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雹书单·2025年第1期|慢慢长大的必修课:权力、亲密关系、衰老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3-30 16:56 1

摘要:它们看似遥远,却在不经意间,悄悄渗入生活的各个角落。你是否在职场中感到无力,想要看懂权力的运行逻辑?人类所谓“亲密关系”究竟意味着什么?是否想过,那个需要延迟退休、甚至一个人养老的未来,终将落在自己身上?

我们终将不得不面对这四件事:权力、奋斗、亲密关系与衰老。

它们看似遥远,却在不经意间,悄悄渗入生活的各个角落。你是否在职场中感到无力,想要看懂权力的运行逻辑?人类所谓“亲密关系”究竟意味着什么?是否想过,那个需要延迟退休、甚至一个人养老的未来,终将落在自己身上?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我们正在步入的真实人生阶段。

2025年1月至3月,我读了5本书。它们从不同角度回应了这些关乎成长的深层议题。如果你也正站在人生的岔路口,不确定下一步往哪走,或许这份书单能为你点一盏灯。

1

7 Rules of Power(权力进化论)

By Jeffrey Pfeffer

类型:职场

评分:☆☆☆☆☆

权力,听起来像是高高在上的精英游戏,但其实它关乎每个人的未来。斯坦福大学的 Jeffrey Pfeffer 教授在《7 Rules of Power》中告诉我们:权力就像空气,无处不在。不懂权力的规则,可能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失去机会。这本书揭示了权力的本质——它并不邪恶,而是实现梦想的中性工具。如果你渴望突破在社会中的现状,那么掌握权力法则,或许能让你的人生从此不同。

2

团队角色

By 贝尔宾协会

类型:管理学

评分:☆☆☆

这套理论来自梅雷迪思·贝尔宾(Meredith Belbin)博士。他曾在英国著名的亨利商学院,主导了一项为期九年的团队行为研究,通过观察无数高管团队在商业模拟竞赛中的合作表现,总结出了九种典型的团队角色。这项研究后来被广泛应用于全球的企业管理与领导力培训,被认为是现代团队协作理论的奠基之作。

首先,它指出了企业选人时的一个典型困境:那些靠学历和资格证书筛选出来的候选人,往往在实际管理中表现平平;反而是一些不合规的“黑马”,没有亮眼的背景,却更容易做出成绩。很多出色的管理者,根本不具备HR定义的“理想简历”,甚至像一份“没受过教育的花名册”。

接着,书中进一步揭示:优秀的人才从来都不是“没有缺点的人”。智多星型的人聪明绝顶,却难以协作、不太服从;完美主义者注重细节,但往往拖沓;外交家擅长跨部门沟通,却容易虎头蛇尾,难以独立完成任务。每一种长板背后,都伴随着难以剔除的短板,而这正是“角色分工”存在的意义。

因此,贝尔宾提出的核心观点是:与其试图改造一个人,不如从一开始就搭建一个角色互补的团队结构。弱点如果不妨碍优势的发挥,那就不是问题。真正高效的团队,不靠个体的完美,而靠恰当的搭配与协作。

这本书会让你重新思考“什么才算是优秀人才”。你会意识到,人并不需要事事完美、样样精通;更重要的是明确自己的长板,并找到可以互补的团队伙伴。

正如任正非在2019年接受央视《面对面》采访时所说:“我这一生,短板去你的,我不管了,我只要做长我这块长板。让我再拼一块别人的长板,拼起来不就是一个高桶了。为什么要自己变成一个完整完美的人?完美的人就是没用的人,我们公司从来不用完人,一看这个人总是追求完美,就知道他没有希望。这个人有缺点,缺点很多,这个人好好观察一下,在哪方面能重用他一下。”

3

我们从未中产过

By [以]豪道斯·魏斯

类型:人类学

评分:☆☆☆

以色列人类学家魏斯指出,“中产阶级”其实是一种被精心包装出来的虚假身份认同。它不同于奴隶与主人、工人与资本家这些明确的阶级划分,而是故意模糊了阶级对立,让人们相信:只要足够努力,就能实现向上流动。

