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好家伙,我看到这条新闻的时候,下巴都快惊掉了:一瓶水4毛钱,将近1升的鲜牛奶,7块5。
好家伙,我看到这条新闻的时候,下巴都快惊掉了:一瓶水4毛钱,将近1升的鲜牛奶,7块5。
这物价,是穿越回20年前的上海了吗?
说真的,这几年我们挂在嘴边的话,是不是从“东西怎么越来越贵”变成了“超市怎么跟不要钱似的”?
以前觉得楼下小卖部一块钱一瓶的纯净水,已经是良心价了。
结果呢?现在硬折扣超市直接把价格干到了4毛1一瓶,还是足足520毫升的常规装。
你敢信?9块9,给你浩浩荡荡24瓶!
我第一次看到这个价格的时候,真的反复确认了好几遍,生怕自己看错了小数点。
这已经不是卷了,这简直是把价格按在地上摩擦啊。
“看中就拿,不肉疼”的时代来了?
走进现在的硬折扣超市,真的会有一种不真实的眩晕感。
小许,一个上海市民,就分享了他的经历,说这些超市彻底颠覆了他的消费观。
以前觉得一升装的果汁卖个十几二十块很正常,现在10块钱以内拿下。
过去买盒鲜奶,怎么也得小二十吧?现在,7块5,将近一升的冷藏鲜奶,直接拎走。
这种感觉就像什么呢?
就像你习惯了玩游戏的困难模式,突然有一天系统给你开了个无限金钱的简单模式,买东西基本不用看价格标签。
有位市民在奥乐齐超市,随手拿了六样东西:生菜、鸡胸肉、猪肉丝、五花肉、鲜奶,外加30枚一大盘的鸡蛋。
你猜猜多少钱?
57块!包含了肉蛋奶菜,就57块!
搁以前,这钱可能买完那块五花肉和鸡蛋就差不多了。
所以,很多人开始反思一个问题:可能我们现在看到的价格,才是它本来该有的样子,过去我们是不是一直在为过高的溢价买单?
“便宜没好货”的魔咒还在吗?
当然了,价格被打下来,怀疑的声音也跟着就来了。
毕竟,“一分价钱一分货”的观念,可是刻在我们骨子里的。
网上关于这些低价商品的争论,那叫一个精彩,简直是大型辩论赛现场。
就说那款9块9的洗发水,有人用了两天,说“除了我老公,家里没人再碰第二次”;可另一拨人呢,已经空瓶两三个了,直呼“真香”。
3块9的卫生巾,有人觉得好用得想清空货架,有人吐槽说“薄得像纸,毫无安全感”。
你看,同样的东西,评价天差地别。
但要说讨论最激烈的,还得是鲜牛奶。
讲究的上海人,把牛奶喝成了“玄学”
7块5一升的鲜奶,到底是个什么味道?
爱喝牛奶的姜小姐就直言不讳:“喝起来没啥奶味,跟水似的,泡拿铁都救不回来。”在她看来,15块钱以上的牛奶,才能喝出所谓的“奶香味”。
但你再听听小何的说法:“我特地调低预期去喝的,结果很惊喜啊!奶味淡一点,口感反而更清爽,我正好怕奶腥味呢!”
看到没,这就是典型的“甲之蜜糖,乙之砒霜”。
但你以为这就完了?
好家伙,更讲究的还在后头。
有些“老饕”级别的上海市民,买牛奶已经不单看价格和品牌了,他们开始研究包装盒上那比芝麻还小的字生产商地址。
“这款奶有好几个代工厂,我对比过了,苏州那个厂生产的最好喝!”
你想想这个画面,一个人站在冷柜前,拿着几盒一模一样的牛奶,像侦探一样仔细比对上面的地址,只为找出那个“隐藏款”。
买个牛奶,硬是买出了开盲盒的刺激感。
更绝的是,还有人盯着营养成分表研究,发现代工厂换了之后,钙含量从每毫升110毫克,悄悄降到了100毫克。
这种观察力,我只能说,瑞思拜(respect)。
说白了,价格战打到最后,消费者自己也进化了。不再是傻乎乎地看哪个便宜就冲,而是带着放大镜,在低价的海洋里淘出真正适合自己的“金子”。
这场席卷上海的“价格风暴”,与其说是超市之间的“神仙打架”,不如说是对我们每个消费者的一次全新考验。
当价格不再是主要的判断标准时,你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是浓郁的奶香,还是清爽的口感?是极致的性价比,还是品牌带来的安心感?
不需要的东西,再便宜也是一种浪费;而真正需要的东西,贵一点也值。
关键是,你得先搞清楚,自己到底需要什么。
大家觉得呢?面对这种“骨折价”,你的第一反应是冲动下单,还是会冷静下来琢磨一下“这里面有没有坑”?
欢迎来评论区聊聊。
来源:于湖畔欣赏月色的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