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月30日,“2025长三角河蟹产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暨上海蟹博会资源融合推进会”在江苏建湖县盛大举行,本次推进会由江苏省渔业协会、江苏省渔业协会河蟹分会主办;中国渔业协会水产商贸分会、上海水产行业协会、安徽省渔业协会、上海蟹博会组委会协办;国家虾蟹产业技术体系
3月30日,“2025长三角河蟹产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暨上海蟹博会资源融合推进会”在江苏建湖县盛大举行,本次推进会由江苏省渔业协会、江苏省渔业协会河蟹分会主办;中国渔业协会水产商贸分会、上海水产行业协会、安徽省渔业协会、上海蟹博会组委会协办;国家虾蟹产业技术体系、水产养殖网、强渔快报为支持单位。众多来自长三角地区的河蟹产业专家、学者、企业家以及行业协会代表齐聚一堂,围绕河蟹产业的现状与未来、上海蟹博会的资源融合与发展等关键议题展开深入研讨,为推动长三角河蟹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在2025长三角河蟹产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暨上海蟹博会资源融合推进会上,各界精英齐聚。中国渔业协会水产商贸分会执行会长葛锦海,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原二级巡视员金英,江苏省渔业协会会长张朝晖、秘书长邹勇,安徽省渔业协会会长陈静宏、副秘书长于朝阳、陈刚,上海水产行业协会的秘书长吴常产、副秘书长江卫民,合肥工业大学教授、安徽省水产学会理事长、国家虾蟹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陆剑锋、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研究员葛家春、天津农学院食品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教授任小青,江苏省渔业协会河蟹分会会长邵建华、秘书长李宝亚,盐城市九龙口大闸蟹产业发展促进会会长陈昌荣,天津市宁河区七里海河蟹协会理事长受新利,中渔协水产商贸分会常务副会长杨国伟,上海歌华展览服务有限公司上海蟹博会负责人韩玲,山东省微山县南四湖综合管理委员会副主任胡广勤,山东省微山县大闸蟹产业联合会秘书长张保彦、副秘书长李勇、山东省微山县誉升水产有限公司总经理厉广营,苏州市节庆会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副总裁陈小军,太平洋安信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发展企划部总经理蒯本非、高级经理彭立,江苏晴宇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勇奇,江苏永优扬水产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张建光,常熟市金唐市水产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建龙,水产养殖网总编蔡俊等众多嘉宾携手,围绕河蟹产业发展与蟹博会推进深入探讨,凝聚智慧力量,共绘长三角河蟹产业发展新蓝图。
会议由江苏省渔业协会秘书长邹勇主持,会议伊始,主办方江苏省渔业协会会长张朝晖对到场嘉宾表示热烈欢迎,期待各方在会议中深入交流,共同推动长三角河蟹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到会议正值蟹苗挂笼时节,意义重大,并简要介绍了此次会议的背景和重要意义。当前,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河蟹养殖和消费的核心区域,河蟹产业在促进农民增收、推动乡村振兴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同时也面临着市场竞争加剧、品质提升需求、品牌建设等诸多挑战,举办此次会议正当其时。
在主题发言环节,中国渔业协会水产商贸分会执行会长葛锦海首先宣读了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的徐跑研究员、中国渔业协会水产商贸分会荣誉会长杨维龙、上海海洋大学二级教授成永旭、餐饮名厨李亚等的发言。整体表达了上海蟹博会进一步扩大规模,增设评比奖项,融入他地品种以提升影响力;倡导学习品牌经验,借科技推动深加工与品质提升;明确组委会等构成,做好前期筹备;加强与餐饮企业合作,丰富活动形式,传播蟹文化,提升市场渗透率 。
江苏省渔业协会河蟹分会邵建华会长认为蟹博会为企业和销售公司提供了良好平台,但也存在不足。他建议扩大参展销售单位,规范参展单位管理,加强养殖和销售环节规范管理。同时,将育苗单位纳入展示平台,吸引深加工企业参展,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对接,提高产业效益。
天津市宁河区七里海河蟹协会理事长受新利介绍当地河蟹产业发展情况,包括开展育种、保种工作,与加工企业合作开发产品,进行全产业链发展规划。他希望蟹博会到天津举办,加强高校参与,制定行业标准,开展全国性品牌推荐,推动河蟹产业标准化、品牌化发展,促进区域间产业交流。
苏州市节庆会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副总裁陈小军介绍第二届长三角渔业高质量发展大会筹备情况,承诺全力支持蟹博会。他提出与京东生鲜等资源共享,邀请其参加蟹博会,还与熊猫指南洽谈水产品评比合作。此外,希望协会支持展会,共同打造综合展会平台,为参展企业创造更多价值。
山东省微山县南四湖综合管理委员会副主任胡广勤介绍微山湖大闸蟹产业发展成果,如实施“五统一”养殖模式,品牌价值提升等。他提出蟹博会应成为全产业链规范发展的组织平台,发挥引领作用,推动河蟹产业在全国范围内健康有序发展,同时邀请大家到微山湖参观交流。
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主任、研究员葛家春介绍研究所科研工作,包括河蟹品种培育、绿色健康养殖技术研发等。针对河蟹产业问题,他建议蟹博会助力优质产品推广、开拓市场、引导消费、增加对企业价值,加强科研与产业结合,推动河蟹产业可持续发展。
