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第十三届未来设计师·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NCDA)公布获奖名单。闽南科技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学子在激烈角逐中脱颖而出,取得全国总决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福建省赛区一等奖3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23项。这份亮眼成绩单,既是闽科学子专业实力
近日,第十三届未来设计师·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NCDA)公布获奖名单。闽南科技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学子在激烈角逐中脱颖而出,取得全国总决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福建省赛区一等奖3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23项。这份亮眼成绩单,既是闽科学子专业实力的证明,更是这所诞生于南安的侨乡高校20余载深耕育人的生动注脚。
建校以来,闽南科技学院始终秉承“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校训,恪守“学生成才、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办学宗旨,培养品德好、身体壮、有特长、乐实干、善创新、可持续发展的应用型人才。24载栉风沐雨,学校已为社会输送3万余名毕业生,从南安第一所大学,成长为覆盖理、工、经、管、文、艺的综合性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八闽大地书写着教育兴邦的动人篇章。
闽南科技学院康美校区。
步履铿锵廿四年
2001年7月,由福建师范大学与以戴宏达、戴林亚燕、林国端、陈光曦、苏世选、戴新民等为代表的旅菲爱国华侨共同创办的福建师范大学闽南科技学院,经教育部和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正式落户南安康美镇,是福建省首批设立的独立学院之一。从此,南安有了第一所大学。同年,首批120余名闽科学生在简陋教室开启追梦之旅。
2001年-2003年的闽南科技学院康美校区。
2003年-2011年的闽南科技学院康美校区。
从携手办学的初心萌发,到首批学子的逐梦启航,闽南科技学院的每一步都踩着时代的脉搏,在南安这片热土埋下了“教育兴邦”的种子。此后20余载,这颗种子在拓荒者的浇灌下破土生长,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跨越式发展——
2005年7月,旅居菲律宾的著名爱国侨领戴宏达出任学校董事会董事长。此后多年,在学校董事会成员的积极努力下,新建塑胶跑道运动场、篮球场、图书馆等设施,办学设施条件得到明显提升,专业逐渐增加至10个本科专业、2个专科专业,校园面积195亩,在校教职工近100名,在校学生超3550名;
2013年9月,福建师范大学闽南科技学院美林校区投入使用。学校专业增加至23个本科专业,校园面积325亩,全职教职工344名,在校学生超8000名;
闽南科技学院美林校区。
2018年,经教育部批准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普通本科高校,正式更名为“闽南科技学院”;
2020年,学校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获批首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门课程获得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立项;
2022年,新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2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门省级一流课程;
……
截至2025年7月,闽科拥有康美、美林2个校区,占地面积800余亩,设有计算机信息学院、光电信息学院、生命科学与化学学院、商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人文学院、土木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识教育学院、创新创业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11个二级学院,开设涵盖理、工、经、管、文、艺等学科29个本科专业,在校本科生近8500人。
创新引领育英才
在第十三届未来设计师·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NCDA)中获全国总决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在2025年“TI杯”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获得全国二等奖2项,在第20届中国好创意暨全国数字艺术设计大赛中获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1项、优等奖2项……连日来,闽科喜报连连,该校学子荣获多个国家级赛事奖项。
学子们在赛场的表现,正是闽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活名片”。“通过学科竞赛,将不断强化学生专业实践技能培养,推动教学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助力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闽科相关负责人介绍,自转设以来,闽科学子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斩获国家级奖项200余项、省部级奖项500余项,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得到全面提升。
一直以来,闽科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规范教学管理,完善教学质量监管与评价,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构建“三级一体化”“四年一贯制”实践教学体系,推进创新创业实践与专业实践、学科竞赛相融合,将实践创新教育贯穿育人全链条,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业能力、实践能力。
与此同时,闽科致力于专业建设与教学平台的打造。1个福建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1个福建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个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含培育)、省级软件适用人才重点培训基地1个、6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这些平台为学生搭建了从学习到应用的桥梁。
“产、学、研、训、创”五位一体,是闽科育人的一大特色。截至2025年7月,学校已经与190多家知名企事业单位深度共建,并开设有15个企业冠名班,联合企业共建产业学院等。学校先后获得6个省级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改革试点专业、2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5个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及300多项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大学生创业园“筑梦空间”荣获“福建省巾帼众创空间示范基地”“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就业服务基地”等称号。
作为南安第一所本科院校,闽科亦始终紧扣国家战略和地方需求,在特色发展的道路上步履铿锵。面向泉州市千亿产业集群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学校动态优化专业结构和专业群布局,精心打造智能与数字技术、电子信息、生化食品、建筑工程、文化传播与创意设计、现代商贸服务等6个特色专业群,助力提升区域现代化产业体系竞争力。
立德树人铸魂脉
教育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更是精神品格的塑造。
“老师,我们在乡村小学教孩子们画侨乡建筑,他们说长大了也要像华侨爷爷一样,为家乡作贡献。”这个夏天,闽科“Firefly”实践队、人文学院“鹿暖眉途”实践队等多支队伍深入八闽大地,从红色基地的初心传承,到乡村振兴的实地调研,从非遗的保护传承,到乡村小学的支教助学,学生们用行动践行青年担当。
近年来,闽科紧扣“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主题,组织多支实践队深入八闽大地,聚焦红色传承、乡村蝶变、非遗新韵、教育赋能四个维度,扎实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这份实践初心也收获了全国认可——“Firefly”实践队案例成功入选“2024年第十届全国大学生暑期实践展示活动”全国百强团队,还曾获评“福建省‘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团队”……一个个荣誉背后,是闽科“立德树人”理念的生动实践。
一直以来,闽科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持续健全“三体系”、强化“三保障”、促进“八融合”,以“六位一体”思政体系为骨架,以“三全育人”为经络,以“五育并举”为血脉,系统推进“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形成“理论—课程—实践—文化”贯通的立德树人新格局,让育人更有深度、温度与力度。
在课堂上,闽科积极构建“大思政课”体系,扎实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持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扎实推进思政工作“一院一品”创建工作。在校园里,闽科大力实施文化育人润心工程,让青春、健康、积极的校园氛围成为学生成长的精神养分。无论是主题鲜明的大学生文化艺术节、思辨激荡的学术论坛,还是温暖贴心的心理健康讲座、活力满满的社团活动、奉献友爱的青年志愿服务,都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培育优良学风,立德树人的种子在校园沃土中不断生根发芽。
值得一提的是,闽科积极开展地方文化研究,充分依托闽南侨乡的独特优势,深挖侨乡特色与华侨资源,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华侨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拧成“育人绳”,厚植家国情怀,用文化力量涵养学生品格。
回看走来路,脚踏实地铸根基;面向新征程,仰望星空写辉煌。从2001年的拓荒起步,到如今朝着“具有侨乡特色的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目标迈进,闽科始终践行校训,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闽科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教育强省的征程中,书写更多精彩篇章,培养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正在建设中的康美校区扩建工程。
来源:海丝商报