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四大名著的声誉早已在全世界流传开来,四大名著既是世界的,也是独属于中国人的浪漫。它们早已刻进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也深刻影响着每个人的成长。拿我自己有限的阅读经历来讨论,可以清晰看见四本古典文学著作如何穿越时空,常读常新,并成为我终身的良师益友。
四大名著的声誉早已在全世界流传开来,四大名著既是世界的,也是独属于中国人的浪漫。它们早已刻进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也深刻影响着每个人的成长。拿我自己有限的阅读经历来讨论,可以清晰看见四本古典文学著作如何穿越时空,常读常新,并成为我终身的良师益友。
四大名著中,我至今仍读不进去的是《三国演义》,读的次数也最少。战争和权谋是我所陌生的,讲究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因自身缺乏战争经历和权谋的考虑,我对三国时代的风起云涌不以为然。
阅读《水浒传》则正式开启我的四大名著阅读之旅。那个理想江湖令我神往,梁山泊一众好汉都有着侠肝义胆,遇路见不平,便会拔刀相助;羡慕他们的豪爽率真,大口吃肉、大碗喝酒。
那些大名鼎鼎的人物,虽然都经历过无可奈何、被逼上梁山的前尘旧事。但江湖上流传甚广的,仍然是作为江湖义士的肝胆相照。印象中,江湖人士多对宋江和柴进颇多仰慕及推崇。比如宋江被尊称为“及时雨”,大家对宋江的仗义疏财渴慕已久,如同久逢甘霖渴大雨。
但后来也渐渐不满意《水浒传》的过分阳刚,对女性角色的塑造略显“糊弄”,不是人物刻画偏男性化,就是贯以“淫妇”恶名,不得善终。
相比之下,我个人更喜欢《西游记》和《红楼梦》。
1、
把最多的偏爱给了《西游记》
我对《西游记》的喜欢是从一而终的。从动画片,蔓延至电视剧,再到最后真正拿到纸质版本阅读,越了解却越喜欢。
央视动画版的《西游记》,是每天放学后心心念念的约定。至今仍记得片尾曲:“白龙马蹄朝西,驮着唐三藏跟着仨徒弟,西天取经上大路,一走就是几万里。”
在我小时候,既经历了从黑白电视到彩色电视机的迭代,也见证了古早电视剧最初的繁荣时刻。根据四大名著改编的电视剧滚动播放,也留下了一屋亲朋好友扎堆追剧的温馨记忆。
当时并不知道,那其实是农村最后的农耕时代尾巴。依据四时更替而循环往复的农业生产,即将失去勤劳耕耘的儿女,他们将被城市化进程的滚滚浓烟卷进市场经济。而最后一批农人在农闲之余所不厌其烦追的剧,正是由四大名著所改编的作品,以及根据金庸最具代表的作品而改编的《神雕侠侣》、《天龙八部》和《鹿鼎记》等。
当大人们围坐追电视剧版《水浒传》时,每到暑假、寒假来临,又会照顾小孩子切换到剧版《西游记》。我觉得《西游记》总也看不完,总以为剧版《西游记》每一集只讲一回苦难,至少也得九九八十一集。直到后来才知剧版其实仅仅25集,但是集集经典,却漫长得像那儿时无数的古老盛夏,蝉鸣喧天,蜻蜓惊飞,稻浪无边。
对剧版《西游记》的片头画面尤其印象深刻。茫茫大海上浪花滚滚,一颗石头自然裂开,蹦出一只猴子,他轻盈灵活而狂傲不羁,随着撞击岩石而溅起的水花腾空跃起,灵巧地用手搭成凉棚,好奇地打量一切。镜头一转,仙气飘荡的凌霄宝殿上,雕栏玉砌。粉嫩荷花和圆润荷叶若隐若现,两边整齐排列着各位仙家,仪态万千。尽头是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正襟危坐,几个仙女在中央婀娜起舞,众人目光纷纷聚拢来,中间的那位衣着更为繁复艳丽的主角,我一直以为是嫦娥,花容月貌,不容侵犯。
