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时下,时代的列车飞速发展,风驰电掣。一些传统的、记忆中的东西,在慢慢的被淡忘……
《旧轨还乡》之所以火的一塌糊涂,就是因为作者触动了人们怀旧的神经。
久违的事物加上现代网络的传播,就会不断发酵,瞬间形成热度。
万里山河壮丽 我说网络现象
【热点短评 原创首发】
作者:蓝天北方(辽宁.葫芦岛)
(聚焦社会热点,品味人间冷暖,不人云亦云,不诱导点赞)
时下,时代的列车飞速发展,风驰电掣。一些传统的、记忆中的东西,在慢慢的被淡忘……
今晚看到长沙网友“彼岸繁花PMC”的一篇文章中,引用了这么一句话“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我感到很稀奇,她作为80后的青年人,怎么能知道这句话?肯定是道听途说。
因为这句话是“大跃进”时期出现的口号,发生时间是1958年至1960年。
现在再说这样的话,就是笑谈了。我特意和几位老同志聊了这个话题,他们都记忆犹新。
张潇冉寒假作文《旧轨还乡》,就是由于触及了人们熟悉的事物,才引起了共鸣。
《旧轨还乡》中的关键词“绿皮火车”,试想,如果作者没有她被姥姥、姥爷牵着坐绿皮火车回乌兰察布的经历,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来《旧轨还乡》的。
一个中学生能形象地写出“铁轨锈成了记忆里的虚线,故乡洇成了底片上的残影”这样的佳句,难能可贵。
铁轨在上个世纪人们的记忆中,都不陌生。它除了卧在路基上,很多生产队都会弄一段挂在树上,作为社员出工时的敲钟。
如果您是知青,下过乡,肯定见过道轨挂钟。
火车已经经历了几次换代,从烧媒的蒸汽机,到电气化的动车高铁,绿皮火车已经非常少见了。提到绿皮火车,凡是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谁没有一些难忘的记忆呀。
“铁轨锈成了记忆里的虚线,故乡洇成了底片上的残影”,你越琢磨越形象。当铁轨上不再行驶绿皮车,路基上的杂草自然疯长,在杂草的掩映下,铁轨时隐时现,您说说,像不像一条虚线。
如果说当年朱自清的《背影》,是记录生活的瞬间,那么如今的《旧轨还乡》则是生活碎片记忆的再现。
好的文章离不开阅读的积累,离不开对事物的观察。
张同学无疑是网络喧哗年代的一股清流。
欢迎大家聊聊看法!
【北方视界】
聊聊家常里短 纵横时事热点
记录生活所见 体味百态人生
来源:蓝天北方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