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父亲收同为退伍军人的姑父为徒,他用半生守护了我的一生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3-30 18:55 1

摘要:1984年冬天,父亲赵明从部队炊事班退伍回乡。两年后,父亲收下同为退伍军人的王志刚为徒,传授他厨艺,还撮合他和姑姑组建了家庭。这份情谊在多年后,化作了庇护我一生的坚实臂膀。

1984年冬天,父亲赵明从部队炊事班退伍回乡。两年后,父亲收下同为退伍军人的王志刚为徒,传授他厨艺,还撮合他和姑姑组建了家庭。这份情谊在多年后,化作了庇护我一生的坚实臂膀。

我叫赵小军,1986年出生在川东嘉陵江边。我的父亲名叫赵明,1979年冬天他应征入伍,被分配到了炊事班。

父亲对这行没有太大兴趣,他高小毕业后,就被爷爷强迫拜了个乡村厨师学艺,但内心深处很抵触。没想到到了部队后,领导见他有这方面经验,就直接安排他当了炊事兵。

这下想不干都不行,他只好硬着头皮在炊事班干。万事都是开头难,渐渐地,父亲也习惯了这种生活,反而厨艺有了很大的进步,屡次得到上级的表扬和奖励。

1984年底,因为变动,大部分人员都要被裁撤。父亲本可以换个部队继续服役,但他考虑到自己学历太低,转志愿兵不易,最后选择在当年退伍回乡。

当年春节,在别人的介绍下,父亲便和母亲结了婚。1986年2月份,我来到了这个人世间。

也是在这一年,父亲在国道边摆了个炒菜摊,开始了卖饮食的营生。同年年底,父亲收下了徒弟王志刚。

王志刚也是一名退伍军人,他1982年入伍,因为1985年大裁军,也没有得到超期服役的机会,只当了三年义务兵就退伍了。

他们两人的结识也很凑巧。

那天,父亲在路边摆摊,遇到了三个混混故意找茬,想要讹钱。

父亲深知这些混混的秉性,要是这一回怂了,后面就会有无穷无尽的麻烦,哪怕打一场,也得要顶回去。

路过的王志刚看不过眼,在旁边帮了一把,两个当过兵的,打跑了三个混混。

他们两人一见如故,一问彼此都当过兵,这下更加感到亲近了。

王志刚比父亲小了四岁,此时还不满22岁。他的命也比较苦,他父亲是大巴山深处的山民,到这边来当了上门女婿。

按照老家的习俗,上门的没什么家庭地位,王志刚从小很受歧视。后来他的父亲病故,母亲又重新招了一个,这下他的处境更加尴尬了。

但王志刚是个很有志气的人,当时费尽心思去当兵,也是想争口气。在部队他的表现很好,但很可惜遇到了大裁军,只能遗憾退伍。

退伍后的他,也被分出来单过,守着一亩多薄田,日子过得苦哈哈的。按这种情况,他想要娶媳妇也是千难万难。

父亲很同情王志刚的遭遇,也想着以后遇到混混骚扰的事肯定不会少,于是就邀请王志刚跟他一起干。

就这样王志刚拜了父亲为师,做一些日常活计之外,父亲还教他厨艺,以后也能有个安身立命的手艺。

时间一长,父亲发现王志刚不但为人正直,而且踏实、勤恳,于是就动了心思,想撮合小姑和他在一起。

父亲这一辈共有六个兄弟姐妹,其中三男三女,父亲是男丁中的老二。

爷爷奶奶重男轻女,对三个姑姑态度都一般,给大姑、二姑说的婆家都不太好。

正是因为这样,大姑和二姑对老两口也有些怨恨,这些年一直若即若离,维持着面子上的走动。

父亲当时年纪小,后来当兵了不在家,对这些事也无能为力。如今,他不想小姑再被随意摆布,于是就想自己出头,帮小姑找个好对象。

王志刚家世不好,但他人很不错。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他和孤身一人也没什么区别,小姑嫁过来,上面没有公公婆婆,其实还挺好。

但爷爷奶奶却不愿意,他们觉得王志刚就一间破房子,要人没人,要钱没钱,不是良配。

父亲偷偷去问小姑的意见。小姑到摊子上来帮过几次手,对王志刚印象也不错。她不想再蹈大姑、二姑婚姻不幸的覆辙,点头答应了。

王志刚也是同样的意思,一切听父亲的安排。

最后,父亲借了一百多块钱给他,加上他的积蓄,凑了两百块钱当彩礼,他和小姑走到了一起,他也成了我的小姑父。

跟在父亲身边,小姑父学了三年,已经将父亲的本事学了个七七八八,已经完全能独当一面了。他在父亲这里也是兢兢业业,从不偷懒,小摊子也有了固定门面,成了小饭馆。

因为实惠,从不宰客,父亲的饭馆生意很兴隆,家里的日子也越过越好。

1991年,在父亲借了一笔钱给小姑父,给他当启动资金,资助他在老火车站附近开了一家饭馆,专门做家常菜和快餐。

此时表妹已经三岁多了,小姑也能腾出手了,他们的夫妻店办得也是有声有色。

父亲对自己的眼光也颇为自得,常常在我和母亲面前显摆,说自己做了一手好媒。

时光如水,如果没有变动的话,我们都会有美好的未来。

但生活就是如此的不可捉摸,你永远也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到底哪个先来。

1996年春节前,父母去给外公外婆送年货。回来时,父亲骑着摩托车为了躲避一个窜出来的小孩,发生了意外,两人都不幸身亡。

办完后事之后,关于我的抚养问题以及后续的财产,发生了一出出闹剧,让小小年纪的我,也深深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与世态炎凉。

