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刘彦哲,一个初入幼儿园的孩子,却展现出与其他孩子截然不同的适应能力。他每天开开心心地入园,从未哭闹过。他的妈妈究竟用了什么魔法,让孩子如此顺利地开启幼儿园生活呢?原来,入园前,妈妈经常带他到不同的幼儿园玩耍,让他提前熟悉幼儿园的环境;孩子在家不乖的时候,妈妈会
父母的生活态度,是孩子一生的底色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生活态度宛如一盏明灯,照亮孩子前行的道路,深刻影响着孩子的行为处事方式。这种影响,从孩子踏入幼儿园的那一刻起,便已悄然显现。
刘彦哲,一个初入幼儿园的孩子,却展现出与其他孩子截然不同的适应能力。他每天开开心心地入园,从未哭闹过。他的妈妈究竟用了什么魔法,让孩子如此顺利地开启幼儿园生活呢?原来,入园前,妈妈经常带他到不同的幼儿园玩耍,让他提前熟悉幼儿园的环境;孩子在家不乖的时候,妈妈会强调如果再不乖就不带他去幼儿园玩了,让孩子对幼儿园充满向往;孩子正式入园时,妈妈坚持每天只送到门口交给老师后就和孩子打招呼离开。妈妈通过这些巧妙的方式,让孩子对幼儿园爱不释手,将幼儿园变成了孩子心中的 “特权之地”,只有表现好才能获得进入的机会 。
这种 “特权” 策略,本质上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妈妈通过强化幼儿园的美好,让孩子将入园视为一种奖励,从而激发孩子主动配合的意愿。这与心理学中的 “皮格马利翁效应” 不谋而合,该效应指出,教师对学生的期待会影响学生的成绩和行为,同样,父母对孩子的期待和态度也会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刘彦哲的妈妈通过赋予幼儿园 “特权” 属性,成功地让孩子对入园产生了积极的态度,进而在行为上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
从刘彦哲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父母的态度对孩子行为的直接影响。妈妈的智慧在于,她巧妙地利用了孩子的心理,将原本陌生、可能会让孩子感到焦虑的幼儿园,变成了孩子渴望去的地方。这种积极的引导,为孩子在幼儿园的学习和生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让孩子在面对新环境时,能够充满信心和勇气。
再把目光转向家庭教育中常被提及的 “顺其自然” 理念,这一理念看似尊重孩子的天性,实则可能隐藏着巨大的风险。就像通用汽车的破产,表面上是金融危机的冲击,但深层次原因是多年来积累的各种问题,如战略决策失误、成本控制不力、产品结构不合理等 。这些问题在初期或许只是一些小瑕疵,但由于没有得到及时解决,最终导致了企业的覆灭。
在家庭教育中,“顺其自然” 常常被误解为对孩子的放任不管。当孩子出现一些小问题,比如不爱学习、脾气暴躁时,有些家长认为孩子长大后自然会好,于是选择了忽视。然而,这些小问题就像通用汽车的小瑕疵一样,如果不及时纠正,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会逐渐演变成大问题,影响孩子的未来发展。这种 “顺其自然” 的态度,实际上是父母对孩子教育责任的逃避,它剥夺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获得正确引导和纠正的机会。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些积极参与孩子教育、关注孩子每一个成长细节的父母,他们的孩子往往能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养成正确的行为处事方式。他们会在孩子遇到问题时,给予及时的帮助和指导,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这种积极的态度,就像为孩子的成长之路铺上了坚实的基石,让孩子在面对未来的挑战时,能够从容应对。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安全感构建、习惯养成和性格形成这三个方面,是父母态度影响孩子行为处事的核心机制。
安全感是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石,而父母的态度在孩子安全感构建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焦虑型父母的过度补偿行为,往往会引发孩子的分离焦虑。这类父母总是担心孩子受到伤害,对孩子过度保护,事无巨细地为孩子安排好一切 。当孩子面临与父母短暂分离,如进入幼儿园时,就会难以适应,因为他们习惯了父母时刻在身边的呵护,一旦失去这种依赖,就会感到极度不安。
在一项针对幼儿园新生分离焦虑的研究中发现,那些父母表现出过度焦虑和过度保护的孩子,分离焦虑症状更为严重。他们在入园初期,可能会出现长时间哭闹、拒绝参与活动、不愿意与其他小朋友交流等行为 。这是因为父母的焦虑情绪传递给了孩子,让孩子对分离产生了恐惧,他们担心自己离开父母后无法应对新环境中的各种问题。
