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一位老师的身上,或许都有另一位老师的影子。下周我们又将迎来教师节,在这个感恩的节日里,哪位老师或前辈是您教育生涯的“引路人”?TA的一句点拨、一次示范、一种态度,如何深刻地影响了您今天的从教理念与方式?今天,一起来看老师们都分享了哪些故事吧——
每周一问 第370期
每一位老师的身上,或许都有另一位老师的影子。下周我们又将迎来教师节,在这个感恩的节日里,哪位老师或前辈是您教育生涯的“引路人”?TA的一句点拨、一次示范、一种态度,如何深刻地影响了您今天的从教理念与方式?今天,一起来看老师们都分享了哪些故事吧——
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海门港新区实验小学 尹苏洋:在乡村遇见特级教师,照亮前行成长路
六年前,我正式成为了一名教师来到一所距离县城50多公里的乡村学校。就是在这里,我遇见了江苏省特级教师祝祖岗校长。六年转瞬即逝,这六年成长中的关键事件,仍然历历在目。
首次发表,激励前进
我是一名非师范生,入职初期最大的感受就是“本领恐慌”。
九月底放假的前一天,祝校长在青年教师群里布置了第一次“作业”,要求青年教师利用假期完成一篇教育叙事。然而当时的我连“教育叙事”是什么都不知道,至今仍然记得当时坐在电脑前敲击键盘的那个漫长的下午。
过了两个月,我在工作群里看到了《海门教育研究》杂志的征稿启事,一时“冲动”就把那篇教育叙事拿去投稿了,现在回想起来仍然觉得“冲动”。可就是这次“冲动”,我的文章竟然发表了,祝校长还把杂志拍照分享在群里。
每每回想起这件事,仍然要感谢祝校长布置的那次“作业”。写作对我来说一直是“痛点”,现在想来,这是每一次成长都必须要经历的阵痛。
初次赛课,突破自我
三年后,我被选为“替补”参加区里班会课初赛,此时距离比赛不到一周。初赛是现场设计班会课教案,我从未接触过。于是我主动去找祝校长,向他说出了我的困惑,祝校长随即给我拿了几本杂志,让我重点看上面的班会课设计,然后提炼出每篇教案最精彩的环节,比赛时可以借鉴。
按照祝校长的方法,我从初赛中胜出,进入决赛。但我却很苦恼,因为上班会课对我来说也是巨大的挑战。我只好又去找祝校长求助。祝校长让我根据教案内容先制作课件,准备试讲。试讲后,我觉得还算顺利,祝校长听了却要求我重新设计,他对我说:“没有任何一种想要的生活是靠‘退而求其次’而得来的。”这句话让我有了冲击一等奖的“冲动”。经过多轮磨课后,我完成了教学生涯的比赛“首秀”,获得了一等奖。
青年教师的成长离不开比赛的磨炼,在备赛最困难的阶段,祝校长的一番话使我茅塞顿开,让我在一次又一次突破自我的过程中成长。
一次“危机”,转变思路
六年的工作中,既有短暂的“高光”,也有过“至暗”时刻。无论何时,祝校长的话总是能给予我前进的动力。一次,我和家长的沟通产生了分歧,是祝校长巧妙化解了这一次的矛盾。后来,祝校长与我分享了他曾经做班主任时的故事,他说:“成长的代价就是接受挑战,知道自己不行,那就更要珍惜这样的锻炼机会。只要善于学习和请教,教育的事准能行。”
一次家校“危机”暴露出我在班主任工作方面的短板,然而祝校长的一番话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也让我有了调整的方向。
在乡村学校,我有幸与特级教师同行。在这里,我得到了一个个学习与展示的机会;在这里,我守护着一帮天真可爱的孩子。一路走来,虽磕磕绊绊,却意义非凡,每一步都踏实前行,在耕耘中收获成长。
吉林省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 孔瑜:感恩引路人,点亮教育之路上的一盏明灯
感恩:初登讲台时,是她扶起我的“慌张”
初为人师,我面对吵闹的课堂手足无措。作为组长的仲维敏老师每天陪我磨课,逐字逐句地帮我导课,从导入到结课的每句话都细致入微地耐心指导。还常常帮我打磨课堂语言,优化教学环节。她总说,“学生是先认你的‘心’,再认你的‘课’”,这也让我懂得了教育不是“硬教”,而是“用心去靠近”。
成长:困惑迷茫时,是她打开我的“思路”
