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北京市陈经纶中学劲松分校副校长韩雪红任教小学劳动课已有31年。韩雪红是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先后荣获全国优秀劳技教师、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出版了个人专著《我的劳动技术教育情怀》,参与人民出版社全国劳动教育教材、人民美术出版社劳动实践手册、北京市义务教育劳动教材
转自:劳动午报
北京市陈经纶中学劲松分校副校长韩雪红任教小学劳动课已有31年。韩雪红是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先后荣获全国优秀劳技教师、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出版了个人专著《我的劳动技术教育情怀》,参与人民出版社全国劳动教育教材、人民美术出版社劳动实践手册、北京市义务教育劳动教材的编写,获得全国劳动评优课一等奖,为全市教师做基本功培训、教材介绍、专题讲座等发挥区域引领作用。
韩雪红告诉记者,自1992年起,学校持续探索劳动教育,逐步构建起以“劳动创造幸福”为核心的育人体系,引导学生通过劳动实践学会合作、懂得坚持,深刻体悟劳动的价值与幸福。学校确立“劳动创造幸福”课程理念、构建“一核三维四段五类”课程框架、建立“横向融合+纵向贯通”劳动课程体系、创新“荣耀岗”评价与文化机制。
韩雪红带领团队探索构建起“一核三维四段五类”课程框架,以“劳动创造幸福”为核心,从个人、社会、国家三个维度系统设计课程内容。依据学生成长规律,聚焦校区分布特点划分四个学段:第一学段(1-2年级)注重劳动意识的启蒙、第二学段(3-4年级)注重劳动习惯的养成、第三学段(5-6年级)注重劳动技能的提升、第四学段(7-9年级)注重劳动素养的发展。课程涵盖“树德、益智、强体、育美、融合”五个类型,全面支持学生发展。
学校构建“荣耀岗”评价体系,量化记录与质性评价并行,设立“勤勉之星”“技能之星”“典范之星”等荣誉,并通过“劳动荣誉廊”展示成果,形成“榜样引领—成就激励—主动参与”的良性循环,有效推动学生从“要我劳动”向“我要劳动”转变。
“我以‘重实践、重创新、重融合’为教学理念,打造有生命力、有探索空间的劳动课堂,让学习真正发生在学生的指尖与思考之间。”韩雪红说。
韩雪红说,重实践在真实问题中活化知识,从真实情境出发,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掌握方法、理解原理。在《自制孔明锁玩具》项目中,学生们先是通过玩孔明锁玩具,拆解和组装三棒孔明锁,体会榫槽结构的特点。“制作时,鼓励他们自主选择工具和加工流程:有的学生选择先锯割再凿切;有的则尝试先用手锯锯割,再用曲线锯锯割成型,在实践过程中,更深刻地体会到解决问题的路径并非唯一,重要的是敢于尝试并找到适合的方法。”韩雪红说。
重创新,在开放问题中激发创造力,在《设计制作包装盒》课程中,学生面对不规则物体测量、余量设定、结构优化、盒底承重等现实问题,通过分组试验、模型验证和方案对比,不断提升创新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重融合,在跨学科实践中培养综合素养。“我们推行‘种植冬小麦’跨学科项目,让学生亲身参与从播种到收获的全过程,并延伸至‘麦芽糖制作’主题实践,不仅锻炼劳动本能,更让学生理解‘劳动创造幸福’的深刻含义,感受中华农耕智慧,形成尊重劳动、融合认知、担当责任的价值观。”
韩雪红告诉记者,新型劳动课教学效果很好,学生形成了价值认知,劳动价值与奉献意识扎根心底。班级值日中,有人主动提前到校打扫;校园里,垃圾分类、主动捡拾成为常态;家庭内,孩子们从“衣来伸手”变为整理房间、学做饭菜,体验劳动创造生活;社区中,参与公益清洁、关怀老人,甚至将自制的麦芽糖分享给空巢家庭,传递劳动的温度。
“劳动课让学生能力发展,实践与创新能力稳步提升,通过项目学习,学生动手与创新实力显著增强。”韩雪红说。
韩雪红说,从综合素养来看,学生劳动观念转变促全面发展,实现了从“被动劳动”到“主动创造”的转变,主动提议优化班级设施、设计自然角。在“种植冬小麦”“制作麦芽糖”等跨学科任务中,他们灵活运用生物、数学、历史等知识,真正体验“做中学”。劳动与五育的深度融合,促进了他们在体质、审美、协作等方面的全面提升,劳动精神的培养为学生幸福成长注入持续动力。
□本报记者 马超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