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华人爱国史的多维呈现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6 04:41 1

摘要:华侨华人作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重要纽带,其历史轨迹始终与中国近现代发展进程深度交织。长期以来,学界对华侨华人历史的研究多聚焦于单一事件或特定领域,缺乏对其历史贡献的系统性整合与多维度解读。作为“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和2019年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华

转自:团结报

□ 张晓杰

华侨华人作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重要纽带,其历史轨迹始终与中国近现代发展进程深度交织。长期以来,学界对华侨华人历史的研究多聚焦于单一事件或特定领域,缺乏对其历史贡献的系统性整合与多维度解读。作为“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和2019年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华侨华人与中国革命和建设》丛书(全六册),约309万字,全面系统地展现了近代以来华侨华人与中国革命和建设之间的紧密联系,极具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丛书包括六个分册:《华侨与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高潮》《华侨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华侨华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华侨华人与毛泽东、孙中山等政党领袖》《华侨华人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纪事》《华侨华人与中国革命和建设文献资料选编》,系统梳理了从鸦片战争至今180多年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华侨华人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关系的历史,内容体系跨越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四个时期,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组成部分,是百年中国共产党成长史、70多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和40多年改革开放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华侨华人爱国史不可或缺的内容。

叙事逻辑与内容分层

丛书以“历史进程+专题研究”为双轨叙事逻辑,形成兼具系统性与针对性的内容体系。从历史进程维度,《华侨与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高潮》《华侨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华侨华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三册,按时间顺序梳理华侨华人参与中国革命与建设的核心事件,清晰呈现其角色随时代演变的脉络;从专题研究维度,《华侨华人与毛泽东、孙中山等政党领袖》聚焦人物互动,《华侨华人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纪事》以编年体梳理关键节点,《华侨华人与中国革命和建设文献资料选编》则收录原始文献,三者从“人物—事件—文献”三重维度补充核心叙事,形成完整的研究闭环。

丛书的前四册是主体部分,后两册是配套部分。主体部分系统反映了180多年华侨华人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关系,及其与几代中共领袖和国民党民主派民主革命先驱的关系;配套部分是进一步支持佐证主体部分的大事纪要和相关文献资料汇编。《丛书》既是中国近现代史,又是华侨华人与祖(籍)国关系史的重要内容,编撰者很好地将两者有机结合为一体,体现了方法和内容的创新。

史料特色与学术支撑

丛书的史料价值集中体现为“广度覆盖”“深度挖掘”两大特征。在广度上,史料来源涵盖国家与地方双层面:国家层面包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的侨务政策档案、共产国际与中共早期交往文献;地方层面则收录四川省、重庆市档案馆的区域侨务记录,以及广东、福建等侨乡的民间史料,全面反映不同地域华侨华人的活动轨迹。在深度上,丛书注重“官方档案+民间记录”的互补:既有清政府、民国政府及新中国的侨务政策文件,也包含华侨华人的私人书信、企业账簿、社团章程等微观史料,如印尼华商林绍良的投资合同、陈嘉庚的募捐记录等,为研究提供了兼具宏观视野与微观细节的史料支撑。

丛书内容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具有特色的组成部分。就华侨华人历史而言,以往相关研究,大多研究洲别华侨华人史,如亚洲、美洲、欧洲、非洲和大洋洲华侨华人史;或者国别华侨华人史,如美国、俄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缅甸等国家华侨华人史等。各洲或各国华侨华人与祖(籍)国关系一般安排一章或一节,仅仅反映了一个局部或一个片段;其他还有反映华侨华人新老移民、文化教育、新媒体、海外华商等多方面专题研究,也只是零星涉及华侨华人与祖(籍)国的关系。从整体上反映近两个世纪华侨华人与祖(籍)国关系的研究成果很少。因此,丛书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套填补相关空白之作。

研究创新与体系完善

(一)研究视角的突破:从“单向贡献”到“双向互动”