合肥工业大学教授陆剑锋分析河蟹产业现状,指出存在的问题。他建议成立长三角河蟹产业联盟,融合文旅打造精品旅游路线,提升品牌影响力。同时,与餐饮、加工企业合作,开发主题菜品和多元化加工产品,打造综合电商平台,完善产业服务体系,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上海水产行业协会的秘书长吴常产上海在河蟹产业中,流通环节存在各自为政、短斤缺两等问题,需借蟹博会打通。应关注年轻消费群体,改进餐饮体验。蟹博会要提升知名度,办成365天协作的展会,结合文旅、设置主题、增加利益驱动吸引游客,注重质量并宣传标杆企业,吸收采购商,扩大规模。
上海歌华展览服务有限公司上海蟹博会负责人韩玲介绍2025年蟹博会情况,时间为10月17 - 19日,在世贸展馆,面积1万平,展期3天。蟹博会旨在从河蟹拓展到国际蟹产业,去年存在B端客户少等问题,今年将改进,加大销售商、加工企业招商,完善活动,加强专业精准度,串联产业链,推动消费、品牌提升,助力区域经济发展。
天津农学院食品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教授任小青从天津角度出发,提出将天津特色蟹吃法与南方加工结合,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研究大闸蟹从冻品到常温保存的技术,探索不同品类蟹的风味区分,借助蟹博会平台,促进天津蟹美食与全国蟹产业融合发展。
太平洋安信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发展企划部总经理蒯本非介绍农业保险政策,渔业保险占比低但提升空间大,应争取政策补贴,推动保险升级。中国渔业协会金融合作分会成立,将推出中华好蟹专项全产业链保险,通过鲜活招标、品质安全可视化、电子信任等举措,助力大闸蟹产业品牌赋能,解决销售难题。
水产养殖网总编蔡俊提出蟹博会发展的三个关键词,聚焦上海主场和蟹品类,打造好中华绒螯蟹品类;形成体系,包括品牌宣传、品质安全溯源和产业链融合;实现可持续发展,建立成果发布平台。水产养殖网将利用融媒体矩阵,助力蟹产业品牌推广。
常熟市金唐市水产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建龙公司长期出口大闸蟹,国际市场上大闸蟹食品安全问题突出,影响出口。希望蟹博会能展示优质优价产品,让消费者清晰了解产品质量、产地、口感等信息,规范市场,推动大闸蟹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障食品安全。
中国渔业协会水产商贸分会执行会长助理陆燕萍认为蟹博会应加强养殖、加工、餐饮和文旅协作,引导消费市场。借鉴其他展会经验,更好地联动餐饮企业和投入品企业,完善电商平台,推动优选产品,发布产品排行榜,提升第二届蟹博会的综合影响力和实质效果。
中渔协水产商贸分会常务副会长杨国伟建议蟹博会借鉴熊猫指南星级评选模式;利用公众号和短视频展示活动、宣传参展企业;研究低端价格体系,为市场提供参考;挖掘企业文化,开拓周边市场;关注年轻人市场,发展预制产品,推动蟹产业多元化发展。
江苏省渔业协会河蟹分会秘书长李宝亚介绍江苏围绕河蟹产业的举措,如创新驱动、科技富农、品牌赋能等。提出蟹博会可与江苏产销对接平台结合,为养殖户和餐饮需求方提供资源匹配。推动一二三产融合,促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开发美食旅游线路,提升蟹博会价值。
山东省微山县大闸蟹产业联合会秘书长张保彦表示蟹产业正从传统向现代化过渡,当前最缺市场引领。希望蟹博会成为高质量螃蟹销售平台,带动科研、苗种、养殖等产业环节协同发展,让养殖户明确目标,规范生产,提升蟹博会对产业的核心带动作用。
上海水产行业协会副秘书长江卫民建议蟹博会制作中国品牌蟹地图,标注各地品牌蟹特色和销售渠道;设置主题日,推荐品牌蟹;借助国家协会和多媒体平台,开展3 + 365宣传模式,加深消费者对品牌蟹的认知,提升蟹博会品牌影响力。
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原二级巡视员金英蟹博会要总结经验、弥补短板,利用小红书、抖音等平台宣传,精准邀请专业买家,扩大B端合作。搭建长三角合作平台,常态化对接企业需求与科研资源,推动标准化养殖和品牌化运营,带动农民增收,让蟹博会成为永不落幕的展会。
安徽省渔业协会会长陈静宏表示展会要解决实际问题,细化奖项,建立竞争机制。针对河蟹产业问题作出预判,反馈给政府。组织销售公司参展,提升展会效果。与时俱进提出第二届蟹博会口号,秘书处整理会议内容,推动蟹产业健康发展。
最后,中国渔业协会水产商贸分会执行会长葛锦海感谢江苏渔业协会,本次会议群策群力。将重新规划蟹博会组委会,梳理会议提议,推出全新蟹博会,为参展单位提供全面服务,打造永不落幕的展会。提出蟹博会“共筑协助科技兴国,聚焦兴国,荣耀兴国”的精神,欢迎大家继续提建议,下月在微山湖继续探讨。
此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为长三角河蟹产业搭建了一个交流合作的优质平台,凝聚了行业共识,明确了发展方向。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长三角河蟹产业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上海蟹博会也将成为展示河蟹产业成果、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窗口 ,助力我国河蟹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参会嘉宾就长三角如何联动打造蟹博会“金字招牌”、河蟹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市场拓展等话题展开热烈交流。大家一致认为,长三角地区应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加强区域合作,共同推动河蟹产业的标准化、品牌化、数字化发展。通过整合资源、共享信息,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河蟹产业集群;同时,要注重科技创新,提升河蟹养殖的智能化水平,降低养殖成本,提高产品质量。
来源:中国水产养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