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新华对话”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社围绕“新时代、新发展、新动能”打造的、以产业数字化为引擎的“文化+”融媒体平台,旨在依托多种传播形态,推动跨界、跨域交流互鉴,讲好中国故事,多主题、多层次、多类型、多维度展现中华大地万千气象。承百代之流,会当今之变,让中华文化美美与共。摘要:“新华对话”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社围绕“新时代、新发展、新动能”打造的、以产业数字化为引擎的“文化+”融媒体平台,旨在依托多种传播形态,推动跨界、跨域交流互鉴,讲好中国故事,多主题、多层次、多类型、多维度展现中华大地万千气象。承百代之流,会当今之变,让中华文化
在全球能源结构深度调整、新型电力系统加速构建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电气行业正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电气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不仅关乎“双碳”目标的实现,更是衡量国家高端制造水平的重要标尺。近日,新华社“新华对话”栏目独家专访德力西电气总裁楼峰,围绕技术创新、产业变革、全球化布局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度对话。本次访谈不仅展现了中国领军企业的战略思考,更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实践样本。
在这场长达三个小时的深度对话中,楼峰展现出的战略视野与产业洞见,折射出中国电气行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转型的清晰路径。德力西电气以创新为引擎、以市场为导向的发展实践,不仅验证了“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价值,更彰显了中国企业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中的主动作为。在能源革命与数字革命交汇的历史节点,中国电气企业正以“硬科技”突破和“软实力”提升的双轮驱动,书写着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崭新篇章。
新华社主持人叶紫嫣专访德力西电气总裁楼峰
新华对话:
德力西电气作为中国低压电气领域的标杆企业,近五年复合增长率始终保持在15%以上。在您看来,支撑企业持续高速发展的核心动能是什么?这种发展模式是否具备可持续性?
德力西电气总裁楼峰:
德力西电气的发展动能可以概括为“三位一体”的战略体系:技术立企、市场导向和生态协同。在技术层面,我们每年将营收的6%以上投入研发,近三年累计申请专利1872项,其中发明专利占比达35%。以去年推出的“羲和”系列智能断路器为例,其搭载的AI故障预判系统将设备运维效率提升40%,这项技术已获得国际电工委员会(IEC)认证。市场方面,我们构建了覆盖全国2800个县区的服务网络,并首创“产品+解决方案”的定制化服务模式,客户满意度连续八年超过96%。更关键的是,我们正在打造电气产业生态圈。通过控股德国默勒集团、与施耐德成立合资公司等举措,形成了从元器件到系统集成的完整产业链。这种模式不仅增强了抗风险能力,更通过技术协同产生了“1+1>3”的效应。关于可持续性,我们已制定“2030技术路线图”,重点布局数字孪生、固态断路器等前沿领域。可以预见,未来十年这种发展动能不仅不会减弱,还将随着技术突破而持续增强。
新华对话:
当前全球电气行业正经历“智能化、低碳化、服务化”三重革命。德力西电气如何在这轮变革中构建差异化竞争力?特别是在碳中和背景下,企业的技术路径选择面临哪些战略考量?
德力西电气总裁楼峰:
这个问题触及行业变革的深水区。我们的应对策略是打造“智能电网+绿色能源”的双轮驱动体系。在智能化方面,投资20亿元建设的芜湖“灯塔工厂”已实现5G全连接,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将订单交付周期缩短至72小时。更值得关注的是,我们开发的EDP(能源数据平台)已接入全国3.6万座配电房,年处理数据量达1.8ZB,这为需求侧管理提供了革命性工具。低碳化转型则面临更复杂的战略平衡。我们采取“三步走”策略:短期通过模块化设计使产品材料回收率达92%;中期投资氢能源断路器研发;长期则与宁德时代合作开发光储充一体化系统。特别要说明的是,这种转型不是简单的技术替代,而是重构价值链。比如我们的“零碳园区”项目,通过能效管理每年可减少碳排放8万吨,同时为客户创造12%的节能收益。这种“环保即效益”的商业模式,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新华对话:
在“一带一路”沿线,德力西电气的海外业务占比已提升至28%。在复杂的国际经贸环境下,中国企业如何实现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的质变?您对当前全球供应链重构有何研判?
德力西电气总裁楼峰:
国际化2.0阶段的核心是本土化能力建设。我们在越南的智能工厂就是个典型案例:不仅实现85%的本地化采购,更培养了一支200人的本土研发团队,其开发的湿热环境专用断路器已返销国内。这种“逆向创新”证明,真正的全球化必须完成从产能输出到技术赋能的转变。目前我们在海外拥有17个研发中心,遵循“三地原则”(本地研发、本地制造、本地服务),这使得中东光伏项目、非洲矿业特供方案等定制化产品得以快速落地。关于供应链重构,我们认为将呈现“短链化+区域化”特征。德力西采取的应对策略包括:在墨西哥建立北美供应链枢纽,与俄罗斯联合碳化物集团共建原材料基地,以及投资区块链溯源系统提升供应链透明度。特别要指出的是,中国企业的优势在于完整的产业配套能力,我们正在将这种优势转化为“全球供应链+”模式,即为海外客户提供“硬件+软件+服务”的全套中国方案。
新华对话:
作为浙江省工商联副主席,您如何看待龙头企业在新发展阶段的社会责任内涵?德力西电气在乡村振兴、职业教育等领域的实践有哪些创新探索?
德力西电气总裁楼峰:
新时代的企业社会责任应当超越传统的慈善捐赠,转向“价值共创”模式。我们的“电气赋能乡村振兴”计划就是个系统性实践:在四川凉山州,建设了48座光伏提灌站,解决1.2万人饮水问题的同时,每年为村集体创造60万元发电收益;在浙江龙泉,通过“产业飞地”模式带动当地企业转型升级,形成年产值3亿元的电气配套产业集群。这种将企业经营与社会需求深度耦合的模式,产生了持久的造血功能。职业教育方面则更具突破性。我们与浙江大学共建的“智能电气学院”采用“双导师制”,学生参与真实项目研发的比例达70%,毕业生起薪比行业平均水平高40%。更创新的是“数字工匠”培养体系,通过AR实训平台,使偏远地区学员也能获得高级技工认证。这些实践表明,企业的社会责任投资完全可以实现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赢。
新华对话:
展望“十四五”,德力西电气将如何定义自己的行业使命?对于中国电气行业整体跃升,您有哪些战略建议?
德力西电气总裁楼峰:
我们的定位是成为“全球能源变革的赋能者”。具体将通过三个维度实现:技术维度,重点突破柔性直流输电、超导限流器等“卡脖子”技术;产业维度,牵头组建“中国智能电气创新联盟”,推动制定行业标准;生态维度,建设开放式的能源物联网平台,目前已有1200家生态伙伴入驻。对于行业整体发展,建议重点关注三个方向:首先,建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业化”的协同创新体系,避免低水平重复;其次,加快推动传统电气设备与ICT技术的融合创新,德国工业4.0经验表明,这种融合能产生指数级效益;最后,建议国家加大对测试认证、标准体系的投入,这是中国技术走向国际的关键基础设施。我们相信,通过全行业的共同努力,中国电气产业完全有能力从“跟跑者”转变为“领跑者”。
新春开阅 好书直达
来源:新华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