当我第一次读纸质版《西游记》时,最关心的还是师徒四人到底是不是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这也才发现,原来师徒四人经历的磨难远不止剧版《西游记》呈现的那般局限。很多的险怪经历,无法拍摄,只能凭读者调动想象来填补无限空白。
比如第六十七回,师徒四人来到七绝山,山路堆满腐烂的柿子,气味难闻,寸步难行。经了解当地有巨蟒吞食活物,使得山路满是烂柿。悟空和八戒合作除妖,悟空钻入大蟒肚子将其杀死。八戒则变成肥硕的老猪魈,在污秽不堪的道路中奋力前进,不仅帮山民清除了烂柿,也为西天取经争取了前进的道路。猪八戒虽然平常好吃懒做,关键时刻,还是能够挺身而出的。而这恰恰需要回到书本,才能看到更加复杂丰富的人物形象。
2、
《红楼梦》值得一生细读
我对《红楼梦》的阅读其实比较早,但当时十多岁的孩子,只看见大观园中的繁华,没完没了的吵吵闹闹和莫名其妙的哭哭啼啼,根本看不懂浮华背后的深意。当时百家讲坛正盛,刘心武版的讲解更注重探究书籍背后的历史,我反而越听越迷糊,
而在后来的阅读中,意外发现,想要在中国文学史上找出一本能和《红楼梦》相媲美的书,还真是挺难的。放眼世界文学史,估计也只有《百年孤独》能够与之抗衡。
最为神奇的是,我发现竟然有很多作家和书,都指向《红楼梦》,都自然而然流露对《红楼梦》的崇敬。
骄傲的张爱玲竟甘愿沉浸其中,对高鹗所续写的后四十回颇有微词,并躬身撰写《红楼梦魇》。
从欧丽娟老师系统的讲解课堂上,我对这个贵族大家庭的构架和人物逐渐清晰,填补了我原本阅读的许多空白。原来一些看似不起眼的仆人都大有来头,便让我重新对这部巨著产生了兴趣。
白先勇《细说红楼》也颠覆了我原本对“痴男怨女”的偏见。他因其对《牡丹亭》的痴爱,对《红楼梦》中各个人物所承载的情感理解得更加深刻。特别是对贾宝玉、秦钟、柳湘莲、北静王、甄宝玉这一路人物所一脉相承的气质总结,和林黛玉、晴雯、袭人、红玉、司棋这一些人物具备相似性的解读,让我心悦诚服。
陈年喜回顾自己青年岁月时,竟然曾希望自己写一部类似《红楼梦》的小说。他自己也曾动手写过一个叫《桃花渡》的剧本,典型的书生爱情故事。再看他后来的创作,也暗自隐含着曹公对苍凉人生底色进行捕捉的关怀。
《红楼梦》在我眼中一片混乱的印象,与各家对它视若珍宝的巨大差距,让我意识到差距来源于我对它的陌生。为了尽可能弥补自己的阅读局限,于是我再次进入《红楼梦》寻找答案。
从以前片面读取宝玉、宝钗、黛玉三人这条情感主线,我开始注意到多条生动副线。比如凤姐掌家是真的难,她可不是仅仅凭借巧舌如簧来捍卫自己特权的,从主持秦可卿葬礼开始,凤姐的治家才能便显露无疑。
我也开始注意妙玉、史湘云、贾元春、刘姥姥、贾母等各具特色的女性形象,甚至对玉钏、平儿、鸳鸯、袭人、晴雯等一众丫鬟的命运描写开始有所领悟,并开始注意到对各阶层男性角色的塑造。
在阅读中,还发现一些我们现在仍在用的俗语,竟然是出自这部巨著。如“丢下耙儿弄扫帚”“猪油蒙了心”等,初次读到时愣了几秒,但确实有趣有理,不禁感慨:曹公还是太全面了。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