与之相反,信任型父母采用 “有限承诺” 的方式,能够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他们相信孩子有能力逐渐适应新环境,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孩子支持和引导,同时也鼓励孩子自己去尝试和探索 。当孩子面临入园这样的分离情境时,他们会告诉孩子:“你可以的,妈妈相信你能在幼儿园里玩得很开心,妈妈下午就会来接你。” 这种明确而坚定的态度,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信任,从而增强了自信心,更愿意主动去适应新环境。长期在这种信任氛围中成长的孩子,独立性更强,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解决问题,在面对困难时也更有勇气和毅力。
孩子的习惯养成深受父母行为的影响,就像照镜子一样,父母的行为模式会被孩子模仿和复制,这就是习惯养成的镜像效应。运动家庭的 “远足教子法” 就是一个很好的成功案例。在这个家庭中,父母热爱运动,经常带着孩子一起远足 。他们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设计不同的远足路线,让孩子在有趣的活动中逐渐爱上运动。孩子看到父母积极参与运动,也会受到感染,从而养成运动的习惯。长期坚持运动不仅让孩子拥有了健康的体魄,还培养了他们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这种现象背后的原理可以用培根的 “习惯主宰人生” 理论来解释。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不自觉地模仿父母的行为习惯。如果父母拥有健康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热爱阅读、积极运动等,孩子也更容易养成这些好习惯;反之,如果父母存在不良习惯,如熬夜、沉迷电子产品、不爱运动等,孩子也很可能受到影响。 一项关于家庭环境与孩子学习习惯的研究表明,在父母重视学习、经常阅读的家庭中,孩子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家庭 。这说明父母的行为习惯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就像一面镜子,孩子通过模仿父母来塑造自己的行为模式。
孩子性格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父母的教育方式与孩子的气质类型之间的交互作用尤为关键,这就如同调色盘,不同的颜色混合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孩子的气质类型大致可分为困难型、迟缓型和易养型 。困难型孩子生活没有规律,对新刺激反应强烈且退缩,情绪不稳定;迟缓型孩子对新事物反应缓慢,适应能力较弱;易养型孩子生活规律,对新环境适应快,情绪积极。
以色列心理学家尼拉・凯弗提出的四种父母态度类型,进一步揭示了父母态度对孩子性格形成的影响 。狮子型父母追求优秀,对孩子设定高标准、严要求,这种过高的压力可能会让孩子产生焦虑和自卑情绪,在面对挑战时容易退缩。老鹰型父母属于控制型,他们注重秩序和规则,对孩子的行为过度干涉,这可能导致孩子形成强迫症般的秩序感,缺乏自主性和创造力 。变色龙型父母总是试图取悦孩子,对孩子的要求有求必应,这会让孩子学会压抑自己的真实需求,以迎合他人,从而缺乏自我认同感 。乌龟型父母追求安逸,对孩子的成长缺乏积极引导,容易导致孩子动力缺失,缺乏上进心和目标感。
了解这些父母态度类型和孩子气质类型的交互作用,有助于父母更好地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根据孩子的特点给予恰当的引导,从而帮助孩子塑造健康的性格。
情绪管理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项能力,它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和社交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在家庭中,父母可以通过一些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帮助孩子学会情绪管理。
“3 分钟冷静法” 是一种在家庭冲突中非常实用的情绪管理技巧。当亲子之间发生冲突时,双方的情绪往往处于高度激动的状态,此时,“3 分钟冷静法” 就可以发挥作用。父母可以先温柔但坚定地对孩子说:“宝贝,我们现在都有点激动,让我们先到冷静角坐 3 分钟,等心情平静了再好好说。” 然后,父母可以先示范,自己走到冷静角坐下,孩子看到父母的行为,也会逐渐平静下来。在这 3 分钟里,双方都可以深呼吸,放松身体,让情绪逐渐平复。3 分钟后,再进行沟通,此时双方都能更加理性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冲突也更容易得到解决。这种方法的关键在于,它为双方提供了一个情绪缓冲的时间和空间,避免了在情绪激动时说出或做出让自己后悔的话或事。
