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创业之初就瞄准商业化的宇树科技,如今成了行业的‘价格屠夫’。真正的商业化从来不是只靠价格。摘要: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WRC)8月8日在京开幕,宇树科技携四足机器人Unitree A2和人形机器人Unitree R1惊艳亮相。Unitree R1曾以3.99万元起售价引发广泛关注。8月5日上新的Unitree A2凭借5米/秒的奔跑速度和轮足切换模式,
作者|资市分子
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WRC)8月8日在京开幕,宇树科技携四足机器人Unitree A2和人形机器人Unitree R1惊艳亮相。Unitree R1曾以3.99万元起售价引发广泛关注。8月5日上新的Unitree A2凭借5米/秒的奔跑速度和轮足切换模式,实现20公里超长续航---相当于绕足球场50圈。
在大会现场,宇树科技的两台人形机器人打起了擂台,拳拳到"铁",灵活闪避、迅猛出拳,引爆全场。
技术创新之外,宇树科技更以扎实的商业表现打破行业"烧钱"魔咒。 在全球机器人公司普遍"烧钱"的时代,这家来自中国的科技企业却交出了一份令人惊艳的成绩单:连续五年盈利,海外市场占有率超过70%。今年 6 月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透露,公司年度营收已达10亿元。日前,王兴兴带领这颗明日之星开启了上市辅导,奔赴资本市场。
光鲜的背后,挑战同样严峻:后来者紧跟其后,宇树科技能否守住成本优势?9.9万元的家用机器人谁会买单?高校采购的"示范订单"能持续多久?面对巨头的入局,宇树能否守住自己的地盘?这场机器人行业的竞赛,才刚刚进入最精彩的章节。
IPO背后:“不烧钱”的生存游戏
这家机器人新锐的上市进程正在快速推进。
最新数据显示,宇树科技已完成十轮融资,最新估值达到120亿元。控股股东王兴兴直接持股23.82%,通过合伙企业再控制10.94%,合计控股约34.76%。这意味着在上市前,他的身价就已突破40亿元大关。
上市时间表已经明确:5月底完成股份制改造;6月拿下近7亿元C轮融资;7月中旬正式启动上市辅导。业内人士预测,若进展顺利,今年10月就可正式提交上市申请,公司最快可在2026年登陆科创板。而多家投资机构已经给出300亿元的超高估值预期。
宇树科技持续增长的业绩,正在为其上市之路铺就红毯。今年6月在2025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王兴兴透露,宇树科技年度营收已经达到“十来亿元”。目前,宇树已实现连续五年稳健盈利。另有投资人披露,宇树科技2023年营收2亿元,净利润1000万元;2024年营收4亿元,净利润7000万元。
在全球机器人行业普遍亏损的背景下,宇树的持续盈利显得格外亮眼。头部人形机器人公司波士顿动力被现代收购前长期亏损,商业化转型后仍未公开盈利;特斯拉 Optimus 仍处原型阶段,短期内难盈利;作为“人形机器人第一股”,中国上市企业优必选(09880.HK)持续亏损,2020年至2024年累计亏损近50亿元。
宇树科技凭啥这么赚钱?
