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与河南大学:跨越世纪的学术渊源与精神传承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6 08:45 1

摘要:在河南大学龙子湖校区,那以砖石结构为主的建筑群落,宛如一部厚重的历史书卷,静静诉说着岁月的故事。它们以朴素淡雅的风格,传承着百年河大的建筑灵魂,重现着隽永流长的古典韵味。校区巧妙地保留了传统院落的景观元素,通过庭院的交错布局与水系的灵动流动,将自然之美展现得淋

冯友兰与河南大学:跨越世纪的学术渊源与精神传承

在河南大学龙子湖校区,那以砖石结构为主的建筑群落,宛如一部厚重的历史书卷,静静诉说着岁月的故事。它们以朴素淡雅的风格,传承着百年河大的建筑灵魂,重现着隽永流长的古典韵味。校区巧妙地保留了传统院落的景观元素,通过庭院的交错布局与水系的灵动流动,将自然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而在这片充满人文气息的校园中,两座核心建筑格外引人注目,那便是位于中轴线东侧的九章学堂和中轴线西侧的友兰学堂,每个学堂又分为ABC座。这两座学堂以河南大学知名校友赵九章、冯友兰的名字命名,成为了河南大学极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

当我们探寻为何以冯友兰的名字命名这一学校标志性建筑时,就不得不深入了解“冯氏三杰”与河南大学那深厚的历史渊源。河南唐河县祁仪镇的冯氏家族,向来以“书香门第”闻名遐迩。在冯氏后代子弟中,冯友兰、冯景兰、冯沅君(冯淑兰)三兄妹脱颖而出,声名远扬,被时人赞誉为“冯氏三杰”。他们三人皆与河南大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冯友兰的学术之旅始于1912年,那一年,他考入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河南大学的前身)中学班。这段求学经历,如同种子一般,在他心中埋下了日后参与母校建设的希望。1918年,他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怀着对母校的深厚情感,应母校之邀返回开封,在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教授国文和修身课程。他以自己的学识和热情,为母校的学子们传授知识,点亮智慧的明灯。

1923年,冯友兰从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后,面对北京、上海等地高校抛出的高薪橄榄枝,他毅然决然地选择践约回到河南,担任河南中州大学(河南大学前身)文科主任兼哲学系主任。这一选择,不仅体现了他对母校的深情眷恋,更彰显了他为家乡教育事业奉献的决心。

在担任中州大学文科主任期间,冯友兰提出了极具前瞻性的 “三合一” 办学理念。他主张大学应兼具本科教育、学术研究和出版功能,这一构想直接借鉴了哥伦比亚大学的现代教育模式。在当时的教育环境下,这一理念犹如一盏明灯,为河南大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他在任期间完成的三项重要改革,更是为河南大学的文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学科建设方面,他精心重组文史、哲学、英文三系,并增设教育系,形成了初具规模的文科体系。这一举措,使得河南大学的文科专业更加丰富和完善,为培养多元化的人才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在师资引进方面,他独具慧眼,聘请了郭绍虞(文学)、董作宾(考古)、汪敬熙(心理学)等一批知名学者。这些学者的到来,使得中州大学的文科师资力量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跻身全国前列。在学术实践方面,他担任文艺研究会名誉会长,亲自创办《文艺》刊物,并撰写发刊词。他积极推动本土学术研究与国际前沿接轨,为河南大学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

1944年,河南大学因日寇入侵被迫迁至南阳荆紫关办学。在艰难的流亡办学时期,冯友兰在奔母丧途中专程到访。他为师生们作了“中国哲学的特点”系列演讲,历时半月之久。当时,河南大学的师生们面临着恶劣的环境和巨大的压力,而冯友兰的演讲犹如一场及时雨,滋润着师生们的心灵。他在演讲中以 “哲学是民族文化的灵魂” 激励师生,强调 “文化不绝则民族不亡”。这一信念,成为了河南大学师生们在困境中坚持前行的重要精神支撑。

1948年,河南大学南迁苏州办学,冯友兰三次到苏州讲学。他的演讲主题涵盖 “美国现状与世界大势”“中国哲学的现代意义” 等。时任法学院院长方镇中回忆,冯友兰在拙政园的即兴论道,“将园林美学与哲学境界相贯通,令听者如沐春风”。他的讲学,不仅传播了知识,更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学术底蕴,感染着每一位听众。

1981年,他为《河南大学校史》题词 “中州文脉,薪火相传”。这一题词,既是对河南大学百年历史的高度概括,也是对河南大学未来发展的殷切期望。2020年,河南大学联合清华大学举办“纪念冯友兰诞辰125周年学术研讨会”,其铜像与 “友兰学堂” 在郑州龙子湖校区落成,成为了校园文化的地标。这一举措,不仅是对冯友兰先生的缅怀和纪念,更是对他为河南大学所做出贡献的高度肯定。

冯友兰对河南大学的贡献,不仅仅体现在制度建设方面,更在于他塑造了一种独特的学术品格。他在中州大学时期提出的 “做真学问,办像样大学” 理念,如同一种精神基因,被河南大学历任校长继承和发展。2023年,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设立 “冯友兰讲座”,将冯友兰的教育思想与现代学科建设相结合。清华大学国学院院长陈来说:“中州大学(河南大学)给冯友兰提供了实践现代大学理念的试验田,而清华时期的成就,则是他在河南教育理想的升华。”

冯友兰先生与河南大学的故事,犹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学术贡献、教育理念和精神品格,将永远激励着河南大学的师生们不断追求卓越,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来源:纪录河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