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7日上午8点,北京市门头沟区灵水村的村民们齐聚村口,喜迎他们村一年一度的秋粥节。《方圆》记者跟随门头沟区检察院的检察官以及许多慕名而来的游客一起见证了这一盛况。
8月7日上午8点,北京市门头沟区灵水村的村民们齐聚村口,喜迎他们村一年一度的秋粥节。《方圆》记者跟随门头沟区检察院的检察官以及许多慕名而来的游客一起见证了这一盛况。
2025年8月7日,第22届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灵水村秋粥节民俗活动举行,许多游客慕名而来。
开幕仪式上,原创情景剧《古韵灵水·立秋开粥》讲述灵水村秋粥节来源典故。
活动场地中设有各类摊位,其中就有门头沟区级非遗项目毛猴等。
文艺表演结束后,村口4口柴火灶大锅里的粥经过几轮沸腾、翻滚,发出阵阵甜香,大家纷纷来到大锅前排队,品尝“立秋后的第一碗粥”。
灵水村村民们早早就起床准备,为远道而来的游客熬秋粥。
文艺表演结束后,粥棚开粥,游客纷纷排队免费领取秋粥品尝。
据了解,门头沟区大山深处斋堂镇的灵水村又被称为“京西举人村”,明清时期曾出过22名举人和2名进士。这里不仅风景秀丽,更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相传,清康熙年间,斋堂镇两次受灾,灵水村举人刘懋恒父子捐出家中存粮,搭棚熬粥救济受灾百姓,挽救了近万人的生命。为纪念刘懋恒父子的善举,村民们将每年立秋定为“秋粥节”。此后,每年立秋这天,村民们便在古巷口架起大铁锅,里面放上大米、小米等12种原料煮出“举人粥”。
由大米、小米、江米、黄米、香米等12种食材熬制的秋粥芳香浓郁。
秋粥节当天,不少家长带孩子来灵水村品尝“举人粥”,当地一直流传“喝秋粥考名校”的说法。
喝一碗大锅熬的秋粥,传递“食百家粮、获百家福”的美好祈愿,已是灵水村延续300余年的传统。2005年11月,灵水村被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20年,“灵水村秋粥节”被列为门头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然而,这项民俗在传承中却遇到了困难。
2025年2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在全国开展“大运河沿线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公益诉讼监督活动”,就历史文化名村传统风貌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进行专项监督。门头沟区检察院在开展专项监督活动时发现,“灵水村秋粥节”自2022年举办“第21届秋粥文化节”后便因缺乏资金支持、传承不力等因素被迫停办,非遗项目面临失传风险。
发现这一情况后,门头沟区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部门检察官通过走访相关部门,查阅非遗名录、非遗代表性项目台账等资料,确认了应履行监管义务的责任主体。2025年6月30日,门头沟区检察院向相关部门制发了检察建议,督促其履行监管职责,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
北京市门头沟区检察院检察官来到秋粥节现场,向灵水村党支部书记了解秋粥节恢复举办情况。
最终,在多方努力下,相关部门申请到专项资金,灵水村“第22届秋粥文化节”得以顺利举办。“这不仅让秋粥的香气重新弥漫在古村之中,更重要的是保障了这一节庆类非遗项目的有效传承,让这份承载着历史记忆与传统美德的文化遗产得以延续下去。”此案的承办检察官刘帅告诉《方圆》记者。
在灵水村村史馆,北京市门头沟区检察院检察官走访、了解灵水村典故、历史。
在灵水村生活了62年的村民刘成海绘声绘色地向《方圆》记者讲述了他小时候过秋粥节的场景:“秋粥节前一晚,邻居大人们就开始砸核桃、劈柴火、刷大锅,为第二天的秋粥节做着准备工作。我们整个晚上都有串门、聊天、拜庙等民俗活动。立秋当天,天还没亮,全村主要街道早已支上大锅,放上食材准备煮粥。当一碗碗热气腾腾的粥捧出时,街坊四邻共喝秋粥,大家一起期盼秋收季节五谷丰登。”
《方圆》记者发现,现场有不少带孩子来喝粥的家长,一位女士告诉《方圆》记者:“今天特意带孩子来喝‘举人粥’也是为了能沾沾‘举人村’的福气,让孩子用功读书,争取考个名校!”
在灵水村中有多棵千年古树,其中有一棵柏抱桑榆。其中里侧一枝金代古柏粗干下部的杈中寄生出一株榆树,苍黛交映,情趣盎然。北京市门头沟区检察院检察官在现场查看古树保护情况。
这次秋粥节活动的成功举办,也为灵水村的文旅产业注入了强劲动力,带动全体村民增收,提升了灵水村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确保秋粥节实现活态传承,我们会同相关部门充分挖掘秋粥节背后的文化内涵,探索形成‘非遗+文创’‘非遗+旅游’‘非遗+教育’‘非遗+直播’等发展模式,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为秋粥节长期传承提供内生动力。”门头沟区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部门检察官表示,“今后我们将继续跟进辖区内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线索,让更多承载着历史记忆和传统美德的文化遗产得以传承。”
来源:方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