绘本阅读也是一种促进孩子情感认知的有效方式。许多绘本都以生动有趣的故事和形象可爱的角色,展现了各种不同的情绪,如《我的情绪小怪兽》《我变成一只喷火龙了》等。通过阅读这些绘本,孩子可以学会识别不同的情绪,并理解情绪产生的原因和应对方法。实证研究表明,经常阅读情绪绘本的孩子,在情感认知和情绪表达方面明显优于其他孩子。在阅读绘本时,父母可以引导孩子观察书中角色的表情、动作和语言,让孩子说一说角色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如果你是这个角色,你会怎么做 。通过这种互动,孩子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绘本内容,还能将绘本中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自己的情绪管理能力。
延迟满足是指一种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它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需要培养的重要品质之一,对于孩子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渐进式等待训练是培养孩子延迟满足能力的有效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从一些小事入手,比如用餐时,当孩子想吃某样食物时,父母可以让孩子先等待几分钟,告诉孩子:“我们要等大家都坐好,一起开始吃饭。” 刚开始,等待的时间可以较短,随着孩子的适应,逐渐延长等待时间。在玩具购买场景中,当孩子看到喜欢的玩具想要立刻购买时,父母可以说:“宝贝,这个玩具我们先记下来,等你这个月表现好,我们再把它买回家。” 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学会等待,明白只有通过努力和耐心才能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在这个过程中,父母要注意保持前后一致的态度,不能因为孩子的哭闹而轻易妥协,否则会让孩子认为哭闹是达到目的的有效手段,从而破坏延迟满足训练的效果。
奖励机制的设计也需要遵循一定的心理学原理。根据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当孩子的行为得到积极的反馈时,他们更有可能重复这种行为。因此,父母可以根据孩子延迟满足的表现给予相应的奖励。奖励可以是物质的,如孩子喜欢的玩具、书籍等,也可以是精神的,如表扬、拥抱、亲子游戏时间等 。在设置奖励时,要注意奖励的及时性和适度性。及时性是指当孩子完成等待任务后,要及时给予奖励,让孩子能够将自己的行为和奖励联系起来;适度性是指奖励不能过于丰厚或过于容易获得,否则会降低孩子对延迟满足的动力。例如,当孩子成功等待了 10 分钟后吃到了想吃的食物,父母可以立刻给予表扬:“宝贝,你今天能耐心等待,真的很棒!” 如果孩子等待了一周才得到心仪的玩具,父母可以在给予玩具的同时,和孩子一起玩这个玩具,增加亲子互动,让孩子感受到等待的价值。
抗挫力是孩子面对挫折和困难时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应对能力,它对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挫折,如考试失利、比赛失败、与朋友发生矛盾等,培养孩子的抗挫力,能够让他们在面对挫折时保持积极的心态,勇敢地克服困难。
“失败日记” 记录法是一种帮助孩子培养抗挫力的有效方法。当孩子遇到失败时,父母可以引导孩子记录下失败的经历,包括事情的经过、自己的感受、当时的想法以及从中学到的教训等 。例如,孩子在一次考试中成绩不理想,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坐下来,让孩子写下:“这次考试我考得不好,我很难过。我发现自己有很多知识点都没有掌握好,平时学习不够认真。我以后要更加努力,上课认真听讲,课后多做练习。” 通过记录失败,孩子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同时也能够将内心的负面情绪释放出来。在记录的过程中,父母要给予孩子充分的支持和鼓励,让孩子知道失败并不可怕,重要的是能够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下次做得更好。
运动竞技也是塑造孩子心理韧性的重要途径。在运动竞技中,孩子会面临各种挑战和困难,如比赛的压力、对手的强大、自身的疲劳等,通过克服这些困难,孩子的抗挫力能够得到有效锻炼。例如,孩子参加足球比赛,在比赛中可能会遇到比分落后、队友配合不佳等问题,此时,孩子需要调整自己的心态,积极应对这些问题。父母可以在孩子比赛前,鼓励孩子尽力而为,不要过于在意比赛结果;在比赛中,当孩子遇到困难时,为孩子加油助威,给予孩子精神上的支持;在比赛后,和孩子一起总结经验教训,让孩子明白在比赛中遇到的挫折都是成长的宝贵财富。通过长期参与运动竞技,孩子能够逐渐学会面对挫折时保持冷静,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自己的抗挫力。
