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稿里的抗战中国”开展,呈现作家的“山河迹忆”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6 00:00 1

摘要:萧红《生死场》版本、田间《〈给战斗者〉写作前后》手稿、管桦珍藏的家书、萧乾在二战欧洲战场上使用过的防毒面具、徐光耀《小兵张嘎》手稿……近日,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山河迹忆——手稿里的抗战中国”特展在中国现代文学馆A座一层展厅开展,爱国作家以笔为枪投身抗战的历史

萧红《生死场》版本、田间《〈给战斗者〉写作前后》手稿、管桦珍藏的家书、萧乾在二战欧洲战场上使用过的防毒面具、徐光耀《小兵张嘎》手稿……近日,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山河迹忆——手稿里的抗战中国”特展在中国现代文学馆A座一层展厅开展,爱国作家以笔为枪投身抗战的历史印迹凝结在近300件展品上,吸引观众驻足。

“山河迹忆——手稿里的抗战中国”特展吸引观众驻足

本次特展入选中宣部、中央网信办、国家文物局发布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推介名单。展览以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的珍贵手稿、书信、日记、报刊、图书版本为核心,通过“民族觉醒”“抗到底”“天地英雄”“为人类正义而战”“人间正道”五个单元,全方位、多角度展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壮阔历程,深刻诠释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透过文学视角,还原了那段烽火交织的岁月,让抗战文艺力量跨越时空,与观众深度对话。展览将持续至2026年8月31日。

以笔为枪

《生死场》《南京血祭》

揭露侵略者罪行

展览第一单元聚焦近代中国从沉沦到觉醒的历程。现场循环播放着《义勇军进行曲》《松花江上》等抗战经典歌曲,搭配淞沪抗战、长城抗战、一二·九运动的历史照片与相关主题文学创作,重现全民族救亡图存的激昂岁月。

萧红的长篇小说《生死场》静静躺在展柜里。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以萧红为代表的东北文学青年流亡到关内,怀着对民族命运的深深忧虑和对侵略者的刻骨仇恨,他们以富于东北地方色彩的笔触,描绘了在日寇铁蹄下受难与反抗的人们。萧红以女性作者的细腻笔触写下了《生死场》,真实反映了东北乡村的人们“对于生的坚强”和“对于死的挣扎”。

萧红的长篇小说《生死场》

现场展出的作家陈荒煤手稿《生死场外忆萧红》里谈了对这部作品的阅读感受,“看罢《生死场》电视剧,我觉得被一阵阵东北草原上凄冷的秋风浸透了心头,感到有些窒息,双手都凉了。因为,我被唤起了第一次阅读《生死场》小说时那种强烈的感受,特别是回忆我第一次见萧红时的情景。”陈荒煤写道,他和萧红第一次见面是在1936年夏天、《作家》杂志创刊号出版不久后举办的一次宴会上。他紧紧握住了萧红的手,谈论起她发表的短篇作品。

展览还展出了投笔从戎的作家阿垅的报告文学体长篇小说《南京血祭》版本。他亲身参加了1937年上海八一三淞沪抗战。1939年,他写出《南京血祭》(原名《南京》),向世界揭发日本侵略者制造南京大屠杀的罪行。

阿垅的长篇小说《南京血祭》

时代精神

全套《抗战文艺》期刊

首次完整呈现

展览第二单元围绕全民族抗战展开。通过《台儿庄纪事》手稿、《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徐悲鸿致盛成的信等展品,结合《保卫卢沟桥》话剧史料,还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的历史场景;“黄河大合唱”展区将激昂音乐与置景相融,迸发直击人心的震撼力量。

展览还系统呈现了抗战时期延安、重庆、桂林、昆明、上海及港台六大区域的文艺创作成果,集中展出老舍《四世同堂》、王礼锡《笔征日记》、闻一多《九歌(古曲翻新)》、阳翰笙《天国春秋》等多部馆藏一级文物手稿,堪称抗战文艺的珍贵缩影。

老舍《四世同堂》手稿

北青报记者还注意到,全套《抗战文艺》期刊首次在展览中完整呈现,这套刊物自1938年5月4日创刊至1946年5月4日终刊,见证了抗战文艺的发展历程;《热风》《鲁迅风》《烽火》等重要期刊的创刊号亦同步展出,共同构成了时代精神的鲜活载体,深刻反映了文艺书写全民族抗战的心声。

全套《抗战文艺》期刊 首次在展览中完整呈现

抗战史诗

《给战斗者》《小兵张嘎》

造就经典

“假使我们不去打仗,/敌人用刺刀/杀死了我们,/还要用手指着我们的骨头说:/‘看,/这是奴隶!’”诗人田间的街头诗《假使我们不去打仗》曾出现在中学语文课本里,被一代又一代青少年诵读。如今这首诗出现在展览墙上,引起观众对这位“擂鼓诗人”的关注。

