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钧瓷探究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3-30 04:14 1

摘要:◦ 起源与发现:唐代钧瓷最早发现于20世纪50年代,因唐墓的发掘,一批窑变花注子、罐等器物进入人们视野。之后在河南郏县黄道窑、鲁山段店窑、禹州赵家窑等多处发现了花釉瓷器,即唐钧。在河南境内,乃至陕西、河北、山西均有其类似产品出土。

钧瓷从唐代到宋代再到现代,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

1. 唐代:

◦ 起源与发现:唐代钧瓷最早发现于20世纪50年代,因唐墓的发掘,一批窑变花注子、罐等器物进入人们视野。之后在河南郏县黄道窑、鲁山段店窑、禹州赵家窑等多处发现了花釉瓷器,即唐钧。在河南境内,乃至陕西、河北、山西均有其类似产品出土。

◦ 特点:

◦ 工艺:唐钧胎质呈土黄色,烧成温度为1250℃-1300℃,是一次烧成,不分素烧和釉烧。先在素坯上均匀施釉,再进行点斑、泼斑或抹斑等操作。足部多半无釉或半釉,防止釉体流动过大造成粘足。

◦ 釉色:以黑釉上泼斑、爆彩为显著特点,以黑白为主色调,黑中泛蓝,蓝中隐白,蓝白相间,釉体斑纹随着烧成温度高低有流动感,呈针尖状、丝缕状、流星状、雨点状等,变幻莫测。

◦ 造型:造型凝重简练、庄重丰满,多为器皿类,如碗、盆、盘、罐、坛、注子、瓶等。注子有大小多种形式,罐有无系、双系和四系三种,瓶有葫芦式和花口者,盘有三足者,但口径均较小。

2. 宋代:

◦ 快速发展:钧瓷在宋初已负盛名,宋代中期得到较快发展。北宋初年,神垕镇的钧瓷制作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准。

◦ 官窑建立:宋徽宗在位期间,宫廷选派职官,集中民窑优秀工匠,在阳翟地区(今禹州市)钧台附近设立官窑,烧造贡瓷。烧造过程严格按照宫廷需求设计烧制,并限制民间窑场生产钧瓷。

◦ 艺术特点:

◦ 器型:多以器皿类造型出现,如花盆、花托、瓶、盘、碗、洗、炉、尊等。

◦ 釉色:色彩丰富,主色调除天青、月白外,还有罕见的玫瑰紫、海棠红、玛瑙红、葱绿、豆青、天蓝等。这些釉色的出现改写了“青白瓷一统天下的历史”。

◦ 底款:底足有釉,圈足多麻酱色。部分瓷器除“奉华”“省符”宫殿名外,多刻有一到十的数码,数码与器物的尺寸密切相关,数码越小器型越大,数码越大器型越小。

3. 元代:

◦ 风格变化:钧瓷窑变艺术得以传播延续,打破了宋钧造型的限制,以一种粗犷、奔放、大气的风格称著于世。

◦ 产品变化:这一时期钧瓷开始走进千家万户,瓷器胎土较粗松,积釉肥厚,色暗而多棕眼,釉法堆积如蜡泪。生产得最多的是日用产品,无论生活用具还是祭器都做得敦厚拙实,线条刚劲有力,构图比较简单。

4. 明清时期:

◦ 风格影响:钧窑风格影响到南方,出现了各种仿钧的瓷种。

◦ 工艺特点:雍正年间,景德镇窑场所烧仿宋钧器物,称为新紫,主要以鲜红调为主,釉面光亮,工艺和釉色均仿得十分到位,但造型没有宋钧那么古朴。

5. 现代:

◦ 恢复与发展:20世纪三四十年代,由于一系列战乱,钧瓷业受到严重损害。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多年的恢复、研究和发展,钧瓷逐渐重新焕发生机。

◦ 工艺突破:20世纪70年代突破了“钧不盈尺”的传统工艺界限;1994年液化气梭式钧窑的试烧成功使钧瓷的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 创新与繁荣:近年来,禹州以钧瓷文化旅游试验区建设为契机,通过实施钧瓷品牌塑造、神垕古镇开发、钧瓷产业提升等,钧瓷生产厂家、从业人员数量显著提升,钧瓷生产在窑炉改造、釉色创新、艺术创作等方面实现了诸多突破,交流进一步扩大,产品质量也有了质的飞跃,朝着日用产品和艺术作品两个方向发展。

来源:老李唠文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