2014年,上海大学硕士在读的王兴兴带着成本仅3万元的开源四足机器人 XDog 亮相极客圈时,没人能想到这个性能逼近波士顿动力百万级早期机型的“技术玩具”,竟会孕育出一家改写行业规则的机器人新锐。“我分得清哪些科技好玩,哪些能商业化”,这句创业哲学不仅埋下了宇树科技的发展基因,更开启了一场机器人商业化革命。
2016年宇树科技正式成立,王兴兴的商业化嗅觉迅速转化为独特的战略定力。
其一,战略灵活。当行业还在争论 "机器人是否必须是人形" 时,这位创始人直接给出答案:"客户需要什么就做什么"。宇树的产品线由此呈现出极强的实用主义色彩:既有四足机器人 Go 系列,也有单臂协作机械臂,甚至为工厂定制无腿版躯干。这种灵活策略让宇树避开了大量“伪需求”陷阱,成立第二年便实现盈利,而同期多数机器人公司仍在靠融资续命。
其二,成本控制是王道。当波士顿动力 Spot 机器人造价高达50万元时,王兴兴喊出“做所有人都买得起的机器人”。他带领团队啃下核心部件自研硬骨头:自主开发的 M107 伺服电机成本仅为进口品牌的1/4,性能却不相上下;通过模块化设计,Go2 机器人95%的零件可与 Go1 通用,大幅降低产线切换成本。借助长三角电子产业集群红利,宇树将零部件采购成本压缩至美国同行的 60%。
其三,破圈营销引爆品牌势能。从2021年春晚机器狗群舞的惊艳首秀,到2023年杭州亚运会巡检机器人“智能避让观众”的暖心互动,宇树科技通过一系列高光时刻实现品牌认知的几何级增长。这种“科技+娱乐”的组合拳,不仅让宇树科技省去了数亿元的市场教育费用,更让机器人技术以最亲切的方式走进大众视野。
2021年,宇树推出 Go1 四足机器人,直接将行业价格从50万元以上拉至1.6万元。这一记漂亮的“价格屠刀”,不仅彻底改写了行业定价规则,更让宇树科技在竞争激烈的机器人市场成功杀出一条血路。
(宇数科技产品线)
从实验室走向真实世界,宇树科技的客户版图延伸到了何处?
海外市场成为宇树科技主要的营收来源。公开数据显示,2023年宇树机器狗全球销量市场份额接近70%,公司机器狗一半以上的销量销往国外。比如教育版机器狗在欧美2000余所高校实验室,市占率高达68%。
四足机器人的应用场景还在不断拓展。据外媒报道,宇树科技的四足机器人已经进入52个国家的水电站、炼油厂和考古现场。
于国内而言,科研机构成为宇树科技的核心客户群体。
硅基研究室数据显示,2021年4月至2025年3月的百余笔中标项目,覆盖高校、传媒、能源、医疗、消防、教育等多个领域,采购方既包括高校,也有央国企、政府单位。其中,近30所高校都曾向宇树采购相关产品。2025年3月,同济大学单笔采购10台 H1-2 人形机器人及配套设备,金额达825万元,刷新宇树单笔订单纪录。
在C端市场上,其机器人产品已构建起“线上官方商城+亚马逊平台+授权经销商”的三维销售网络,触及一般消费者。产品销往北美、欧洲与亚洲等市场。
然而,在冲击资本市场的关键阶段,宇树科技面临着三重考验:首先,现有商业模式能否持续演绎高增长故事?其次,公司核心竞争力是否足以支撑百亿市值预期?更重要的是,在群雄逐鹿的具身智能机器人赛道,这家技术新贵能否突破重围,实现从细分领域佼佼者到行业霸主的跃迁?
百机争鸣:人形机器人混战开启
智能时代的帷幕才刚掀起一角,国内竞争对手已形成合围之势,谁主沉浮,犹未可知。
与宇数科技同台竞技的有哪些新锐?
华为天才少年彭志辉(“稚晖君”)创办了智元机器人,优必选则是港股“人形机器人第一股”。在细分赛道上,达闼科技主打医疗、零售场景,傅利叶智能专攻医疗康复机器人。
新晋潜力企业中,星动纪元专注家庭服务机器人;它石智航背靠宁德时代供应链;乐聚机器人进入批量化生产的人形机器人;作为巨头,追觅科技则从从扫地机器人赛道跨界至人形机器人......