有一次,我因学生的“不配合”陷入自我怀疑,觉得自己为孩子付出了那么多,家长和学生却都不理解自己。王旭主任了解情况后,带着我去操场看学生的课间活动,她指着玩得不亦乐乎的孩子说:“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节奏,就像花不会同时开,你得先看见他们的‘不一样’,再找对方法。”从那之后,我开始关注每个学生的特点,坚持“因材施教”,在一次次调整中稳步提升教学能力,也慢慢找到了自信。
传承:扎根教育后,是她教会我“成为光”
陈晓梅书记曾说过,“老师的价值,不是教出多少成绩,而是让学生相信努力有意义,教育者要在看见光,追逐光,成为光的路上砥砺前行”。这句话深深刻在我心里。我开始在课后陪自卑的学生谈心,帮基础弱的孩子补课,学习优秀教师的育人方式。如今,当我也成为了许多年轻老师的“引路人”时,才发现陈书记的话教会我的不只是教学技巧,更是“把爱藏在细节里”的教育初心。
四川成都教科院附属龙泉学校 左登燕:长大后,我就成了您
对我而言,杨津芳老师不仅是我大学时代的恩师,更是我人生道路上的灯塔,引领我从懵懂走向成熟,从迷茫走向坚定。从初入大学校门的稚嫩,到如今踏上讲台的坚定,杨老师的言传身教,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初入大学校园,我满怀憧憬与期待。杨老师是北方人,操着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声音清脆悦耳。后来得知,她竟是国家级普通话测试员,这让我对她的课堂充满了更高的期待。每一堂课,她都讲得激情四溢、活力满满,仿佛将知识赋予了生命。
杨老师也曾给我们讲述自己年轻时为了追求知识,克服重重困难的故事。那些在艰苦岁月中依然坚持梦想、努力拼搏的日子,让我深受触动。她和学生之间的点点滴滴,也让我看到了一位老师对学生深深的关爱和无私的奉献。
除了教学和关爱学生,杨老师还积极投身于公益事业。她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社会影响力,为社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她经常去看望留守儿童,给他们上课,赠送书本、衣物和学习用品。杨老师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什么是爱与责任,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关注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
杨老师不仅在专业上引领着我,更在生活中给予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她就像我的母亲一样,温暖、包容着我。她将半生教育心得都告诉了我:“教书不是灌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她的话语,如同璀璨的星光,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她和我分享她的教育故事,那些充满智慧和爱的瞬间,让我对教育事业有了更深的理解。她说:“我曾经也这样被自己的老师爱着,希望未来的你也能和我一样,对学生毫无保留地爱,让这份爱传承下去。”她的话,如同一颗种子,在我心中种下了爱的信念。
如今,我也踏上了讲台,成为一名教师。站在讲台上的那一刻,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责任的重大。虽然我还远远做不到杨老师的专业与精进,但我一直在努力学习,不断成长。我学着像杨老师一样,用母亲般的关怀去爱着每一位学生,关注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在他们遇到困难时,给予鼓励和帮助;用自己的言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从大凉山里走出来的姑娘,终成教育长河里的摆渡人。杨老师于我,是论文里的理性思考,也是山区教室里的琅琅书声。“长大后,我就成了您,才知道那块黑板,写下的是真理,擦去的是功利。”每当听到这首歌,我的心中就充满了对杨老师的感激与敬意。我会带着她的教诲和期望,在教育的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让这份爱与责任永远传递。
