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在中华民族慎终追远、缅怀先人的传统节日——清明节即将来临之际,3月30日上午,一场庄严肃穆且满含深情的祭奠仪式,在枣庄市的滕州市柴胡店镇龙山头村的龙山——枣庄著名烈士王守银的殉难处隆重举行。这片土地,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在
鲁南视点枣庄3月30日讯:“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在中华民族慎终追远、缅怀先人的传统节日——清明节即将来临之际,3月30日上午,一场庄严肃穆且满含深情的祭奠仪式,在枣庄市的滕州市柴胡店镇龙山头村的龙山——枣庄著名烈士王守银的殉难处隆重举行。这片土地,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在春日暖阳的照耀下,熠熠生辉。社会各界代表怀着无比崇敬与深切追思,齐聚于此,共同缅怀先烈,传承红色基因,用实际行动续写着对革命先辈的敬仰与传承。
王守银烈士殉难处
枣庄市红色收藏委员会主席杨义平、枣庄市著名作家杨明亮、市中区政协文史专员兼鲁南抗战展览馆馆长葛龙飞、鲁南视点新媒体中心卢伟以及枣说枣报主编贺红梅纷纷到场。他们应烈士后人王琦的盛情邀约奔赴而来。大家脚步匆匆,却掩饰不住眼中的敬意。柴胡店镇相关部门领导也早早抵达现场,与众人一同,以庄重的仪式向先烈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烈士殉难之地,灌木围绕,它们像是忠诚的卫士,静静守护着英烈的英魂。王守银烈士之孙王琦与到场的各界人士,迈着沉稳而缓慢的步伐,缓缓走向英烈安息之处。那一束束鲜花娇艳却不失庄重,它们承载着无尽的哀思与敬仰,仿佛在诉说着后人对先烈的感恩与怀念。现场气氛凝重而庄严,众人神情肃穆,这一刻,时间仿佛静止,唯有对先烈的缅怀与感恩在空气中弥漫、升腾。
祭奠仪式结束后,鲁南抗战展览馆长葛龙飞投身到一项意义非凡的工作之中——为烈士碑制作拓片。拓片过程中,葛龙飞馆长操作严谨,每一个动作都饱含着对英烈的敬重。他的目光紧紧锁定在碑面,力求完整保留碑上的每一处镌刻痕迹,哪怕是最细微的一笔一划。完成后的拓片,将被永久收藏于鲁南抗战展览,成为传承英烈精神、铭记历史的珍贵资料。未来,无数参观者将透过这张拓片,触摸历史的温度,感受革命先辈们的英勇无畏与无私奉献。
活动当日,参与的媒体记者并未就此返程,而是怀着对历史的敬畏之心,来到龙山头村当年目睹王守银烈士殉难过程的老党支部书记伊登云老人家中。老人虽已95岁年逾古稀,但忆起当年英雄殉难的悲壮场景,依旧历历在目。他缓缓开口,声音略带沙哑却充满力量,生动还原了那段惊心动魄、饱含血泪的历史。大家围在老人身旁,认真聆听,不时记录,希望将这份珍贵的口述历史传递给更多人,让英烈的故事在岁月长河中永不褪色。
王守银烈士在烽火岁月里,为国家独立、人民解放奉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他的英勇事迹,是枣庄红色文化中熠熠生辉的篇章;他的崇高精神,更是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枣庄儿女奋勇前行。此次清明前夕的祭奠活动,不仅是对烈士的深情缅怀,更是一场生动且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它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在场每一个人的心灵,激励着大家传承红色基因,将先烈们的精神融入血液,在各自的岗位上拼搏奋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相信在未来,随着红色文化的广泛传播,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缅怀先烈、传承红色精神的行动中来。英烈精神也将在新时代的阳光雨露下,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引领我们在历史的征程中坚定前行,创造更加辉煌的明天。
王守银,原山东滕县张桥村人。1903年出生在农民家庭。1937年,日本侵华。王守银通过中共北方局派鲁南特委书记兼保卫局长宋子成的引荐,结识了中共北方局领导赖若愚。夏末,王守银带领自己的队伍,自筹一百多杆枪支,在今柴胡店东部的龙山、千山头揭竿而起,树起抗日救国大旗,积极投入抗日战争,1938年3月,滕县被日军侵占。王守银把队伍拉到山区,同日军打游击。1939年春,为了更好地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共鲁南特委领导丁一拜访了王守银,两人一见如故。王守银下定决心跟随共产党抗日救国。他的队伍被编为一一五师六八六团的一个连,王守银任连长。从此,王守银正式走上了革命道路。同年,经宋子成介绍,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7年,在解放战争最艰难时期,被国民党还乡团包围在滕州市柴胡店镇的龙山山洞里。敌人久攻不入,在洞口点燃了秫秸、辣椒、烟叶,将王守银活活烧死。
来源:鲁南视点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