发病年龄正在提前,35岁到50岁人群成为新高发人群

年轻人的癌症,往往更“凶”,更难缠,很多时候不是命不好,而是防得太晚。这位36岁男子的遭遇,并不是个例。术后明明“干干净净”,怎么又卷土重来?医生总结了4个关键原因,句句扎心。

第一个原因,是手术后没有定期复查

有些人手术做完,就觉得“万事大吉”,连医生的复查建议都当耳旁风。肠息肉虽然切掉了,但肠道的“土壤”还在,环境没变,新的息肉可能很快又冒出来。尤其是腺瘤性息肉,属于“高危类型”,术后1年内必须复查肠镜,3年之内至少做2次。

这位患者术后两年没再检查,以为没症状就没事。等到肚子开始隐隐作痛、排便异常,再查已经是中期肠癌。癌症,从来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一步步发展起来的

第二个原因,是饮食习惯没有改

做完手术,医生都会提醒一句:“少吃红肉、少吃油炸、少吃辛辣,多吃纤维。”听是听了,能坚持的没几个。高脂、高热量、低纤维的饮食结构,是催生肠癌的“温床”

研究发现,红肉摄入过多与结直肠癌风险呈正相关,尤其是加工肉制品,如香肠、腊肉、午餐肉。这些食物在高温烹调过程中会产生致癌物,

比如杂环胺、亚硝胺,长期摄入,大肠“难堪其重”。这位男子术后依然嗜辣、爱喝酒、顿顿少不了红烧肉。肠道刚刚经历创伤,还没恢复元气,又被这么“折腾”,癌细胞自然“趁虚而入”。

第三个原因,是忽视排便异常的信号

肠子出问题,最先表现出来的就是排便习惯变化。便秘、腹泻交替、大便变细、排不尽感、带血……这些都不是小事。有些人觉得“上火”“吃坏了肚子”,顶多吃点肠道益生菌应付一下,其实是在给癌细胞“拖时间”。

肠癌早期并非毫无动静,只是它的症状太“普通”,很容易被忽略。很多确诊时已经是中晚期,就是因为早期信号“看见了,当没看见”。

医生建议:凡是40岁以上人群,或有肠息肉、家族史者,排便出现异常超过两周,一定要查肠镜。别怕麻烦,肠镜查一次,胜过瞎猜十次。

第四个原因,是遗传因素被忽视

很多人不知道,家族里有人得过肠癌、肠息肉,本人患病风险会提高2到3倍。还有一些特殊病,比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可能在20多岁就开始长大量息肉,不处理,几乎100%癌变。

这名患者的父亲曾因直肠癌去世,但他从未做过基因检测,也没定期筛查。这种“忽视家族史”的做法,在临床中很常见。有些人觉得“我身体好,不怕”,可肿瘤不是靠身体壮就能扛得住的。

肠癌的形成,是“基因+环境”的双重作用。基因我们改不了,但筛查、管理、生活方式,是我们可以掌控的“主动权”。息肉不是癌,但有些息肉是癌的“前哨站”。

尤其是直径超过1cm、数量多、形态不规则的腺瘤性息肉,癌变概率远高于普通息肉。肠道的“微变化”,往往是大病的前奏。从病理上看,肠息肉癌变是一个“多步骤演变”的过程,通常需要5到10年,但这个节奏并不固定。

生活方式越差、基因风险越高、监测越不到位,这个过程越快。像这名患者,两年就癌变,并不是个案。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快,久坐、熬夜、外卖、重口味、少运动、压力大,

这些习惯正在把肠癌的“门槛”不断降低。原本是“中老年病”,如今也盯上了青壮年。医生的建议,不是老生常谈,而是血的经验换来的真话:

定期做肠镜,尤其是有家族史、40岁以上、排便异常者

调整饮食结构,多吃蔬果、粗粮、优质蛋白,少吃红肉和重口味

规律作息,避免久坐,保持大便通畅

术后息肉患者,必须定期复查,视病理类型决定频率

对肠癌来说,早发现、早治疗,五年生存率超过90%;一旦发展到晚期,治疗成本高、效果差,生活质量也大打折扣。

别把肠镜当成“恐怖仪器”,它才是真正能救命的“照妖镜”。你不查,就永远不知道肚子里有没有“地雷”。

参考文献:

1. 《中国结直肠癌筛查及早诊早治指南(2020年版)》

2. 《肠息肉癌变机制与防控策略研究》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3. 《我国结直肠癌早期筛查现状及优化建议》中国肿瘤临床

4. 《肠镜在青年人结直肠癌早发现中的价值评估》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5. 《家族性结直肠癌高危人群管理共识》国家癌症中心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来源:陈医生聊健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