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言:按照世界贸易组织(WTO)、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ISAAA)和海关总署的统计,目前全球有228个国家和地区批准进口或者种植转基因作物。每一个国家的情况,我都打算写一篇科普文章,介绍其应用。228个国家和地区,就是228篇文章。这篇文章是第十六篇
前言:按照世界贸易组织(WTO)、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ISAAA)和海关总署的统计,目前全球有228个国家和地区批准进口或者种植转基因作物。每一个国家的情况,我都打算写一篇科普文章,介绍其应用。228个国家和地区,就是228篇文章。这篇文章是第十六篇。所有文章负法律责任。
菲律宾是东南亚地区重要的农产品进口国,在转基因产品方面,主要依赖进口转基因玉米和大豆。根据菲律宾统计局(PSA)以及美国农业部(USDA)的贸易数据,近年来菲律宾每年进口转基因玉米约300 - 350万吨。其中,美国是主要供应国,约占进口总量的60%,其余部分来自巴西和阿根廷等国 。这些转基因玉米广泛应用于饲料加工行业,为菲律宾蓬勃发展的畜牧业提供了关键的能量和蛋白质来源。
在转基因大豆进口上,菲律宾每年的进口量约为150 - 200万吨。转基因大豆主要用于生产食用油以及作为饲料原料,满足国内食品加工和畜牧养殖的双重需求。菲律宾国内对肉类、乳制品以及豆制品的需求持续攀升,推动了转基因大豆和玉米进口量的稳定增长。
菲律宾在转基因作物种植领域处于东南亚前列。转基因玉米是其主要种植的转基因作物,种植范围广泛。根据菲律宾农业部数据,2024年转基因玉米种植面积达120万公顷,约占全国玉米种植总面积的70%。棉兰老岛、吕宋岛等主要农业产区广泛种植转基因抗虫玉米和耐除草剂玉米品种。
转基因玉米的种植极大地改变了菲律宾玉米产业格局。抗虫玉米有效抵御了玉米螟等害虫侵害,减少农药使用量约40% - 50%,同时平均亩产量较传统玉米提高了20% - 25%。此外,菲律宾也有一些转基因茄子的种植项目,目前面积约为10000公顷,主要用于科研试验和小范围推广,旨在评估其在当地农业生态中的适应性和效益。
菲律宾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在转基因技术研究方面表现活跃。菲律宾大学洛斯巴尼奥斯分校(UPLB)作为国内顶尖农业科研院校,在作物基因编辑、功能基因挖掘等方面成果丰硕。该校的植物育种与生物技术研究所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成功培育出富含铁元素和维生素A的转基因水稻品种。在实验室和田间试验中,这种转基因水稻展现出良好的营养强化特性,有望改善菲律宾部分地区因营养不良导致的健康问题。
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虽为国际组织,但位于菲律宾,其在转基因水稻研究领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IRRI的科研团队致力于培育抗多种病虫害、适应气候变化的转基因水稻品种。通过将多种抗性基因整合,培育出的转基因水稻对稻瘟病、白叶枯病等主要病害具有显著抗性,在高温、干旱等极端气候条件下,产量稳定性较传统品种提高了30%以上。
目前,菲律宾转基因作物出口规模相对较小。由于国内对转基因玉米等作物的需求旺盛,用于出口的转基因作物数量有限。根据菲律宾海关数据,2024年菲律宾出口转基因玉米约10万吨,主要出口至周边东南亚国家,如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用于满足其部分饲料加工需求。其他转基因作物因种植规模和商业化程度限制,暂未形成显著的出口量。
菲律宾的海景
菲律宾大学洛斯巴尼奥斯分校(UPLB):2023年发布的《转基因技术在菲律宾农业转型中的关键作用》报告指出,转基因技术是解决菲律宾农业面临的产量瓶颈、病虫害威胁以及气候变化挑战的核心手段。通过对多年田间试验数据的分析,证实转基因作物在提高产量、降低生产成本和增强环境适应性方面的显著优势,为政府制定农业科技政策提供了有力依据。
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多篇论文,阐述转基因水稻在保障全球粮食安全方面的重要性。以其研发的转基因抗逆水稻为例,详细数据表明在不同生态区域的试验种植中,该品种水稻在应对洪涝、干旱等灾害时表现出卓越的适应性,产量稳定性远超传统水稻品种,有力论证了转基因技术在应对全球粮食危机中的关键作用。
