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工薪族,怎样能有源源不断的“睡后收入”?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06 06:10 1

摘要:他的主业是设计,下班后还要接点私活,给公众号写写稿子,偶尔还帮人剪辑视频。

(码字不易,请勿搬运,全网维权!)

01

关于认知:你赚的不是钱,是辛苦费

有个朋友阿伟,人送外号“拼命三郎”。

他的主业是设计,下班后还要接点私活,给公众号写写稿子,偶尔还帮人剪辑视频。

他的时间分成几个小块,每一块都标好了价格。

但三年下来,他并没攒下多少钱,发际线倒是后退了不少。

因为他的每一份收入,都必须用自己的时间去“一换一”。

诚然,努力本身值得尊敬。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

我也没办法啊,不多干点,下个月银行卡都还不上。再说,年轻人不拼什么时候拼?

但是他没有理解,这种“计件式”的努力,效率很低。就像一个出租车司机,即便一天24小时不睡,能拉的客人也是有上限的。

说到底,用时间换钱是人性的本能,也是最容易陷入的思维定势。

因为人性的底层逻辑是,付出就有回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但这种线性的逻辑,恰恰锁死了财富增长的可能性。

或许我们都该先问问自己:

如果我明天就停下来,我的收入还能持续多久?想通这一点,比什么都重要。

02

关于方法:把你的能力,封装成产品

那普通人到底该怎么办?

答案可能就三个字:产品化。就是把你的一项技能、一份经验、或者一种认知,打磨成一个可以被重复销售、自动交付的“产品”。

我关注的一个博主静静,以前也是个苦哈哈的设计师。

和我们一样,会被甲方的各种奇葩要求搞得焦头烂额。

熬夜改稿那是家常便饭,一张图卖几百块,交付完了就跟她没关系了。

后来,她做了一个小小的改变。

她把自己最擅长的PPT制作技巧,细心地整理出来,设计了几十套精美的PPT模板。

然后把这些模板打包,上架到设计素材网站和电商平台上去卖。

一套模板卖29.9元,不算贵。但一个月能卖出上百份。

当她在睡觉、在旅游、在陪伴家人的时候,依然有源源不断的订单成交。

而这些收入都不需要她跟甲方反复拉扯,也不用熬夜改稿。

事实上,每个人身上都有可以被产品化的能力。

你会弹吉他,可以录一套入门课程;你擅长做饭,可以写一本电子食谱;你文笔好,可以做一个付费的写作社群。

哪怕你只是特别会整理资料,也可以把某个行业的信息整理成付费报告。

这个时代最神奇的地方在于,互联网给了每个人一个“加杠杆”的机会。

你的一次劳动,可以被无限次地复制、传播和销售。

就像一个歌手,如果去酒吧驻唱,唱一晚就赚一晚的钱。

但他如果把歌录成唱片,就可以卖给成千上万的人,在未来的几十年里持续获得版税。

人生真正的跨越,是从一次性售卖,到重复性盈利。

03

关于路径:别总想着从零到一,要去拥抱杠杆

很多人会说,道理我都懂,可我没本钱、没人脉、没技术,怎么开始?

没有完美的开局,只有一个普通人面对不确定时的犹豫。

我们的误区之一是:总以为做事需要“万事俱备”。时代不一样了,我们现在的时代,最大的公平就是工具的公平。你不需要自己建网站、搞服务器、做推广,有无数的平台可以让你“拎包入住”。

短视频平台,就是你免费的电视台;知识付费平台,就是你现成的出版社;社交媒体,就是你不需要租金的店铺。

前几天我妈还在念叨,说楼下王阿姨退休后,就爱在院子里捣鼓那些花花草草,什么月季、绣球、多肉,养得特别好。

最近她女儿教她拍短视频,就把这些养护技巧,什么施肥、浇水、剪枝的诀窍,拍成小视频发出去。

谁能想到,就这么个“老年活动”居然做起来了。现在她一边拍视频,一边顺带着卖点花肥、营养土,一个月赚的比我工资还高。

我妈说起来就有点酸,觉得人家运气好。

不难发现,很多时候我们缺的不是机会,而是把想法付诸行动的勇气。

人这一生,最难的是迈出第一步。

有想法就去尝试,哪怕做得很笨拙,也比原地空想要强一百倍。

做到三个学会:学会思考,学会封装,学会借助工具的力量。

正如股神巴菲特那句流传甚广的名言:

如果你没找到一个当你睡觉时还能挣钱的方法,你将一直工作到死。

能做到这一点的,只有你自己。

喜欢文章请点个赞、收藏或者转发,欢迎在评论中发表观点,多谢支持!

来源:聪明的梦想GHt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