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乙巳年三月,七十多岁的肖老先生向媒体讲述了一场保险理赔纠纷,被网友们戏称为“跨世纪分红”。
本文内容素材来自大风新闻的公开报道。
乙巳年三月,七十多岁的肖老先生向媒体讲述了一场保险理赔纠纷,被网友们戏称为“跨世纪分红”。
肖老先生九年前在广场锻炼时,一个女保险推销员前来套磁。她舌绽金莲。将“爱与责任”编织成了温柔的罗网。
“这份保险就是给孙辈最好的礼物…”她将精心设计的营销话术化作温情攻势,“现在每年存1.2万,连续五年,总共才投资六万,既避免孩子挥霍又能建立成长基金…”
她那“18岁6万助学金、25岁6万婚嫁金”的承诺烙进了老人心里。
为了消除疑虑,她一再强调“有三个月冷静期,在这段时间里如果您觉得不合适,随时可以取消,一切资金都能返还…”
其实这些都是圈套。你有一百个理由取消,她有一千种方法不让你取消。
这份以爱为名的契约,却在九年后显露出冰冷面目。当肖老去支取孙女升学费用时,保险公司的回应犹如晴天霹雳:首笔返还需待被保险人年满六十岁,最终给付完竟要跨越至八十岁…
也就是说,肖老的孙女要等到下个世纪才能完整获取这笔保险利益。
更讽刺的是,按照这种规则,该产品年均收益率仅1.5%,竟低于同期银行定存基准利率。
这哪儿能叫分红?
肖老的维权之路更显荒诞。保险公司将责任推诿给早已离职的经办人,理赔客服不接受记者采访,声称要找它们的法律部门…
法律界人士指出,此类行为已涉嫌违反《保险法》第162条,但取证之难犹如雾里看花:推销话术的甜蜜承诺,终究不敌合同文本的冰冷现实。
当我们审视这份跨越世纪的保单,看到的不仅是某个家庭的财务困局。银保监会数据显示,2022年人身险销售误导投诉量同比上升37%,其中老年人占比超六成。这些精心设计的“温情陷阱”,正在吞噬无数家庭的血汗钱。
特别警示:本文刊发已获新闻源授权,任何阻挠正常传播行为均涉嫌侵害言论自由。本平台保留法律追诉权利。
文末思考:当保险不再承载风险保障的初心,当营销话术异化为欺诈工具,我们该如何重建金融契约的诚信基石?
期待您的真知灼见。
来源:周六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