参赛选手们正加速融资步伐,积极备战行业竞赛。
一方面初创人形机器人选手不断刷新融资额。今年以来,机器人行业融资热潮涌动:银河通用完成宁德时代领投的11亿元融资,两年累计融资超24亿元;星动纪元获鼎晖 VGC 和海尔资本联合领投的近5亿元 A 轮融资;成立仅5个月的它石智航吸金约17亿元。
据统计,仅2025年前7个月,中国内地机器人行业的融资金额就已超过300亿元,发生了158起投融资事件。
另一方面,机器人公司争先恐后地登陆资本市场。7月8日,作为宇树科技的竞争对手,智元机器人收购科创板公司上纬新材(688585.SH)控制权,通过“抄近道”打通资本市场;节卡机器人仍在科创板问询阶段耐心等待。
港股也成为热门选择。上半年已有超10家机器人产业链公司披露赴港上市计划,斯坦德、镁伽科技、埃斯顿、石头科技、翼菲科技等数家企业密集递表港交所。
更为重要的是巨头们也蠢蠢欲动,争相下注潜力新秀,开始势力划分。华为牵手优必选科技(09880.HK);百度则与智元机器人联手……
(图片来源:新智动能)
商业巨擘们不满足于此,也开始亲自下场。小米、蔚来、小鹏、比亚迪等企业纷纷布局人形机器人赛道。
2024年底,蚂蚁集团成立“蚂蚁灵波科技”子公司,聚焦具身智能和机器人研发。广汽集团更是宣称公司第三代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GoMate,是行业首创可变轮足构型具身智能机器人,计划2025年实现自研零部件批量生产;2026年实现整机小批量生产,并逐步扩展至大规模量产......
国际巨头也不甘示弱。2025年7月,马斯克展示特斯拉Optimus人形机器人在餐厅服务的视频,标志其进入民生领域。特斯拉称,Optimus拟2025年登陆中国C端市场,2026年量产,目标5年内实现百万台年产能。
宇树科技也被众多大佬押注。美团、红杉、顺为等战略投资者为宇树科技带来“资本+场景+技术”的多维赋能。美团开放本地生活场景,顺为则促成宇树与小米的技术协同——既提升机器人交互能力,又优化了CyberOne成本结构。今年6月在新一轮融资中,腾讯、中国移动基金、蚂蚁集团最新注资7亿元,菜鸟与腾讯云的技术加持,或成其新增长引擎。
隐忧:场景突围战与技术博弈
兵临城下,作为宇数科技的核心竞争力,其核心产品优势及其成本优势正被一点点蚕食。
其一,当前,人形机器人厂商集体转向四足机器人赛道,复制宇树“保命符”模式。2025年3月,魔法原子推出四足导盲机器人;5月,众擎机器人发布首款四足机器人 JS01,智元机器人宣布 Q2 推出面向家庭 C 端的四足产品。
其二,机器人批量生产提速。当前B端依旧是机器人的主力消费市场,但公开数据显示,工业场景渗透率仍低于5%,供给激增下,价格战风险加剧。越疆机器人更是以19.9万元的价格将人形机器人推向家用场景。行业规划显示,今年1月,乐聚机器人已经成功交付了100台人形机器人,预计全年产量将达到1000至2000台;智元机器人称,将组建年产5000台的人形机器人产能......
于外,兵临城下,不可不战。于内,宇树科技还需回答下列几个问题:B端规模订单是否可持续?C端战线何时能创造第二增长极?技术壁垒究竟有多高?
订单是否具备持续性?宇树科技的订单更多是示范项目,还是规模化采购?从当前看,宇树科技的订单不少来自于高校,而高校采购多为教学或科研,采购行为又是否能持续?
宇树科技真正具备持续性的规模化采购体系或还有待完善,这为长期增长动能蒙上一层不确定性。
更值得警惕的是,对B端大客户的深度依赖正在构筑结构性风险——核心客户的议价能力提升或合作关系的波动,都可能引发经营性现金流的震荡。这种资金链的脆弱性或将造成财务亚健康状态:回款周期的延长制约研发投入强度,技术迭代的迟滞反过来削弱市场竞争力,最终导致企业在行业加速期面临增长失速的风险。
不过,2025年7月,智元机器人与宇树科技共同中标中国移动杭州公司的1.24亿元人形机器人采购订单。该订单是国内人形机器人领域迄今公开的最大单笔采购项目,其中,宇树科技中标4605 万元采购订单。这或许是一个好的开始。
宇树科技在C端能否创造奇迹?