河南省安阳市龙安区善应镇北善应学校 张志华:我三十年教育旅途中的“重要他人”
五年前年发生在寒冬的一次受伤,骤然按下我工作的暂停键。辗转医院的时光里,我缺席毕业班最后的陪伴送别,错过市级名师工作室现场会的召开,秋日隔窗望叶枯,我甚至觉得自己的教育梦也快要折翼。但受伤后的第二年初春,一束微光穿透困顿:丁玉海名师工作室的蒋海东老师推荐我加入工作室。原本抱着试一试的心态递交材料,这个“有爱、有暖、有光”的团体,竟成为我的“渡口”。
初遇:一份关怀,捂热沮丧的心
刚入工作室,丁玉海老师就表明了 “家庭第一,单位第二,工作室第三” 的主张,他没催我学习,反而叮嘱我 “养好身体是根本”。蒋海东老师帮我剪辑希沃大作业视频,李胜辉老师手把手教技术,曹娟班长不断打气。当我这个“技术小白” 首获希沃 “好课” 评定时,我忽然懂得:困境里的温暖,比阳光更有力量。我开始把病床时光,变成学习的“桃花源”。
成长:在“做中学”,重拾教育勇气
跟随工作室的脚步,我慢慢走出受伤的阴霾:加入课题与写作项目组,李现芳组长、李胜辉老师热情帮助;从制作首个微课《如何用万彩动画大师做配音》,到《一书一世界,“三” 字真经得》等成果发表在工作室公众号上,每克一难,都像打赢一场小胜仗。牢记丁老师 “阅读与写作是教师双翼”的谆谆教诲,我跟随工作室读专业书籍、写教育随笔,让思想挣脱身体束缚。
践行:传“暖”为光,照亮他人前路
后来,我带着工作室赋予的满满力量重返讲台:作为教研主任,组织“共沐书香”读书会;作为市级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为多名教师提供帮助,还为乡村教师做公益分享。
如今,我依旧奔走在乡村教育的路上,心里的光从未熄灭。丁玉海名师工作室给我的,不只是技术方法,更是 “向阳而生” 的勇气——它让我懂得,人生低谷从不是终点,抬头总有光在前方等。
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临平一小南枝小学 乔利荣:那年实习,幸好有您
开学一周立规矩,定习惯。“磨刀不误砍柴工。”这是我的实习指导老师在开学第一周常说的一句话,她让我记住,今后带班,一定要抓好第一周的班级管理“黄金期”。这一周学习进度要慢点,学习任务要少点,要在常规上下功夫。规矩不是让学生记牢,而是要告诉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增强学生的认同感,他们才能够坚持做下去。站队时如何快静齐、如何收发作业、如何做到让书不卷角……通过细节训练,让规矩内化成习惯。
教学过程耐心等,爱相融。我的指导老师给我这个急性子念了个“紧箍咒”,让我明白了教学是一个用心用情等待的过程,不可急于求成。要带领孩子在一节课的40分钟里去探究、去讨论、去表达,而不是急于告诉孩子结果。孩子们各不相同,不能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每一个孩子,要尊重他们、爱护他们。你会发现,孩子们总会在不经意间像一束光把老师的心照得暖暖的。
作业批改画笑脸,简批注。我的指导老师要批改两个班的数学作业,不仅批得快,个性化标注也风趣幽默。她说,孩子们最期待的就是老师对自己的认可。当孩子的作业工整、正确率高时,她会画个大笑脸、大爱心、大拇指,有时文字标注:“真棒!这种方法你也会使用了!”“批到你的作业,好幸福!”当然,她也经常鼓励有进步的孩子,“最近错误少了,继续努力。”“就知道你会慢慢进步的哦。”指导老师的批注不仅标在了孩子们的作业本上,也写进了我的实习日志中,成为我学习的方向。
江苏省连云港市猴嘴中心小学 包金少:偶尔沮丧,永远明亮——记我教育的引路人
教育困境:面对“跟不上”的小朱同学