但现实是,中产阶级极其脆弱。资本主义体系的本质,就是让普通人无法真正享受自己创造的剩余价值,也难以积累起足够的私有财产——因为一旦人们拥有太多财富,就不再愿意卖力劳动,反而会影响经济生产力。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经济学家设计了通货膨胀和税收机制,不断抽走个人财产;同时提供信用卡、抵押贷款等金融工具,让人们处在持续被搜刮的状态。

表面上,资本主义鼓励人们相信:只要拥有财产,就能获得安全。但实际上,它又让财产变得极度不稳定——房产、股票、养老金的价值频繁波动,让你即使靠创业积攒了一点剩余价值,也无法过上坐享其成的收租生活,只能眼睁睁看着这些资源被迫重新流回市场。

正如本书所说:“这场游戏本身都是被操纵的。”

4

一个人老后

By 上野千鹤子

类型:社会学

评分:☆☆☆

在超高龄社会,所有女性都要为一个人老去做好准备。日本65岁以上的女性,没有配偶的比例在55%,80岁以上的女性,83%没有配偶。年纪越大,男性存活比例远远低于女性。只要长寿,自己的孩子也有可能先走一步。日本的老年人不到万不得已,一般也不想离开自己的独立住所,搬去和孩子住,“成为父母的人,似乎都有即便孩子长大成人也要得到孩子的爱、看孩子脸色行事的倾向。”

而且,上野也指出,和许多发达国家相似,公共养老金很难维持退休前的生活水平,不少70岁以上的老人还要出去找工作,但一般只能从事低端的零工。

发达国家早已迈入“活到老,工作到老”的阶段,我们可能也要做好类似的心理准备。过去十年,我曾走访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瑞士等多个国家。这些国家的福利制度相对完善,法定退休年龄一般在65岁左右。然而,即便如此,很多老年人仍然不得不继续打工。退休后仍然工作的主要原因,不是热爱,而是生存。养老金难以覆盖生活成本,导致许多老人被迫重返劳动力市场。

2024年世界经济论坛的数据显示,80%的日本老人期望退休后继续工作。2022年,日本65岁以上的就业率攀升至25.2%。 2018年OECD报告也指出,日本老年劳动参与率高于几乎所有经合组织国家,除了智利、冰岛和新西兰。日本的学者们在使劲呼吁打破60岁职场年龄歧视,要求企业给70多岁的老人提供就业机会。

在相对高福利的澳大利亚,情况也并没有那么乐观。澳洲国家老年人协会调查发现,17%的50岁以上人群在退休后重返职场,另有19%的人表示愿意考虑再就业。其中,52%的老年求职者表示,他们的主要动机是经济需求,因为养老金根本无法覆盖房租、水电费和食品开支。澳大利亚退休基金协会的研究更指出,仅30%的澳大利亚人能够舒适退休。

福利制度不过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兴起的年轻产物,未来能否延续还是未知数。再看我们国家,面对未富先老的挑战,年轻人的黄金退休生活似乎变得愈发渺茫。

这一切让我开始思考:我们这代人,是否也该为“活到老、干到老”的人生做准备?

5

亲密关系的核心是友谊

By 汪民安

类型:哲学

评分:☆☆☆

这是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汪民安的一本思想访谈录,虽然书名是《亲密关系的核心是友谊》,但内容和标题的匹配度其实并不高。不过,前半部分依然值得细读,尤其是关于爱的哲学解读,颇有启发。

在第一部分,汪教授试图回答“什么是爱”。他援引了多个哲学家的观点,带我们穿越古典与当代思想的演变轨迹。

在古代欧洲哲学中,爱经常被视为对抗死亡与遗忘的力量,是人类在有限生命中寻求意义与人性满足的重要形式。

但到了现代,爱不再那么崇高。黑格尔认为,爱可能是一种主奴不平等关系,表面是亲密,实则是控制与占有;拉康则指出,我们爱他人,往往是为了通过对方确认自己,是一种自恋式的“利己之爱”;列纳维斯强调,爱意味着对他人负责,是一种深层的利他主义——不过,这样的观点并不容易被大众接受。

