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曼德勒,究竟有多少华人?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3-30 21:40 1

摘要:话说,早在明清时期,云南的马帮就沿着 “蜀身毒道” 踏入这片土地,背着茶叶、丝绸换取翡翠、宝石。

近日,缅甸发生7.9级大地震,令世界震惊!

而其中,受影响最大的城市,当属曼德勒!

曼德勒,缅甸人叫它 “瓦城”,中国人更习惯称它为 “华城”。

为什么称之为“华城”呢?

因为曼德勒是缅甸华人最为聚集的一座城市!

当年,有一种说法认为:曼德勒,至少有一半人是华人。

那么,缅甸曼德勒,究竟有多少华人?

关于这个问题,坊间一直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探究。

话说,早在明清时期,云南的马帮就沿着 “蜀身毒道” 踏入这片土地,背着茶叶、丝绸换取翡翠、宝石。

这些季节性往返的商人,被称作 “山地中国人”,是曼德勒最早的华人先民。

真正的移民潮始于 19 世纪末。英国将缅甸纳入殖民地后,曼德勒成为重要的商贸枢纽,广东、福建的商人从海路而来,云南人则顺着伊洛瓦底江乘船南下,在老城周边形成了最早的华人聚居区。

到二战前,曼德勒的华人已达数万人,他们开报社、办华校,把春节的红对联、端午的粽子带进了缅甸的寺庙街巷。

不过,这段历史里藏着一个特殊群体 —— 果敢华人。他们本是云南边境的居民,1897 年《中英条约》后,随着果敢被划给英国,一夜之间成了缅甸的 “本土少数民族”。

还有一群 “回教华人”,相传是忽必烈军队的后裔,因战乱从大理逃到掸邦,最终在曼德勒落地生根。

这些复杂的迁徙史,让曼德勒的华人一开始就带着 “多元基因”。

如今曼德勒到底有多少华人?

这个问题,并不好回答!

官方数据显示,截至 2021 年,中国驻曼德勒总领馆统计的华人华侨约 7 万,占全市 170 万人口的 4% 左右。

但研究者和当地人都知道,这个数字 “太保守”。

中山大学的调查显示,曼德勒省的华人实际超过 40 万,仅市区就有 10 万以上。

那么,这个差异从何而来?

首先是 “身份认定” 的模糊。

缅甸 1982 年的《公民法》将华人分为 “归化公民”“准公民” 和 “外侨”,许多早年移民的后代因政策限制,身份卡在 “缅甸人” 和 “华人” 之间,不愿主动登记。

其次是 “隐性人口”——90 年代后,大量云南商人持边民证或 “过桥签” 往返,不少人在曼德勒买房定居,却未纳入官方统计。

更有人笑称:“曼德勒每条玉石街的老板,十有八九都是华人后裔,连卖奶茶的缅甸姑娘都可能有一半中国血统。”

另一个争议点是 “族群边界”。

比如:果敢华人,虽然世代居住在中缅边境,但曼德勒市中心的广东籍、福建籍华人,早已和当地人通婚,子女能说流利缅语,却在春节时坚持贴春联、拜祖先。

这类 “文化意义上的华人”,很难用简单的户籍数字衡量。

你品一品,是不是如此?

走在曼德勒的 “角湾” 玉石市场,你会看到最鲜活的华人生态。

操着云南话的老板和缅甸摊主讨价还价,柜台上摆着翡翠原石,墙角却供着关二爷;

年轻的华人主播,用中缅双语直播带货,身后的缅甸助手,熟练地打包货物,准备发往中国瑞丽。

这里的华人分 “老派” 和 “新派”。

老派多是三代以上的移民,开着家族式的五金店、药材行,缅语比汉语流利,却坚持让孩子上华校 !

曼德勒的 “明德学校”“福庆学校” 里,既有穿校服的缅甸学生,也有华人子弟,中文课上读《论语》,缅语课学蒲甘王朝历史。

新派则是近 20 年涌入的中国商人,做直播、开物流公司,住在华人聚居的 “新城区”,周末去中餐馆吃火锅,却也会在泼水节时和缅甸邻居互相泼水祝福。

有位开翡翠工厂的华人老板,说得实在:“我们户口本上是缅甸人,血管里流的是中缅混血,生意靠两国撑腰,日子自然过得像‘杂拌米线’,啥味道都有。”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留言讨论!

我是谭天道地,欢迎关注我。

来源:一起走遍世界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