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红婵哥哥全进华带着自家果园养足 180 天的走地鸡上厨艺综艺,一道湛江白切鸡端上桌,却被评委一句 “肉质偏老、嚼着费劲” 直接淘汰!这事刚播完就炸了锅 —— 广东网友集体喊话 “评委不懂吃”,北方朋友却觉得 “肉硬确实没食欲”,连岳云鹏都在现场打圆场 “可能
全红婵哥哥全进华带着自家果园养足 180 天的走地鸡上厨艺综艺,一道湛江白切鸡端上桌,却被评委一句 “肉质偏老、嚼着费劲” 直接淘汰!这事刚播完就炸了锅 —— 广东网友集体喊话 “评委不懂吃”,北方朋友却觉得 “肉硬确实没食欲”,连岳云鹏都在现场打圆场 “可能是地方特色”。到底是全进华厨艺不行,还是咱们对 “好吃” 的标准,早就跑偏了?
先说说这事的来龙去脉。全进华不是来蹭妹妹热度的,人家本身是湛江的三农主播,每年帮家乡卖菠萝、荔枝能卖 500 多万,这次上《炙热游戏:百厨大战》,说白了就是想让全国人尝尝正宗的湛江味道。他选的鸡是真讲究:自家果园散养 180 天的走地鸡,每天在地里刨食、跑跳,肌肉紧实得很,按广东老规矩,这种鸡做白切鸡才够味 —— 皮脆、肉紧、咬下去能尝到骨子里的鲜香,要是用 30 天的速成嫩鸡,在湛江饭店里端上桌,客人得直接退菜。
结果到了评委席,画风全变。淮扬菜泰斗周晓燕直截了当:“肉纤维太粗,不符合通用烹饪标准”;岳云鹏嚼了一口皱着眉:“是有点硬,我牙口一般有点费劲”。就这么着,一道在广东人眼里 “满分正宗” 的白切鸡,连晋级资格都没摸着。
这话一出来,广东网友的评论区直接成了 “护食现场”。有广州网友说:“评委怕不是吃惯了速成鸡?我们吃白切鸡,吃的就是那口‘嚼得到的鸡味’,不是跟吃豆腐脑似的,抿一口没存在感!” 湛江网友更激动:“180 天的走地鸡才是灵魂!骨头上带点血丝,皮嚼着有脆劲,这叫正宗!评委要是来我们村吃席,怕是要嫌海鲜太鲜?” 还有潮汕网友补刀:“下次让他们评我们的卤鹅,是不是还得嫌鹅肉太香、嚼着费腮帮子?”
其实这事真不是全进华厨艺差,而是 “标准” 撞了车。评委拿的是 “通用烹饪标准”—— 比如现在很多餐厅追求的 “嫩滑口感”,选的是 60-90 天的嫩鸡,煮完冰水一泡,入口即化。可湛江白切鸡走的是 “地方特色路线”,讲究的是 “鸡味优先”,180 天的走地鸡虽然肉质紧实,但每一口都带着阳光和泥土的味道,这是嫩鸡比不了的。就像你不能用北方饺子 “皮薄馅大” 的标准去要求广东虾饺,也不能拿川菜 “麻辣够劲” 的尺子去量淮扬菜的 “清淡鲜甜”,根本不是一回事。
还有个细节特别有意思:全进华赛后没抱怨,反而在短视频里发了湛江白切鸡的教程,从选鸡到浸煮,一步一步讲得明明白白。结果呢?“湛江白切鸡” 的搜索量涨了 3 倍,不少人留言 “想尝尝 180 天走地鸡的味道”,还有外地网友说 “原来白切鸡还有这么多讲究,之前吃的可能是假的”。你看,淘汰归淘汰,他反而把家乡的美食文化推火了,这可比赢比赛更有意义。
现在网上吵来吵去,其实本质是 “老传统” 和 “新标准” 的博弈。这些年我们总说 “标准化”,好像凡事都得有个统一答案:鸡要嫩的才好吃,菜要符合大众口味才叫合格。可美食最动人的,不就是那些带着地域印记的 “不标准” 吗?比如兰州拉面的汤底要熬够 8 小时,重庆小面的辣椒要现炒才香,湛江白切鸡的走地鸡要养足 180 天 —— 这些 “麻烦” 的规矩,藏的是当地人对味道的较真,是一代又一代传下来的烟火气。
全进华的白切鸡被淘汰了,但没输。他让我们想起:好吃的标准从来不是唯一的,评委的打分牌定不了输赢,老百姓的味蕾才是最终的裁判。那些被视作 “老古董” 的传统做法,不是跟不上时代,而是需要更多包容 —— 毕竟,当我们吃到一口带着家乡味道的菜时,尝的从来不是 “符不符合标准”,而是那份藏在食材里的真诚与热爱。
下次再有人说 “老鸡太硬不好吃”,咱们不妨笑着说:“那是你没尝过正宗的湛江味,等你咬到皮脆肉紧的走地鸡,就知道啥叫‘吃一口就忘不了’了!”
来源:桢芯AI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