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然而,历经市场多年洗礼便会发现,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最优策略”,唯有契合自身认知、适配风险偏好的方法,才是穿越市场周期的“制胜密钥”。
友情提示:本文是千字文,建议朋友们点击文章右上角的语音播放,保护眼睛!
在纷繁复杂的资本市场中,投资方法林林总总,有人追逐热点题材,有人信奉技术分析,有人深耕成长赛道。
然而,历经市场多年洗礼便会发现,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最优策略”,唯有契合自身认知、适配风险偏好的方法,才是穿越市场周期的“制胜密钥”。
十多年来,笔者始终坚守“高股息、低估值、大股东及高管增持价下越跌越买”的投资逻辑,在波动中锚定价值,于坚守中收获确定性,这一策略虽不追求短期暴利,却能在市场沉浮中构筑起稳健的投资防线。
高股息与低估值,是筛选标的的“基本面基石”。
高股息意味着企业具备稳定的盈利支撑与现金流能力,愿意将利润回馈股东,这既是企业经营稳健的信号,也能为投资者提供持续的现金收益,在市场低迷时缓冲股价波动带来的冲击;
低估值则意味着股价尚未充分反映企业的内在价值,存在估值修复的空间,降低了高位站岗的风险。
二者结合,如同为投资加上“双重保险”,既规避了过度炒作的泡沫,也锁定了企业基本面的底线价值。
而大股东及高管的增持行为,更是验证标的价值的“重要锚点”。
相较于普通投资者,大股东与高管对企业的经营状况、行业前景、核心竞争力有着更深刻的认知,其真金白银的增持,往往传递出对企业当前估值被低估、未来发展充满信心的强烈信号。
这种“用脚投票”的信任,远胜于各类研报的文字描述,为普通投资者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决策依据。
举个例子吧!
前两年,某银行大股东下属某港口企业斥资百亿元增持,增持均价约15.70元。
当时笔者判断,大股东巨额增持背后,是对该银行长期经营价值的认可,遂在股价回落至15元以下时,在满仓基础上,通过融资又加了700多W。
尽管过程中股价潮起潮落,但依托企业稳定的股息回报与估值修复,笔者最终收获了符合预期的投资收益。
近期,笔者循着这一逻辑,再次布局两只获大股东及高管增持的标的,进一步践行“适合自己的投资之道”。
其一为某电器行业龙头,当前股息率已超7%,估值处在历史具备显著的收益安全垫。
其第二大股东近期如约完成增持,累计增持金额高达20.99亿元,几乎触及此前披露的增持上限,增持均价为45.26元。从市场表现看,当前股价较增持均价已有差距,意味着二股东的增持部分已浮亏一两个亿,但这份“不计短期得失”的坚决,恰恰凸显了其对该企业长期价值的笃定。
作为家电行业的龙头企业,在空调领域的技术优势、品牌沉淀与渠道布局仍具不可替代性,短期股价波动更多源于市场情绪的影响,而二股东的大额增持,无疑为众多中小股东注入了“强心剂”,让投资者在面对市场波动时,能更理性地看待短期调整,聚焦企业长期发展潜力。
其二为某城商行龙头,动态股息率超5%,同样符合高股息的筛选标准。
不久前,该银行高管团队集体增持,累计增持金额超2000万元,增持均价11.20元。
高管作为企业经营的“掌舵者”,其增持行为直接绑定了自身利益与公司发展,传递出的信心更为直接。
基于此,笔者已“投石问路”买入几W股,后续将根据股价波动与企业经营动态,在估值仍具吸引力的区间择机加仓,以延续“越跌越买”的策略,逐步建立符合自身仓位规划的持仓。
资本市场的魅力在于其多样性,不同的投资方法都可能在特定阶段收获收益,但真正能让投资者长期立足的,必然是与自身认知深度、风险承受能力高度契合的体系。
笔者坚守的“高股息、低估值、依托内部人增持”策略,本质上是放弃了对短期市场热点的追逐,转而拥抱企业基本面带来的确定性,这一过程虽需忍受短期波动的煎熬,却能在市场回归理性时,享受到价值兑现的红利。
正如市场规律所示,“牛市会轮涨,充裕的流动性终将填满每一个价值洼地”。但无论市场环境如何变化,找到适合自己的投资方法,坚守内心的价值判断,不盲从、不摇摆,才是在资本市场中行稳致远的根本。
需特别提醒的是,本文提及的个股仅为个人投资案例分享,不构成任何买卖推荐,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每位投资者都应在充分认知自身的基础上,探索属于自己的投资之路。
来源:故乡的云ZYH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