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灯河寄哀思:揭秘中元节的古今风情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6 07:39 2

摘要:每年农历七月十五,当夜幕降临,许多地方的人们会在水面上放置一盏盏荷花灯,任其随波漂荡。这些闪烁的灯光不仅为夜晚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更承载着生者对逝者的思念与祝福。

农历七月十五,夜幕低垂,河灯点点,这不是浪漫的七夕,而是蕴含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元节。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当夜幕降临,许多地方的人们会在水面上放置一盏盏荷花灯,任其随波漂荡。这些闪烁的灯光不仅为夜晚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更承载着生者对逝者的思念与祝福。

“中元节”,时间农历七月十五,别名“七月半”、“鬼节”、祭祖节、盂兰盆节、地官节等等,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并称为中国四大祭祖节日,其内涵远不止于祭祀。

中元节与正月十五上元节、十月十五下元节合称“三元节”,这一称谓源于道教的“三官”信仰。道教认为天官上元赐福、地官中元赦罪、水官下元解厄,七月十五正是神祇地官大帝的诞辰。

佛教则称此日为“盂兰盆节”,盂兰盆一词源于梵文“Ullam-bana”,“盂兰”意思是“倒悬”;“盆”的意思是“救器”。“盂兰盆”的意思是用来解救倒悬痛苦的器物,其背后源于佛典《盂兰盆经》中目连救母的故事,

衍生出来的意思是:用盆子装满百味五果,供养佛陀和僧侣,以拯救入地狱的苦难众生。相传最早于公元538年由梁武帝推行盂兰盆会。

宋代以后,盂兰盆会逐渐与中元节融合,民间也称为“鬼节”。

中元节还融合了上古时期的农作丰收秋尝祭祖习俗。古时人们对于农事的丰收,常常寄托于神灵的庇佑。

奉祀先祖在春夏秋冬皆有,但初秋的“秋尝”在其中十分重要。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人们举行向祖先亡灵献祭的仪式,把时令佳品先供神享,然后自己品尝这些劳动的果实,并祈祷来年的好收成。

根据《礼记·月令》的记载,先秦时代已有农作物丰收后祭祖的传统。

中元节习俗丰富多彩,最具特色的当属放河灯。人们用木、纸或荷叶制成荷花形状的灯,中间点上灯盏或蜡烛,有的还写上亡人名讳,放于水中任其漂流。

这一习俗寓意深远:民间认为,上元是人节,中元是鬼节;人为阳,鬼为阴;陆为阳,水为阴。因而上元在陆地张灯结彩,中元则在水里放灯,为亡魂照亮归路。

祭祖是中元节的核心活动。民间相信,祖先会在七月半返回家中探望子孙,所以需要祭祖。时值初秋农作物收获,人们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分享丰收的喜悦。祭祖也正好把丰收的喜悦和祖先分享。

中元节习俗呈现出明显的地域特色。晋北地区妇女在节前会制作各种花馍。根据家庭实有人数,给每个人捏一个大花馍。

送给小辈的花馍要捏成平型,称为面羊,取意羊羔吃奶双膝下跪,希望小辈不要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送给老辈的花馍要捏成人型,称为面人,意喻儿孙满堂,福寿双全;送给平辈的花馍则捏成鱼型,称为面鱼,寓意年年有余。

山东济南莱芜区,中元节习俗已有400余年的历史,自明代传承至今,未曾间断,依旧鲜活地保存在莱芜人的生活中,传承群体是生活在莱芜境内的家族组织。当地人称这一习俗为“七月十五请家堂”,主要内容包括“请家堂”“送家堂”“家庭聚餐”等活动。整个祭祖仪式可用“请”“供”“拜”“送”“聚”5个字概括。

中元节这天,全国很多地方都会选择吃鸭子。这是因为“鸭”“压”谐音,吃鸭子是为了压住鬼魂。

粤港澳地区风俗在七月十四过中元节,而非七月十五。每到七月十四日,主妇们便会提前忙碌起来,准备鸭子、猪肉、糕点以及元宝、香烛等祭品,每一件都蕴含着深厚的寓意,都是寄托着团圆与安宁的美好愿望。

他们将鸭子和点心摆上桌,不仅是为了祭祀祖先,更是为全家人提供了一个缅怀与团聚的念想。

中元节还有祭祀土地和庄稼的习俗。庄稼都是从土地上长出来的,所以在中元节这一天,人们在门前焚香,祈求稻谷丰收,被称为“布田”。并将供奉的食物撒进田地,用五色纸条缠在谷穗上,以避冰雹,传说这样可以避免冰雹袭击,获得秋季大丰收,一些地方同时还要到土地庙进行祭祀。

古人过中元节并非只有阴森恐怖的气氛,也有娱乐和庆祝的一面

唐代,中元节是官方节假,唐朝人会祭祖、礼佛、敬道等,唐朝官员则可以休假一到三天。

近代学者夏仁虎记载了中元节儿童持莲灯嬉戏的场景:“小队儿童巷口邀,红衣蜡泪夜风摇;莲灯似我新诗稿,明日凭扔乐此宵。” 民间爷有“莲花灯、莲花灯,今日点了明日扔”的童谣。

中元节在我们传统文化中是个相当重要的祭祖节、敬祖节,其核心文化内涵是“敬祖尽孝”和“慎终追远”。这一传统体现了中国人对逝去父母及亲人的孝敬与思念,是孝文化的重要体现。

随着时代发展,中元节的习俗也在不断演变。2010年5月,香港特区申报的“中元节(潮人盂兰胜会)”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随后,(广西桂林)资源河灯节、莱芜中元节习俗等也相继入选非遗名录。

现代人更加注重文明祭祀,网络祭祀逐渐流行,人们在网站上为逝去的亲友建立网络墓园,通过点击鼠标献花、上香、点烛。

许多人也开始用鲜花、电子香烛等替代传统的蜡烛、纸钱,既遵循了民俗,又保护了环境,减少了火灾隐患。

也有一些地方依旧保持了传统,如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重庆市丰都县等地仍举行相关主题的祭祖活动。

无论是烧袱纸送祝福,还是捧雏菊寄哀思,亦或是放河灯祭先人,都证明即便阴阳相隔,也隔不开亲人间的牵挂和思念。

中元节的文化内涵依然在现代社会焕发着生机。

来源:春入烧原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