德拉萨大学:在2024年举办的“菲律宾农业科技未来”研讨会上,德拉萨大学的科研团队发布声明支持转基因技术广泛应用。声明强调,经过严格科学评估的转基因作物,在食品安全和环境安全方面与传统作物无异,同时能为菲律宾农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菲律宾农业部部长威廉·达尔(William Dar):在全国农业发展会议上明确表示,转基因技术是菲律宾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政府将持续加大对转基因技术研发和推广的支持力度,鼓励农民积极采用转基因作物种植技术,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菲律宾著名农业专家何塞·里扎尔·德拉·克鲁兹(Jose Rizal de la Cruz):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多次强调,转基因技术是农业领域的重大科技创新,能够有效解决菲律宾农业面临的诸多难题。例如,转基因抗虫作物能显著减少农药使用,保护生态环境,同时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增加农民收入。
埃米利奥·帕斯特拉纳(Emilio A. Pascullo):作为菲律宾种子行业协会的负责人,他强调转基因作物种子对于提升菲律宾农业生产力至关重要。指出转基因种子带来的高产量、抗病虫害特性,能切实帮助农民增加收入,推动菲律宾农业走向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在多个行业交流场合呼吁合理推广转基因作物。
莱昂诺尔·布里奥内斯(Leonor Magtolis Briones):虽主要活跃于教育领域,但从粮食安全与国家发展战略层面出发,她公开表示转基因技术作为现代生物科技的重要成果,在菲律宾应对人口增长带来的粮食挑战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倡导在科学监管下推进相关研究与应用。
菲律宾农业科学家罗兰多·德古兹曼(Rolando V. De Guzman):通过长期研究与实践,在专业研讨会上指出,转基因技术在提高农作物抗逆性、改善营养价值等方面优势明显,能够帮助菲律宾的农业更好地适应多变的自然环境,保证粮食供应的稳定与质量提升。
菲律宾建立了完善的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法律法规体系。《菲律宾转基因生物安全法》详细规定了转基因生物从研发、试验、种植到商业化应用的各个环节的监管要求。设立了专门的生物安全委员会,负责对所有转基因项目进行严格审批和全程监管,确保转基因技术在安全可控的环境下发展。
在政策扶持方面,政府设立专项资金支持转基因技术研发项目,鼓励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开展转基因作物研究。对从事转基因技术研发的科研人员给予税收优惠、科研奖励等政策支持。同时,为推广转基因作物种植,对采用转基因作物的农民提供种子补贴、技术培训和信贷支持。比如,菲律宾农业部门实施了“种子补贴计划”,对采用转基因玉米种子的农民,补贴种子费用的50%。在2024年种植季,棉兰老岛约有5万户农民受益,共补贴种子费用达2亿比索,有效降低了农民种植转基因作物的成本。
粮食安全保障:菲律宾人口增长迅速,对粮食的需求量日益增大。传统农业生产受土地资源有限、自然灾害频发以及病虫害肆虐等因素制约,难以满足粮食需求。转基因技术能够培育出高产、抗病虫害、适应气候变化的作物品种,如抗虫水稻、耐旱玉米等,确保粮食稳定供应,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农业可持续发展:转基因作物的抗虫、抗病特性大幅减少了农药使用量,降低了对土壤、水源和生态环境的污染。部分转基因作物能更高效地利用土壤养分和水资源,减少化肥和水资源浪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符合菲律宾绿色农业发展目标。
提升农业竞争力:在全球农产品市场竞争激烈的背景下,菲律宾传统农业在成本和产量上的优势逐渐减弱。转基因技术能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产量,增强菲律宾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推动农业经济发展,增加农业出口创汇。
科技进步与创新驱动:重视转基因技术是菲律宾紧跟全球科技发展潮流的重要举措。通过发展转基因技术,能够吸引国际先进技术和资金投入,培养本土高素质科研人才,提升国家整体科技水平,为菲律宾在农业及相关领域的创新发展奠定基础。
来源:怀疑探索者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