以往研究多强调华侨华人对中国的“单向贡献”,而该丛书通过“中国—华侨—海外社会”三重互动视角,揭示了历史的双向影响。例如,书中认为,华侨华人在支持中国革命的同时,也将中国的民主思想、文化传统传播至海外,推动当地社会进步,如东南亚华侨将“互助合作”理念融入侨社组织,影响当地社区治理;同时,海外社会的多元文化也塑造了华侨华人的认知,如旅欧华侨将欧洲工人运动经验引入中国,推动国内工人运动发展。这种双向互动视角,构建了“跨国史”研究框架,为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二) 研究方法的融合: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分析路径

丛书综合运用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多学科方法,实现研究方法的创新。在历史学层面,通过编年体与纪事本末体结合,梳理华侨华人历史脉络;在社会学层面,运用“社会网络理论”分析华侨社团的组织结构与动员机制,如“南侨筹赈总会”的层级管理模式;在经济学层面,通过“投资回报率”“产业关联度”等指标,量化分析侨资对中国经济的拉动作用;在政治学层面,研究华侨华人与政党、政府的互动关系,如华侨代表参与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历史过程。多学科方法的融合,使华侨华人历史研究从“定性描述”转向“定量与定性结合”,提升了研究的科学性与深度。

(三) 研究体系的完善:构建“历史—现实—未来”的完整链条

丛书不仅梳理历史脉络,更通过“历史经验—现实启示—未来展望”的逻辑,完善华侨华人研究体系。在历史经验总结方面,丛书提炼出华侨华人“爱国情怀”“务实创新”“坚韧不拔”的精神特质,为当代侨务工作提供精神指引;在现实启示方面,通过分析侨资企业发展案例,为新时代吸引侨智侨资提供政策建议,如优化侨资企业税收优惠、搭建华侨创新创业平台;在未来展望方面,书中认为,随着全球化深入,华侨华人将在数字经济、绿色能源、跨境治理等领域发挥更大作用,需构建“线上+线下”的侨务服务体系,提升华侨华人的参与度。这种“历史—现实—未来”的链条式研究,使华侨华人历史研究兼具学术价值与应用价值。

历史镜鉴与现实指引

(一)凝聚侨心侨力,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丛书通过系统呈现华侨华人的历史贡献,强化了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民族认同感与凝聚力。在新时代,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丛书所弘扬的华侨爱国精神,能够激励海外侨胞参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如引导华侨华人科技人才回国创新创业,参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鼓励华侨企业投资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等国家战略,形成国内与海外联动发展格局。同时,丛书为侨务工作提供历史依据,如通过分析不同时期侨务政策的成效,优化新时代侨务政策,保障华侨华人合法权益,增强其对祖(籍)国的归属感。

(二)推动中外交流,搭建中外互动桥梁

华侨华人作为“中外桥梁”,其历史经验对当代中外交流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丛书揭示,华侨华人在文化交流中具有“接地气”“本土化”的优势,如海外华侨通过“民间外交”方式,增进当地民众对中国的理解,缓解“中国威胁论”等误解。新时代可借鉴这一经验,支持华侨华人开展“民间外交”,推动中外民间互动。

丛书立足史料史实,为华侨华人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等提供丰富资料和新的研究视角,进而增强民族凝聚力,激励全体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共同奋斗。华侨华人作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纽带,其历史事迹有助于世界更好地认识中国,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历程的了解。

(三)完善侨务政策,提升侨务工作科学化水平

丛书通过梳理不同历史时期侨务政策的演变,为新时代侨务政策制定提供历史镜鉴。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归侨安置政策”、改革开放后的“侨资引进政策”、新时代的“华侨权益保护政策”,其成效与不足均为当前政策优化提供参考。

基于丛书研究,新时代侨务工作需注重“精准化”与“国际化”。在精准化方面,针对不同地域、不同行业的华侨华人需求,制定差异化政策,如为华侨科技人才提供“绿色通道”,为华侨留学生提供就业支持;在国际化方面,推动侨务政策与国际规则对接,如建立华侨华人权益跨国保护机制,提升侨务工作的全球适配性。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