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辅导作业后,亲子关系变得越来越差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3-30 19:11 1

摘要:可你一到九点,眼睛就开始冒火,眉头皱成了川字,声音越来越大,从“我再说一遍,你听懂了吗”到“我怎么生了你这么个玩意”,每个字都像炸弹一样砸下来。

晚上九点,许多人开始放松,刷剧、敷面膜,把一天的疲劳全都丢到一边。

可你一到九点,眼睛就开始冒火,眉头皱成了川字,声音越来越大,从“我再说一遍,你听懂了吗”到“我怎么生了你这么个玩意”,每个字都像炸弹一样砸下来。

那种崩溃感,简直就是现场直播。

好吧,你是不是觉得,这场景好像你家监控的回放?

说实话,曾经的我也是这样,晚上变成了“亲子关系坟场”的常态。我原本是个文艺女青年,充满了浪漫和诗意,结果一不小心变成了“作业陪读疯狂妈妈”。

我那时总觉得,陪孩子写作业是我的责任,然而却没想到,自己一点一点把亲子关系弄得越来越糟。

最扎心的是——你越管,孩子就越不行;你越吼,他越皮;你一不在,他居然开始变得独立了。

但是,我并不想做那种劝人“放下焦虑,做个佛系家长”的人,因为我就是那个从“亲自辅导、全程陪读、错一题就心碎”的地狱模式里,挣扎出来的幸存者。

今天,我就把这些“被辅导作业逼疯”的经验教训全都倒出来,让你少走些弯路,争取多活几年命。

坦白讲,辅导作业这件事儿,表面上你觉得自己在教,实际上孩子觉得你在扰民。

你一句解释,孩子脑袋就更晕了;你一提醒,他的思路直接跑偏。你以为自己是灯塔,指引他前行,他却觉得你是个激光炮,光打在眼里,疼得他根本看不清方向。

记得那次,儿子五年级做语文阅读题,题目是《草船借箭》。

我一看到题目,眼睛一亮,兴奋得像打了鸡血:“来,咱们分析一下曹操的心理,他当时……”我话还没说完,儿子突然放下笔,脸上一副要死不活的表情:“妈,你先让我自己歇一歇。”

我当时就愣住了,他继续说:“你一解释我就晕,一晕就乱,一乱就做错题,老师再批评我,我就彻底没救了。”

我都懵了。你以为自己在启发他的思维,结果他觉得你在乱入剧情。

你说“这题老师讲过啊”,他听成了“你怎么这么蠢”。你觉得你在提供知识便利,结果孩子看你简直像是个只会打骂责罚的鸡毛掸子。

有一次,数学题是分数除法,我拿出笔,准备讲讲我当年用的“通分大法好”。

孩子看了看我,低声问:“妈,你确定你没喝多?”我有点火了,咬着牙说:“我可是年级第一!”

他叹了口气,接着说:“你那年级是不是还在用算盘?”

后来老师在家长会上点名批评,说:“某些家长教孩子用的都是过时的方法,结果把孩子教晕了。”

我只得低头认错,心里默念:“你以为你在帮忙,实际上你在添乱。”

很多人不明白,“陪写作业”这件事,看似能拉近亲子关系,实际上玩得不好,它就是亲子关系的“灭火器”。

我有个闺蜜,曾经边炒菜边哭着对我说:“我昨天又吼孩子了。”

我没当回事,心里想,吼孩子很正常嘛。她继续说:“不是那种简单的吼,是连吼带拍桌子,最后语文书还扔进厕所了。”我沉默了三秒,问她:“你最后捞出来了吗?”

她哭着回答:“捞了,孩子不敢捡,说怕里面有‘火’。”

其实,很多家长并不知道,从“陪写作业”开始,他们的情绪地雷就自动启动了——耐心一页页消耗,自尊在一题题中瓦解。

每当孩子做错一题,心跳就加速,血压直飙。你以为在陪伴他,实际上却在做情绪内卷。

有一天,我突然想:今晚不查作业,看他会不会自觉。结果晚上八点,他居然自己坐到书桌前,说:“今天语文题有点难,我先试试,不行明天再问老师。”

当时,我差点眼泪掉下来。你看,当你不再用作业本像炸弹一样威胁他,孩子反而开始主动学会了独立。

亲子关系也是一样,放松一点,才有修复的空间。

你以为陪孩子写作业是在参与他的成长,其实大多数时候,只是你焦虑的出口。

我隔壁邻居老王,天天陪儿子写作业,连语文阅读都要“逐句朗读”。有一次,老师给他儿子的作文写评语:“内容清晰,但有明显成人修饰痕迹。”

老王炸了:“什么叫成人痕迹?我明明已经很收敛了!”老师看了他一眼,说:“那‘人生如逆旅’‘内心山河’是怎么回事?”

老王沉默了许久,回家反思了一下,才发现自己并不是在陪孩子成长,而是在输出自己的价值观。

有一次,孩子不会做一道数学题,我没说话。第二天早上,他居然早早起床,跑去问老师,还认真记了笔记。回来跟我说:“妈,我懂了,这题得反着想。”

我当时震惊了——孩子居然能自己找方法、寻答案!

你不教,他反而成长了;你一教,他开始依赖你——这不是育儿,这是职业替班。

那怎么办呢?很简单:你不是老师,你是父母。你该做的,是让孩子敢于犯错、敢于提问、敢于改正。

所以应该设个“作业边界”:

告诉孩子,“你可以来问我,但不要让我全程陪着你。”把书桌收拾好,情绪留在门外,告诉他:“我相信你能做好。”

别忘了,起跑线上的人满为患,根本跑不快。孩子的成长不在作业本上,而是在他学会独立的那一刻。

你放手了,他才有机会伸手;你后退了,他才能前进;你不再“辅导”,他才开始“思考”。

因此,不要再执着于每道题是否对了,开始关注他是不是学会了如何思考,如何问问题,如何面对困难。

只有当你愿意放下作业本,也愿意放下自己,你和孩子,才能在这场鸡飞狗跳的教育战中,成为彼此温暖的“避风港”。

真的,为了你好——别再陪孩子写作业了。你也值得拥有夜晚的宁静,和孩子真正的爱。

来源:教育思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