他的名字似乎总与“作业未完成”“成绩不理想”挂钩。每次考试后,他那副看似无所谓的样子,更让我既心疼又无奈——我知道他并非真的不在意,只是在长期的挫败中筑起了一道“保护壳”。
寒假,我有幸接触到全国模范教师于洁老师的教育案例,听她讲起那个用长发遮挡眼睛的男孩的故事:于老师没有强制男孩剪发,而是用很长时间的陪伴、理解,最终让男孩敞开心扉。那一刻我领悟到:教育不是逼着孩子追赶别人的脚步,而是要先停下匆忙的脚步,去读懂他行为背后的困境。小朱同学的“跟不上”,或许从来都不是“不认真”,而是我从未真正走进他的世界。
发现美好:用镜头记录他的闪光点
于洁老师说“你想要美好,那就拍下美好”,这句话让我开始改变看待小朱同学的视角——我不再只盯着他的作业和成绩,而是试着寻找他身上的“亮色”。我开始用手机记录他的日常:清晨的小菜园里,他蹲在菜苗前,小心翼翼地提着小水桶浇水,生怕水流太急冲坏了幼苗;体育课上,他在篮球场上奔跑、传球,哪怕满头大汗,也依旧拼尽全力;偶尔他认真听课时,眼神专注地盯着黑板,手指紧紧攥着笔。
每周五的班会课,我会把日常拍摄的同学们的照片做成PPT,在班上一起翻看。当屏幕上出现小朱同学在小菜园里拔杂草的照片时,有同学小声说“小朱同学把菜照顾得真好”,我看见他的耳朵悄悄红了,嘴角却忍不住向上弯了弯。那时我明白了,原来被看见、被认可,对他来说这么重要。
班会巧思:让他成为“故事的主角”
于洁老师擅长用“故事代替说教”,我也试着把这种方法用到班级管理中。在一次以安全为主题的班会课上,我想起小朱同学曾跟我讲过他在篮球场上的经历,便邀请他上台分享:“有一次我打篮球跑得太急,撞了同学,我特别愧疚;后来别人撞到了我,我一开始很生气,可想起之前自己撞人的样子,才明白大家都不是故意的,但是还是要注意球场上需要安全奔跑。”他讲完后班里响起了掌声,有同学说“要像小朱同学一样冷静,多理解别人”。听到这话,小朱同学的头抬得比平时高了些,眼神里多了几分自信。那之后,他愿意主动跟我说话了,遇到不懂的事情,也会小声凑过来问“老师,这个怎么做”——这一点点的主动,对他来说已是很大的进步。
有时候,我还是会因为小朱同学的学习成绩感到沮丧,会担心他未来跟不上课程进度。但每当这时,我就会想起于老师,想起她所说的“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种子”。于老师就像一盏灯,照亮了我教育路上的迷茫。她让我明白:有的孩子开花早,有的孩子长叶慢,教育从来不是“一刀切”的追赶,而是“慢慢来”的陪伴。我或许无法让小朱同学在学习上立刻追上别人,但我可以守护他的闪光点,陪他慢慢成长。未来的教育路上,我或许还会有沮丧的时候,但于老师教给我的“理解与等待”,会引导我始终保持明亮,陪着每一个像小朱同学这样的孩子,用他们自己的节奏,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芒。
TEACHERS' DAY
本周幸运微友
本期的【每周一问】,依然有三名留言微友获得我们赠送的最新一期《人民教育》杂志,分别是@左登燕、@尹苏洋、@孔瑜。恭喜这三位老师,杂志会在近期寄出,请以上老师注意查收!也请这几位老师将详细邮寄地址与邮政编码在留言告知,感谢!(温馨提示:邮寄地址为学校的老师请留下学校所在街道、门牌号等具体信息,不要只留学校名称。)
感谢参与此次话题的所有老师!期待更多的老师参与到我们【每周一问】的回答中,贡献您的育人智慧,小编在后台等着您哦!
【每周一问】等您来答!下面我们进入下期的话题:
教育工作的忙碌与压力常在。您是否摸索出某种快速有效的“情绪复位法”,能在情绪波动时迅速调整,以平和积极的状态面对学生?如何避免将情绪带入课堂?期待您分享这份智慧,共同守护教育的宁静与温暖。
每周一问
老师,您如何迅速让情绪“复位”?
参与每周一问,请在文后直接留言,长篇分享、图片视频也可发送至rmjywx@126.com邮箱,注明期数即可
亦可留言「推荐问题+你想推荐给我们的问题」(如果您推荐的问题被采用,我们将为您寄出一本《人民教育》杂志)
①扫码订阅2025年《人民教育》杂志
来源:人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