“育儿即育己”,这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口号,更是一种深刻的哲学思考,它揭示了育儿过程中父母与孩子相互成长的本质。在育儿的道路上,父母就像一面镜子,孩子的行为反映出父母的态度和教育方式;同时,孩子也是父母成长的催化剂,促使父母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这体现了一种辩证的关系。父母在塑造孩子的同时,孩子也在塑造着父母。这种相互影响的过程,让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长,共同进步。例如,当父母努力培养孩子的耐心时,自己也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更加耐心地对待孩子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当父母引导孩子积极面对挫折时,自己也在不断强化面对挫折的勇气和能力 。
父母态度的转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通常可以分为认知觉醒、行为修正和代际传承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
认知觉醒是父母态度转变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在这个阶段,父母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模式和态度对孩子的影响,就像从沉睡中醒来,突然看到了自己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的种种问题。
这种觉醒可能源于一次与孩子的激烈冲突,可能是看到孩子在某些方面出现了不良行为,也可能是通过学习相关的教育知识而引发的思考。例如,一位总是对孩子发脾气的父亲,在看到孩子因为自己的脾气而变得胆小怯懦时,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意识到自己的情绪管理问题对孩子造成了伤害 。这种反思就是认知觉醒的开始,它让父母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模式并非无可挑剔,而是需要改变。
在认知觉醒之后,父母需要进行行为修正,建立新的互动机制,将认知转化为实际行动。这一阶段需要父母付出更多的努力和耐心,因为改变习惯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
父母可以从一些小事做起,逐渐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比如,之前总是对孩子唠叨的母亲,学会了倾听孩子的想法,给予孩子表达自己的机会;之前总是用打骂方式教育孩子的父亲,学会了用平和的语气与孩子沟通,尊重孩子的感受 。在这个过程中,父母还需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行为,根据孩子的反馈来优化新的互动机制。例如,当父母发现孩子对新的沟通方式有所接受时,可以进一步加强这种沟通,让孩子感受到更多的尊重和关爱;当孩子对某些改变不太适应时,父母则需要耐心地引导,帮助孩子逐渐适应新的互动方式。
代际传承是父母态度转变的最终目标,也是对孩子未来发展的深远影响。通过打破原生家庭的不良循环,父母可以为孩子创造一个全新的成长环境,让孩子摆脱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拥有更加健康和积极的人生。
原生家庭的影响往往是深远的,许多父母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受到了原生家庭的伤害,这些伤害可能会不自觉地传递给下一代。比如,一个在严厉家庭环境中长大的父母,可能会不自觉地对自己的孩子也采用同样严厉的教育方式,导致孩子也承受着同样的痛苦。而当父母意识到这一点,并努力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时,就有可能打破这种不良循环。他们可以将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缺失的爱和关怀给予孩子,让孩子在一个充满爱和理解的环境中成长。这样,孩子在未来组建自己的家庭时,也更有可能将这种积极的家庭氛围传承下去,形成一个良性的代际传承。
在孩子的成长旅程中,父母的角色举足轻重。正如《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中所阐述的情感沟通理论,亲子之间的情感交流是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石 。父母只有真正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才能给予他们恰当的引导和支持。
孩子就像一张白纸,父母的生活态度是画笔,在这张白纸上描绘出未来的轮廓。我们今天对待生活的样子,就是孩子明天的模样。让我们以积极的生活态度为笔,以爱和理解为墨,为孩子勾勒出一个充满希望和美好的未来,成为孩子生命中最温暖、最坚实的引路人。
来源:升学帮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