法国哲学家巴迪欧则主张,真正的亲密关系,不是合二为一,而是彼此保持差异与独立;而福柯更进一步,将“友谊”视为亲密关系的理想形式——是一种无限给予快乐、不以占有为前提的关系。

在谈到“恋爱脑”时,汪教授也有一段金句让我印象深刻:“爱上某一个人可能会毁灭你的生活,但爱本身不会毁灭你的生活,因此,应该提醒恋爱脑的是,不是不要去爱,而是要爱上一个合适的人。但因为担心爱上一个不合适的人而拒绝去爱,那就是因噎废食。”

可惜的是,这样关于亲密关系的探讨只占了全书大约1/10的篇幅。相比起内容,书名反而更像一个流量诱饵。点进来的人很容易产生心理落差,有种信任被辜负的感觉。

后面的章节则进入了完全不同的话题,但其中仍有一些篇章值得一读。比如第三部分的《我希望所有人不劳而获》,深入探讨了主动劳动与被动劳动的区别。

汪教授认为,主动性的创造是自由的表达,它让人兴奋、带来喜悦,劳动成果也真正属于你自己;而被动劳动则是一种重复、消耗、目的性极强的雇佣式劳动,令人倦怠。

他写道:“如果你通过自己并不喜欢的劳动挣了很多钱,然后通过金钱满足自身的欲望,这并不是一种真正的自由。这反而让自己成为自己欲望的奴隶:正是要满足自己的欲望才痛苦地劳动。我想,只要这种劳动本身并不给你带来快乐,你就很难体会到自由。相反,只要你从事一种主动性的、创造性的劳动,你就会充满快乐,你就会体验到劳动带给你的自由和意义,这样的快乐不是金钱带给你的,而是创造带给你的。”

这段话击中了我,或许也会引发更多人思考:大多数人从小到大都在“什么好就业”这类问题中选择人生路径,却很少反问自己——如果钱不是问题、没有人嘲笑你,你真正想做什么?想成为谁?那个答案,或许更接近真实的幸福。即便短期内无法实现,它也值得你努力靠近。

不过需要提醒的是,全书200页之后,基本进入了哲学史和学术评论的领域,风格明显转向学术化,适合哲学研究者或博士生用来获取写论文的灵感。对大众读者来说,阅读体验可能略显艰涩与枯燥。

这三个月里,我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到了做课和写书上。

B站上的《小王子》双语精读课程顺利上线,已有超过500位学员加入学习。看到大家在社群认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收获,我感到无比欣慰——能为正在努力学英语的人提供系统、有温度的帮助,是我一直坚持做这件事的意义。

与此同时,我也完成了另一个阶段性的目标:3月初写完了人生第一本书的初稿,并在3月中旬完成了全书的第一次修改。写作的过程既孤独又充满挑战,时常抓耳挠腮,但它也是一次深度整合内在经验的旅程。每一轮修改,都是让语言一点点靠近思想靶心的尝试。

这本书写的是我们这一代人在主流“安全路径”之外,如何重新认识自己、找回热爱,并激活那些被忽视的“个人相对优势”;最终走出一条更适合、更自洽,也更可持续的人生路径。它不是讲精英的成功学,而是为社会金字塔中间段的普通人,提供一套可实践、可落地的“小而美”成长方法。出版社已经将出版时间定在6月,期待与你分享。

因此,这段时间读的主要是与写书主题相关的资料,闲书读得不算多。这份书单,也算是我在繁忙中,为自己留下的几口思想缝隙。

如果你最近也有读到触动你的文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给我。我们一起交换书单、交换视角,也交换一点慢慢长大的勇气。

来源:夏冰雹频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