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一剧烈波动与公司前一日发布的财报形成鲜明对比:2023年第四季度,Lululemon营收同比增长13%至36.1亿美元,净利润增长11.8%至7.48亿美元,均超市场预期。
来自:财研网授权,文/安妮
美东时间3月28日,加拿大高端运动品牌Lululemon股价单日暴跌14.2%,年初至今累计跌幅达23.36%,市值蒸发近四分之一。
这一剧烈波动与公司前一日发布的财报形成鲜明对比:2023年第四季度,Lululemon营收同比增长13%至36.1亿美元,净利润增长11.8%至7.48亿美元,均超市场预期。
资本市场更关注未来,Lululemon对2025年第一季度23.4亿至23.6亿美元的营收预期,以及全年111.5亿至113亿美元的营收指引,均低于分析师预测值。看似微小的数字差距,却暴露出品牌的高端增长神话正面临严峻挑战。
Lululemon的崛起曾被视为消费市场的经典案例。
一条标价千元的瑜伽裤被塑造成“中产女性身份标签”,其成功源于精准的人群定位和场景营销。品牌初期锁定年收入8万美元以上的都市女性,通过社交媒体投放穿搭、生活类KOL内容,将产品从健身场景延伸至日常时尚。
2024年,Lululemon在抖音、小红书的投放金额同比增长30%至3045万元,强化了“千元瑜伽裤等同于阶级通行证”的用户心智。
与此同时,中国市场的爆发式增长成为关键引擎。2023年第四季度,Lululemon在中国大陆的营收同比飙升46%,全年增长41%,品牌计划在2024年新增的40家门店中,超半数落子中国,甚至向二三线城市的“小镇贵妇”下沉。
然而,高价护城河下的隐患逐渐显现。
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加剧,消费者对通胀的焦虑导致非必需品支出收缩。Lululemon CEO坦言,美国客流量下滑与消费降级趋势相关,这一现象在中国市场更具深层含义。
当经济增速放缓,部分中产开始审视“面子消费”的必要性。
电商平台数据显示,2023年Lululemon瑜伽裤的二手转卖量同比增长67%,折射出用户“穿完即转手”的精打细算。
此外,品牌试图通过扩展男装和鞋类突破单一品类依赖,却陷入认知困境。尽管男装已贡献26%的营收,但70%的男性用户仍认为Lululemon是“女性品牌”;而售价2580元的男士羽绒服和高端鞋类,在耐克、昂跑等专业运动品牌的围剿下增长乏力。
外部环境的压力进一步挤压生存空间。
特朗普政府对中国商品加征的关税将于2024年生效,而Lululemon约65%的产品产自中国。
若将关税成本转嫁消费者,千元瑜伽裤的价格天花板将再度承压;若自行消化,则可能侵蚀本已下滑的利润率。
2023年,公司毛利率同比下降0.8%,叠加营销费用上涨,盈利空间持续收窄。与耐克等巨头相比,Lululemon的短板更加凸显。
耐克在中国通过篮球、跑步等多场景产品渗透全客群,并推出400至600元区间的瑜伽系列分流价格敏感用户;而Lululemon仍困于瑜伽细分赛道,且缺乏性价比选项。
尽管其在中国市场增速亮眼,但耐克同期在华16.7亿美元的营收规模仍高出Lululemon逾10亿美元,后者在全民消费市场的认知度和渠道覆盖上差距明显。
Lululemon的困境本质是高端消费泡沫的缩影。其成功建立在经济上行期消费者为符号支付溢价的基础上,但当市场转向保守,高价非必需品的抗风险能力首当其冲。
Lululemon的股价暴跌与增长失速,暴露出高端消费品牌在经济波动期的致命弱点——当消费者收紧钱包,千元瑜伽裤的“身份象征”故事不再奏效。
从耐克、安踏到Allbirds,同类品牌的转型经验为Lululemon指明了一条出路:打破单一品类依赖、重塑性价比叙事、构建不可替代的技术与情感壁垒,或是其穿越周期的关键。
首先,突破瑜伽裤的产品天花板势在必行。Lululemon长期依赖单一爆品,瑜伽裤贡献超四成营收,但男性用户仍普遍将其视为“女性品牌”,鞋类与羽绒服等新品在耐克、昂跑的夹击下增长乏力。
借鉴耐克以篮球、跑步等多场景产品覆盖全客群的策略,Lululemon需加速拓展专业运动线——例如开发具备心率监测功能的智能运动内衣,或与Under Armour争夺男性市场的高强度训练装备。
同时,可效仿安踏的“品牌矩阵”模式,推出定价300-600元的副线品牌,瞄准下沉市场。安踏通过主品牌攻占大众市场、FILA锁定中高端用户的组合,印证了“金字塔”策略的有效性。
对Lululemon而言,推出基础款子品牌或会员专属折扣线(如加拿大鹅的ReBIRD计划),既能避免主品牌调性稀释,又能触达价格敏感人群。
中国市场的本土化深耕是另一突破口。Lululemon在华过度依赖一线城市“中产女性”标签,在下沉市场被本土品牌鲸吞。
参考耐克推出“Nike By You”定制服务、星巴克以“啡快”门店渗透三四线城市的打法,Lululemon需绑定本土文化符号——例如与李宁联名推出汉服剪裁瑜伽裤,或借力抖音顶流刘畊宏打造“中国式健身”场景。
此外,可复制SHEIN的私域流量打法,在小程序上线“穿搭AI助手”,根据用户运动数据推荐产品,提升复购率。
技术叙事与情感联结的重塑同样关键。当消费者质疑“千元瑜伽裤是否值回票价”,Allbirds以甘蔗纤维环保材料建立差异、On昂跑凭缓震科技征服专业跑者的案例证明,技术背书比营销故事更具说服力。
Lululemon需将核心面料技术(如Nulu裸感)与运动表现数据绑定,发布第三方实验室报告证实其体温调节功效;同时发起“旧裤再生计划”,回收产品制作限量系列,效仿Patagonia的环保主张吸引Z世代。
在渠道端,可借鉴Peloton的“硬件+内容”闭环,升级数字化平台“Sweatlife”,集成付费课程、社群打卡与线下活动预约,从卖产品转向卖“科学运动解决方案”。
供应链与全球化布局的调整则是避险底线,特朗普关税政策冲击下,Lululemon约65%的中国产能将面临成本激增。
参考SHEIN以“小单快反”柔性供应链分散产能、ZARA在墨西哥与土耳其设厂贴近区域市场的经验,Lululemon需建立区域化供应链中心——中国基地服务亚洲,墨西哥工厂覆盖美洲,同时挖掘中东、印度等新兴市场。
数据显示,中东瑜伽消费年增34%,印度中产女性达1.5亿,复制其早期在北美的小众社群打法(如与当地瑜伽馆联名)或能打开新增量。
纵观消费市场,从加拿大鹅到Lululemon,高端泡沫的破裂揭示了一条铁律:经济上行期,消费者为符号买单;下行期,只为不可替代的价值付费。
若Lululemon能跳出“瑜伽裤神话”,转型为兼顾科技力、情感联结与场景渗透的运动生态品牌,或许能在寒冬中蛰伏待春。
毕竟,当一条裤子不再只是裤子,而是健康管理入口或社群身份徽章时,消费者手中的钱包便有了重新打开的理由。
来源:庄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