在爷爷的安排下,大伯接手了我,同时家里的砖瓦房,以及国道边的饭馆也归了大伯家。

小姑和小姑父想要将饭馆接过来,代我经营。一方面这是父亲多年的心血,另一方面也是想给我留下傍身。万一我以后上学不成,还可以子承父业,也算告慰父母的在天之灵。

但爷爷和大伯不同意,他们坚称:小姑父就是个外人,目的不纯,这些产业都必须留在赵家才行。

和小姑父预想的一样,大伯和大妈根本就没那个能力经营饭馆,原本在父亲手里生意兴隆的生意,他们干了半年,就门可罗雀。

中途他们也请过人,调整过菜价,换过花样,但终究不是那块料,最终难以为继,转给了别人。

可能是嫌丢脸,哪怕是转让,他们也没找小姑和小姑父接手。

后来,小姑父每每说起此事,依然很气愤。

在大伯大妈将饭馆干黄之后,回了乡下种田。这时候,他们也开始看我不顺眼了。特别是大妈,常常给我脸色看,说话阴阳怪气,指桑骂槐。

小姑自然不甘示弱,每次回娘家时,都和大妈针锋相对,争得不可开交。但也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连她给我带的零食,都会被堂哥抢走。

1998年,我小学毕业,他们竟然不想让我上初中了,想让我在家里待几年,然后就出去打工。

我偷偷坐车去了市里的火车站,在那边的饭馆内找到了小姑和小姑父。

小姑听了我的哭诉,立马火冒三丈,生意也不做了,和小姑父带着我回了老家。

这次的事闹得很大,小姑大骂爷爷“老糊涂”,义无反顾地带走了我,至此和老家人决裂,再也不来往。

从那天起,我就住在了小姑那边。他们拿我当成自己的孩子,姑父费了好大的劲,才让我在市里花高价上了学。

因为家庭变故,我的性格比较阴郁倔强,也不爱说话。换了新的环境,一开始也有些不适应,在学校也没交到朋友。

为了改变我的性格,让我尽快适应新环境,小姑和小姑父可谓是煞费苦心。

每天店里的活很忙,连表妹都时不时要帮手,但他们从未叫过我。

初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我考了全校第二名,小姑和小姑父特别高兴。他们特地闭店一天,带着我去了后山,给父母烧纸。

看着小姑在坟前喃喃自语,小姑父拿出一瓶白酒,倒在了坟头,激动地跟父亲说着什么。

那一刻,我释怀了。父母是走了,但如今我又有了真正关心爱护我的人。

我不再沉迷于过去的悲秋伤春,性格也变得开朗了许多。

除了学习之外,一有空闲,我就在店里帮忙。不管是招呼客人,还是在后厨洗碗切菜,我都干得津津有味。

我和表妹的关系也越来越好,和亲兄妹无异。

就这样一晃六年过去,2004年我参加高考,因为估分失误,志愿填报的不好,没有被心仪的大学录取。

我有些失落,觉得对不起小姑和小姑父,也对不起父母的在天之灵。

小姑父却不以为意,他安慰我,不要因为一时的失败而气馁。这么多年,他的心得体会就是:人生就是不停地攀登,只要一直努力,总能够到达终点。

我鼓起勇气,继续复读了一年,终于在第二年考入了电子科技大学。

毕业后,我在成都找了一份工作,总算能够自立了。但那时候,成都的房价已经开始飙升,虽然我的收入还行,但想要买房结婚还是够呛。

还得是靠小姑父,他早就一直准备着,在2013年,帮我付了首付,在成都买下了一套房子。

2014年春节,我结婚时,让小姑和小姑父坐“父母”位。一开始他们都推辞,在我的坚持下,最终他们才答应下来。

2018年,老家的老火车站拆迁改造,小姑父干了二十多年的饭馆也开不下去了。我劝他干脆养老得了,但他却说自己还不满六十,天天待着闲不住。

他在老家干起了“流动酒席”生意,每天骑着三轮车到处跑,给村里过红白事的人家做席面,忙碌且充实。

但常年与油烟接触,他的肺也出了问题。2022年,小姑父肺部得了肿瘤。我坚持接他到成都来治疗,好在经过手术,恢复得还算不错。

这件事后,我也不放心他和小姑两人在老家生活,强令他们到成都来养老。

今年过年,表妹和表妹夫都来了成都过年,两家人欢聚一堂。

小姑父拉着我的手,动情地说:“小军,这些年来,我时常梦见你父亲。他既是我的师父,也是我的兄长。梦里他总是笑着,好像很满意我对你的照顾。其实,收养你不仅是报恩,也是我和你姑姑的福气。没有你,我们的生活会少了很多欢乐。”

听着这番话,我眼眶湿润。这么多年来,他们给了我无尽的爱与支持,从不求回报。

如今,我能够照顾他们的晚年,内心充满了踏实与幸福。

人生路上,我们或许会遭遇坎坷与不幸,但只要心中存有感恩与善良,就能在黑暗中找到前行的力量。

父亲帮助小姑父的那一刻,或许没想到这份恩情会在多年后庇护自己的孩子;小姑父和小姑收养我时,也没想过会收获如此多的欢乐与满足。

这就是生活的奇妙之处,一个善举可能会在不经意间改变多人的命运,一份恩情可能会跨越时空影响几代人的人生。

素材来源于赵小军(化名)口述,老刘编撰成文。图来源于网络侵权删联。

来源:老刘的回忆录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