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原典】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道德经·第五十六章》
【解读】
晨起,阅读老子《道德经》,随手翻开一篇“和其光,同其尘”,感悟颇深。老子,作为道家哲学的奠基人,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他的著作《道德经》不仅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也对世界各地的文化、宗教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据美国汉学家邰谧侠统计,截至2022年7月,《道德经》已经被译入97种语言,凡2051种译本。老子其人,最早的书面记载见于《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聃”在西周是一种官职,是皇帝小时候的伴读,老子是周景王的伴读,周敬王的老师。周代太子的老师称聃,周天子的后裔称老子为聃公。楚苦县厉乡曲仁里村,属今天的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道德经》作为传世经典,短短5000多字,藏着满满的人生哲理。国学大师南怀瑾说:“儒家就像粮店,那是生活的必需品;佛家就像百货店,琳琅满目,你进去逛一下,不买东西也有收获;道家就像药店,有病有问题的时候,那就要找《道德经》了。”
步入5G时代,对《道德经》感兴趣的人比比皆是,从普通白领到商界精英,它既是生存智慧以及管理艺术,也是成功者的冷静药方,更是遭遇挫折时的心灵鸡汤。《道德经》第五十六章,是老子智慧之树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其文字简练而意蕴深远,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和宇宙观。“和其光,同其尘”是该篇画龙点睛之笔,在《道德经》的玄妙语境中闪烁着千年不灭的智慧之光。老子以诗意的笔触,为世人勾勒出一种独特的生命存在形态——既保持内在精神的完整,又展现外在形态的圆融。这种看似矛盾的统一,实则蕴含着深邃的东方哲学智慧。“和其光,同其尘”是一种融入和同化的境界。它要求我们,在保持自己独特个性的同时,也要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融入社会。真正的高手,不是耀眼如日月,而是低调如尘埃;不是锋芒毕露,而是深藏不露。他们在喧嚣中沉静,在浮华中归真,既能驾驭风云,也能隐身于凡尘。苏轼在《定风波》中写下“一蓑烟雨任平生”时,正是被贬黄州的困顿岁月。这种“身处江湖之远,心存庙堂之高”的智慧,让知识分子的精神图谱在庙堂与江湖间自由舒展。就像钱塘江大潮中的弄潮儿,既要顺应浪潮的节奏,又要保持自身的平衡。真正的修行不在深山古寺,而在红尘炼心的日常。
庄子曾以“庖丁解牛”的寓言揭示:真正的智慧不在于强行突破,而在于顺应规律。就像流水绕过磐石,看似柔软却蕴含改变地貌的力量。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在归隐后化作“采菊东篱下”的恬淡,这种从锋芒毕露到温润如玉的进化,恰是对“和光同尘”最生动的诠释。锋芒是未经打磨的钻石,光芒则是历经淬炼的珍宝,二者可在生命的不同阶段完成价值的转换。直面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现代企业既要保持核心竞争力的锋芒,又要避免直接冲突。如同太极推手,在看似退让中化解戾气,在合作共赢中构建生态。这种“不争而善胜”的策略,实则是将《道德经》的“和光同尘”转化为现代博弈论的艺术。当企业懂得在竞争中寻找共生空间,在创新中保持开放姿态,便能如流水般绕过礁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开辟通途。譬如,华为的绿色战略展现了“和光同尘”的现代内涵。在5G基站研发中,工程师们既要攻克毫米波技术难关(保持“光”的锐度),又要确保设备能耗降低30%(融入“尘”的质朴)。这种技术追求与商业向善的结合,在“数字课堂”公益项目中达到新高度——当非洲村庄的孩童通过华为平板第一次看到虚拟太阳系,科技之光正在以最接地气的形式照亮尘世。
从空间设计到量子通信,从商业博弈到文化重构,现代社会的每个维度都在演绎着“和光同尘”的哲学。这种智慧提醒我们:真正的成熟不是锋芒毕露的征服,而是挫锐解纷,懂得在和光同尘的辩证中,找到生命最舒展的光芒。长沙岳麓山麓的别墅里,禾院空间设计工作室演绎着“和光同尘”的现代版故事。随着楼层攀升,中式元素如水墨般晕染开去,现代简约的线条逐渐清晰。这种“一二楼现代,三四楼渐变,顶层纯粹中式”的立体叙事,恰似老子所言“挫其锐,解其纷”的空间转译。设计师刻意打破传统中式的对称美学,让明式家具与抽象艺术在光影中对话,在保持文化根性的同时,完成了传统美学的现代突围。北京798艺术区的“和光同尘”玉雕展,构建了跨越五千年的文化对话场域。艺术家们让良渚玉琮的纹饰与数字投影共舞,使红山玉龙的造型在增强现实(AR)中重生。这种创作不是简单的古今拼贴,而是以“挫锐解纷”的态度消解时空隔阂,用“和光同尘”的胸怀拥抱多元文化。在社交媒体构建的新型社交场域中,“和光同尘”的智慧更显珍贵。真正的意见领袖既能以专业锋芒引领思潮,又懂得在表达时“挫其锐,解其纷”,用温和的姿态构建对话空间。如同水墨画中的枯笔飞白,在虚实相生间留出想象余地。这种社交智慧不是圆滑世故,而是建立在对人性深刻洞察之上的生命艺术。行进在万里长城十三关,昂首奋进新征程,“和其光,同其尘”的哲学教会我们在保持精神独立性的同时,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在坚持原则底线的前提下,以更柔韧的智慧化解矛盾。这种生命辩证法,让我们在时代洪流中既能扎根生长,又能御风而行,在入世与出世的永恒循环中,完成生命价值的终极叩问和“玄同”进阶。
注:侵权必究!任何形式的复制、改编、传播均需得到作者许可,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来源:快乐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