田间的《〈给战斗者〉写作前后》手稿则在展柜里展出。他写道,“一九三七年下半年,我由上海来到武汉,准备北上,前赴延安。住在武昌的一家小旅馆里,一夜之间,一气写成这首长诗。”在《给战斗者》诗中,田间怒斥侵略者的暴行:“吃了肉的/残忍的野兽/用它的刀,/嬉戏着——/人民的/生命,/劳苦的/血……”

田间用诗歌作为武器奔赴抗日战场。1938年8月,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年底随着西北战地服务团到达晋察冀边区。一路上,田间和诗人们提着标语筒,用白粉笔和黑炭木,在门窗边,在巨石上,在被轰炸过的墙壁上,顽强地写着、战斗着,敲响时代的鼓声。

展柜中还有徐光耀的《小兵张嘎》手稿和初版本,以及其长篇小说《平原烈火》版本。徐光耀今年已百岁高龄,他介绍《小兵张嘎》的创作经历时曾说,“我脑子里存了很多嘎人嘎事”。在河北省沧州市作协主席赵卯卯看来,徐光耀笔下的嘎子不是一个幻想中的概念,而是一个从战火中“复活”的、有血有肉的少年战友,这样的经典人物形象具有穿越时空的永恒美学价值与精神感召力。

缅怀英雄

英雄史料与家书

彰显爱国情怀和气节

展览第三单元深情缅怀抗战英雄。“英雄长存”展区通过杨靖宇、赵尚志、左权等八位殉国将领和八路军“狼牙山五壮士”、新四军“刘老庄连”等四组英雄群体的史料,以及管桦父亲、赵一曼等英烈的家书,彰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与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据了解,牺牲于1944年的冀东抗日领袖鲍子菁是管桦的父亲。鲍子菁在这份被管桦当做传家宝一样留存下来的手札中,催促战友“速去指挥部”,自己则将“进占小张各庄,再向东与日寇周旋,再接再厉,百折不挠。”

受父亲的影响,管桦也走上了革命道路,他曾任《救国报》随军记者,在1948年发表于《晋察冀日报》的短篇小说《小英雄雨来》,成为抗日儿童团最经典的人物形象。本次展览亦展出了他写的《小英雄雨来》手稿。

现场展出的剧作家胡可手稿《牺牲于1943年反“扫荡”中的烈士们》,记录了1943年秋冬反扫荡中,胡可所在的晋察冀军区抗敌剧社在阜平坡山村突围中,木刻家陈九等牺牲事件。不久,他们的一个队在阜平小水峪沟村突围中,剧作家吴畏等人也牺牲了。

中国文联原主席周巍峙曾评价道,全面抗战时期,大量文艺工作者投入敌后根据地的宣传动员工作,身处战争的最前线,直面敌人的炮火,他们是名副其实的文艺战士。尖兵剧社社长、剧作家黄天同志,为掩护剧社的同志们突围被敌人重重包围,用剩下的最后一粒子弹打进了自己的右太阳穴;晋察冀画报社的领导者之一赵烈同志,为保护摄影器材、掩护同志们转移,壮烈牺牲;联大文工团团员,虚岁才14岁的小姑娘陈芸,面对日军刺刀,英勇不屈,被敌人残酷杀害。

作家身影

作品对应作家

海内外奔走抗战足迹

展览现场的智能屏幕显示着茅盾、巴金、老舍、冰心、丁玲、臧克家等作家的国内抗战足迹。点击茅盾,就会出现他辗转新疆、延安、西安、重庆、昆明、汉口、上海、广州、香港等地为抗战奔走的足迹。屏幕上还有他的那篇被收入中学语文教科书的《白杨礼赞》课文,这是1941年抗战时期创作的散文。以西北黄土高原上“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的白杨树,象征坚韧、勤劳的北方农民,歌颂了他们在民族解放斗争中的朴实、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

除了上述在中国参与抗战的作家,展览还凸现了世界战场上的中国作家身影,聚焦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郁达夫海外抗日活动等史实。在这次远征中,许多大后方青年报名从军,24岁的穆旦以中校翻译官的身份随军奔赴缅甸抗日战场。在经历了九死一生回到国内后,穆旦发表了长诗《森林之歌》,副标题为“祭野人山死难的兵士”。这是中国作家对这次远征最刻骨的描写。

郁达夫为抗战在海外建起一座“文化中继站”。1938年,他流亡南洋,不仅发表了大量抗日政论和杂文,还组织了“星洲华侨文化界战时工作团”掩护文化界人士。抗战胜利前夕,日本宪兵为掩盖其在南洋的罪恶行径,秘密杀害了郁达夫。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追认郁达夫为革命烈士。

特展现场还展出了作家萧乾使用过的防毒面罩,见证了他作为战地记者在二战时期欧洲战场上的亲身经历。他曾亲历诺曼底登陆、纽伦堡战犯审判等关键历史时刻,其特写被视为“欧洲发展史的重要见证”。

文 | 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恩杰

摄影 | 北京青年报记者 李娜

统筹 | 李洋

编选 | 杨家瑞

监制 | 柳璐

来源:北京青年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