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它派出双航母和B2轰炸机,轮番对小小的也门胡塞武装进行夜间空袭时,所有人都以为这不过是一场单方面的“屠杀”。
美国,全球军事霸主,拥有着顶尖的军事装备。
当它派出双航母和B2轰炸机,轮番对小小的也门胡塞武装进行夜间空袭时,所有人都以为这不过是一场单方面的“屠杀”。
可谁能想到,胡塞武装就像一颗坚韧的钉子,死死地顶在美国的枪口下,毫不屈服。
这场看似实力悬殊的较量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玄机呢?
最近,美国可没少在也门胡塞武装身上“下功夫”。
3月15日至17日,美军“杜鲁门”号航母战斗群出动F/A-18战斗机,连续对也门首都萨那、红海沿岸的荷台达等地发动47次空袭,投下至少113枚精确制导炸弹。
其中一次针对萨那居民区的空袭,直接导致53人死亡,包括5名儿童和2名妇女,另有98人受伤。
另一次针对扎马尔省军事据点的打击,摧毁了胡塞武装的弹药库,造成30名武装人员当场死亡。
然而,这些伤亡数据仅是冰山一角。胡塞武装控制的萨巴通讯社称,美军在72小时内发射了20余枚“战斧”巡航导弹,并动用MQ-9无人机对地下设施进行热成像打击。
但胡塞发言人叶海亚·萨雷亚强硬回应:“美军每炸毁一个据点,我们就能在山区重建三个。”
胡塞武装的生存密码,藏在也门错综复杂的山脉中。
他们利用地形优势,修建了绵延数百公里的地下工事网络。这些地道最深处达30米,配备通风系统、弹药储存点和医疗站,甚至能抵御钻地炸弹。
美军为摧毁这些地道付出了高昂代价。
3月23日,杜鲁门号航母出动EA-18G电子战飞机对荷台达国际机场附近的地道进行干扰,随后发射30枚单价140万美元的“战斧”导弹。
但据五角大楼内部评估,空袭仅能瘫痪约15%的地下设施,而胡塞武装在空袭后24小时内就能通过备用通道恢复运作。
更讽刺的是,美军为维持每日500万美元的侦察和打击成本,不得不临时抽调原计划部署西太平洋的“里根”号航母。
美国如此大动干戈地对付胡塞武装,实则醉翁之意不在酒。
3月16日,特朗普在社交媒体发文警告:“胡塞武装的每一枚导弹都是伊朗造的!”
这一表态直指美国的核心战略——通过打击胡塞,向伊朗展示“斩首能力”。
美军的B2轰炸机从密苏里州怀特曼空军基地起飞,经两次空中加油后突袭也门,全程避开伊朗防空雷达。
与此同时,双航母战斗群的200架舰载机可对伊朗沿海实施饱和打击。这种“跨洲际精准打击+区域压制”的组合拳,正是美国对伊朗“极限施压”的模板。
但伊朗外长阿拉格齐冷嘲:“美国连拖鞋军(胡塞)都打不赢,还想威胁波斯湾?”
伊朗的棋局早已布好。他们向胡塞武装提供了“圣城-2”巡航导弹和“沙希德-136”无人机,这些武器成本不足美军拦截弹的十分之一,却成功击中3艘美军舰艇。
例如,3月17日胡塞对“杜鲁门”号航母发射的12枚导弹中,有1枚突破“宙斯盾”系统,导致甲板起火。
更致命的是伊朗设计的“蜂群战术”。胡塞武装将20架无人机分成三波次突袭,诱使美军消耗96枚“标准-6”导弹(单价430万美元),而自身成本仅50万美元。
这种“低成本放血”让美军意识到:若与伊朗开战,每天需承受数十亿美元损失,且无法确保摧毁其地下核设施。
美国以为凭借双航母和B2就能碾压胡塞武装,却反被拖入“导弹换美元”的消耗战。
伊朗通过胡塞这张牌,既测试了美军的战术漏洞,又向中东盟友证明“美国霸权可撼动”。
如今,特朗普在佛罗里达高尔夫球场戴着“让美国再次伟大”的帽子观看空袭直播,而胡塞武装在萨那街头高举“也门永不屈服”的标语——这场较量没有赢家,只有更大的风暴正在酝酿。
来源:史地启示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