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郑成功 (1624年一1662年),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俨、大木,福建泉州南安人,祖籍河南固始,是明末清初的军事家、抗清名将,被封为延平郡王。
郑成功 (1624年一1662年),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俨、大木,福建泉州南安人,祖籍河南固始,是明末清初的军事家、抗清名将,被封为延平郡王。
收复台湾:1661年,郑成功率领两万五千多名将士,分乘数百艘战船,从金门出发,横渡台湾海峡,向台湾进军。经过数月激战,击败荷兰殖民者,于1662年2月迫使荷兰总督揆一签字投降,收复了被荷兰人侵占38年的台湾。
郑成功,原名郑森,福建省泉州府南安县人。他的父亲郑芝龙早年经商常去日本,和日本贵族田川氏的女儿结了婚。公元一六二四年七月十四日,郑成功出生在日本,七岁时从日本回到故乡。
郑成功从小喜文爱武。公元一六四四年明政权被推翻后,明朝官吏在南京拥立朱由崧 (song松)做皇帝这时,郑成功来到南京,入太学国子监读书。
当年,清军占领南京,朱由崧被俘,郑成功的叔父在福州拥立唐王朱韦键为帝,即隆武帝。郑成功的父亲和叔父都做了大官,郑成功也深得降武帝宠爱,赐姓朱,改名成功,封为御营中军都督,人称“国姓爷“。
清顺治三年八月,清兵长驱突入福州,朱韦键被俘身死。郑成功救应不及,率军南下。
郑芝龙见明朝大势已去,决计投清,郑成功苦苦相劝说:“儿只听说父亲应该教子尽忠,没听说教子投降敌人的!”后来,他就与降清的父亲分道扬镳(bio标)了。
郑成功在福建和广东交界的南澳岛树起义旗,修造船只,加紧练兵随后,又以金门、厦门为根据地,发展抗清武装力量。
此后十多年,郑成功率军和清军进行了无数次战斗,控制了浙江、福建、广东沿海许多岛屿。
公元一六五八年,逃难于西南的永历帝,晋封郑成功为延平郡王,希望郑成功进军江南。第二年,清顺治十六年五月,郑成功率十七万大军北上。
郑成功以另一抗清将领张煌言为先锋,分水陆两军,将南京团团围住。不足半月,占领四府三州二十四县,清廷大为震惊。
但是,由于兵力过于分散和轻敌,在南京城下,郑成功的兵营遭到清军偷袭,以致第二天交战时兵败,只好弃城而去。
郑成功见精锐已失,只好退守金门、厦门。这时,他决计驱逐荷兰侵略者,收复台湾,建立反清根据地。
早在公元一六二四年八、九月间,称霸海上的荷兰侵略者就霸占了我国领土台湾,在台湾筑堡垒城,控制航道,强迫台湾人民缴纳苛捐杂税。
郑成功调查水道地形,作好充分准备后于公元一六六一年农历三月二十三,在金门岛南的料罗湾“祭江兴师”率领大小战船三百五十艘,将士四万多人,在荷写疏于防守的鹿耳门登陆。
台湾总督揆(kui奎)一见郑军登陆,忙令将士阻挡,又遣最大的军舰“赫克托“号阻止郑军战船靠岸。郑成功调集六、七艘大型战船包围荷兰舰,开炮击沉了“赫克托”号。
郑成功继而直取军事重镇赤嵌城(今台南附近)。荷守将猫难实叮用大炮封锁道路,郑成功截断其军援、水源,使猫难实叮陷于绝境,举起了白旗。
郑成功接着部署军队进攻台湾城(今台南附近),传谕揆一出降。揆一依仗地势险要,兵强粮足,决心死守城堡,负隅顽抗。
郑成功一面围困台湾城,一面收复其他城池。每到一处,就惩办贪官污吏,实行军队屯田,团结高山族人民,共同抗击荷兰侵略者,深得当地人民拥护。
八个月后,公元一六六二年(康熙元年)一月二十五日,郑成功发出总攻击令。清晨,郑军二十八门大炮,对准台湾城,共发射两千五百发炮弹,随后,架起云梯,强行登城。
同时,海上数十艘小船,满载火药,顺着风势,冲入敌营,焚烧荷兰战船。
二月一日,在强大攻势下,荷兰总督揆一恭恭敬敬地在郑成功面前脱帽行礼,双手过顶送上了降书,从而结束了荷兰殖民者霸占台湾三十八年的历史。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不久,不幸病逝,终年三十九岁。清朝统治者赞扬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功绩,光绪初年,在台湾修建了“明延平郡王祠”。
粹
本篇连环画免责声明,仅为本人学习阅读欣赏及宣传连环画家,不为传播,禁止商业使用。编辑不易,如果觉得作品还不错,记得请您点赞或关注,这将会带给编者创作动力与更大信心!
来源:清泉石上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