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隐形杀手”,多少人正在自欺欺人中错过治疗?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3-30 21:22 1

摘要:高血压是许多人一生中难以回避的健康问题。即使你现在没有高血压病,也不代表未来不会患该病。因为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机能逐渐衰退,再加上长期的工作学习压力、不规律的作息、不良的饮食习惯等因素,高血压的风险只会越来越高。

“不要把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资视为负担,它其实是性价比最高的回报。”

作者 | 最后一支多巴胺

高血压是许多人一生中难以回避的健康问题。即使你现在没有高血压病,也不代表未来不会患该病。因为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机能逐渐衰退,再加上长期的工作学习压力、不规律的作息、不良的饮食习惯等因素,高血压的风险只会越来越高。

你可以测一测自己的血压,也可以了解一下父母家人,亲戚朋友,同事同学,看一看身边有几个人的血压还在正常范围之内。有调查研究显示:目前我国18岁以上高血压患者达2.45亿,平均每4个成年人中就有1人患病。而且人群中高血压病呈现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三低”的现状。其中近半数患者不知自己患病、多数患者未接受规范治疗、即便用药,血压达标率仍极低。

有一个奇怪的现象是:很多人一边轻视高血压,认为它“无关紧要”,一边却又忌讳它的存在。他们在测量出血压偏高时,总会给自己找各种理由:“最近没休息好”“喝酒有点多”“测血压前刚运动过”……其实,这些借口背后,不过是潜意识里不愿承认自己的血压已经超出正常范围。甚至当我向一些高血压患者解释疾病的危害和并发症时,他们常常表现出不屑或质疑:“医生最大的本事就是吓唬人。”

工作这么多年以来,可以总结出人们对高血压的认知误区主要有以下几点:

认为高血压是常见病,没什么大不了;

误以为一旦开始吃药就得终身服药;

对自己的身体状况盲目自信;

认为“没有症状=没有病”。

而相比于那些确诊高血压并坚持用药、自我管理的患者,那些未确诊或确诊却不治疗的人其实更加危险。因为前者至少会时不时监测血压、就医取药,而后者可能在不知不觉中错失最佳治疗时机,直到悲剧发生。

作为一名急诊医生,我每天接触的高血压患者更多是高血压急症或亚急症,甚至已经出现严重并发症的病例。在急诊抢救室,经常能看到几个因高血压控制不佳导致脑出血的患者躺在一起。心脑血管疾病致残、致死的情况屡见不鲜,甚至每隔几天就会上演一场悲剧。

比如昨晚值班时,我接连处理了五例高血压急症和亚急症患者。高血压急症指的是血压短期内显著升高(通常收缩压≥180 mmHg和/或舒张压≥120 mmHg),并伴随靶器官损害(如脑、心、肾、视网膜等),需立即降压(但不一定降至正常,避免低灌注)。而高血压亚急症指的是血压显著升高(同高血压急症水平),但无靶器官损害证据。

其中一位大哥,平时没有任何不适,体检时却发现血压高达230/120 mmHg,被妻子强行送来医院。检查结果显示,他的心肌和肾功能都已受损,但他仍坚持自己“没事”,因为“感觉不到任何不舒服”。

我叮嘱他回家后第一件事就是买一台电子血压计,每天记录血压变化,并按时服药、定期复诊。可他却满不在乎:“我血压只是偶尔高,买血压计干嘛?”更让我无奈的是,在我反复强调后,他依然问我:“这降压药吃三天就能停了吧?”

高血压的危害远比人们想象的更严重:加速血管内皮损伤,增加冠心病、心梗风险;导致左心室肥厚,最终引发心力衰竭;突发严重高血压可能诱发主动脉夹层,危及生命;脑梗、脑出血更是常见并发症;视网膜病变、高血压肾病,甚至肾衰竭也并非罕见。

有一个数字可以让大家更加清醒的认识到高血压是自发性脑出血的最主要危险因素,因为其约占所有脑出血病例的50%~70%。

这也是我今天写下这篇文章的原因之一,希望所有人都能看一看,特别是已经患有高血压病的朋友们。

说实话,我不希望自己生病,也不希望大家生病。因为自己生病意味着家庭的灾难,大家生病则意味着我工作的“灾难”。可惜,疾病从不会因人的意志而改变。无论我们如何科普、如何劝诫,悲剧依然在不断上演。

测血压并不难,电子血压计也不是负担不起的开销,但很多人常年不测;戒烟戒酒、加强锻炼并不难,但真正能做到的高血压患者寥寥无几。人类总是这样:侥幸地认为厄运不会降临到自己头上,却在围观他人的不幸时,忽视了自己的健康。这种现象无关性别、文化程度或职业。

有大学生高血压发作不去看病,反而迷信理疗;某高校博导坚信自己是“白大褂高血压”,最终死于主动脉夹层;30多岁的女性拒绝吃药,只因“还要生孩子”;60岁大爷肾功能不全却不肯服药,因为邻居说“吃了就停不掉”;40多岁的心梗患者,常年不吃降压药,却相信某种茶叶能替代药物治疗……

类似的案例比比皆是,悲剧也一次次在我身边发生。作为医生,除了苦口婆心地劝说,我们能做的其实很少——因为很多人不仅不信,甚至还会质疑医生的动机。

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生病,但疾病不会因此消失。高血压、糖尿病这类慢性病,不会因你的否认而停止侵害你的身体。早一点面对现实,早一点干预治疗,受益的不仅是患者自己,更是整个家庭乃至社会。

看到一则新闻:某大会上,有代表提出:“不要把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资视为负担,它其实是性价比最高的回报。”深以为然。因为人类在治疗晚期疾病上的花费,远比早期预防高得多。比如因高血压致残的患者,不仅个人和家庭要承受巨大经济压力,整个社会也要为此付出更多资源。

可惜,这个浅显的道理,并非所有人都能明白。

责编|阿泰

封面图来源|视觉中国

“世纪婴儿”医院猝死被指“严重医疗事故” ,治疗9小时后院内猝死,医方能否免责?丨医眼看法

该退休就退休,给年轻人腾位置!张文宏最新发声引热议,年轻医生:说出了我的心声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来源:温沐健康科技大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