宇树科技在C端市场破局面临两大矛盾,其商业化前景取决于技术实用性与消费需求的精准匹配。
一是产品定位的悖论,9.9万元的G1人形机器人虽比工业级便宜80%,但仍超普通家庭3个月可支配收入。
二是面临需求本质的拷问。不少购买者的行为出于“科技尝鲜”,猎奇心理过后,个人消费者又是否能支撑起稳定的消费力?有京东消费者感叹:警惕伪需求陷阱,人形机器人产品还是过于早期,割韭菜和支持国货之间还是要理性消费。
ToC的市场能在多大程度上创造第二增长曲线?
找到真正规模化、强需求、可持续的“杀手级”应用场景,避免沦为“技术玩具”,是宇树科技未来发展面临的核心考验。
作为宇树科技的核心立足点——其技术壁垒又是否足够高?
与同行相比,宇树科技的核心技术壁垒更多聚焦在硬件上,主要体现在自主研发能力和关键技术突破上,公司自主研发电机、减速器、控制器、激光雷达等核心零部件,这一实力使其在电驱动领域取得了革命性的进展。其自研的M107关节电机扭矩密度达230Nm/kg,远超波士顿动力 Atlas机器人的技术水平。与之相比,许多竞争对手仍依赖外购核心模块。
不过,当前同行竞相角逐至四足机器人,在硬件上的研发是否会赶超宇树科技?宇树科技这一先发优势能保持多久?这考验着宇树科技持续的研发实力。
与此同时,技术层面的“偏科”问题逐渐显现。技术纵深不足:在AI融合、精密控制等高端领域落后于头部玩家。应用场景略显单一化:过度依赖四足机器人,人形产品尚未证明竞争力。
宇树优势集中在四足机器人领域,运动算法经过超100万小时真实场景测试,但人形机器人领域积累较浅。对比智元远征 A1 的类人灵活性、傅利叶 GR-1 的医疗级力控技术,宇树 G1 在复杂任务处理上尚未完全验证。
AI 与具身智能融合不足是另一短板:宇树产品多依赖传统 SLAM 技术,而智元已与清华合作采用多模态大模型解析自然语言指令,星动纪元使用神经辐射场构建 3D 环境模型,定位精度提升40%。在机器学习数据量上,宇树依赖约10万台设备的自有数据,不及智元通过仿真平台生成的超1000万小时虚拟训练数据。
更需警惕的是,其潜在的供应链隐患——低成本策略可能限制技术天花板。
作为机器人赛道的巨头,Figure AI 创始人兼 CEO Brett Adcock 曾说,人形机器人远不止是一款新奇的智能设备,它将成为人工智能时代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其地位堪比开启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 iPhone。
而这一魔幻时代才刚刚拉开帷幕。
行业人士指出,当前,从整个产业链来看,具身智能的关键硬件,已从感知、控制、驱动、传动“老四大件”,迈向高端芯片、动力电池、高性能材料,连接器/标准器“新四大件”,以及感知头、灵巧手、机械臂、电子皮肤“新四大组件”。人形机器人的技术军备赛才刚刚开始,宇数科技在技术上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在机器人行业这个充满技术乌托邦的领域,王兴兴更像一位冷静的航海家,始终用商业化的罗盘校正航向。宇树科技的征途似在印证:真正改变世界的技术创新,不是实验室里的孤芳自赏,而是市场上实实在在的产品迭代。
宇树科技的未来,上市只是起点,这场融合了顶尖技术、巨量资本与宏大愿景的产业革命,才刚刚拉开序幕。资本的风口,必将依赖现实世界的价值创造才能兑现。
来源:资市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